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我们说老师是不应该被“管”的,究竟在守护什么教育本质?

(2025-06-04 16:49:29)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当我们说老师是不应该被“管”的,究竟在守护什么教育本质?

在学校的教研会上,老教师指着抽屉里的《教师日常行为规范》苦笑:“连板书字体大小都有‘标准’,可昨天那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红着眼圈提问时,哪有‘标准流程’教我怎么回应?”这句吐槽背后,藏着一个被管理异化的教育真相:当标准化流程侵入专业判断的领地,教师对教育现场的敏感度会像褪色的粉笔字一样模糊。我们说“老师是不应该被‘管’的”,绝非否定制度价值,而是在守护教育中最珍贵的变量——人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管”的异化:

当教育变成流程表演

真实的教育现场,从不会按“规范手册”出牌。当教师在作文里发现学生隐晦的轻生念头,当课堂上突然有孩子追问“为什么教材里的英雄从不会犯错”,这些时刻需要的不是翻查管理条例,而是教师基于专业积淀的即时判断。但如今,太多学校把“管”等同于量化考核:有的要求教师每周提交5种教学记录表格,有的用监控系统统计教师课堂走动次数,甚至连作业批改必须用红笔标注多少处都有硬性规定。

一位初三班主任曾无奈感慨:“为了凑够‘家校沟通达标率’,我每周要给家长发格式化的学情反馈,但真正发现学生上课走神背后的家庭变故时,却没时间坐下来好好聊一次。”当“管”变成对表格、数据的机械追求,教师被迫在“完成指标”和“关注学生”之间挣扎,教育中最本真的温度就在这样的撕扯中流失掉了。


尊重与信任:

激活教育者的内在引擎

教育的本质,是“以心唤心”的事业。某中学教师曾在高考前暂停复习计划,用一周时间陪遭遇校园暴力的学生走出阴霾;有教师为让留守儿童理解古诗,带着他们在操场观察“星垂平野阔”的夜景——这些被学生记挂多年的教育瞬间,从不是“管理规范”的产物,而是教师被尊重专业自主权后的自然流露。

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早已证明:人的内在动机需要“自主土壤”才能生长。当学校把教师当作平等的专业伙伴,而非需要“管控”的对象,奇迹就会发生:某学校取消“教案统一检查”后,数学组自发开发出“校园垃圾分类数据建模”课程;语文教师们在没有行政要求的情况下,主动组建“经典诵读社团”,带着学生把《论语》编成情景剧。这种源自内心认同的教育实践,远比任何考核指标更有生命力。


平等生态:

知识生长的底层逻辑

学校之所以为学校,在于它是生产知识的地方,而知识的更新从来都需要平等对话的土壤。当校长能在行政会上认真倾听教师“月考排名可能摧毁学困生自信”的建议,当学生敢对教材内容提出“这个历史人物的选择有没有私心”的质疑,知识才会从“印刷品”变成“生长物”。

杭州某中学的“教学决策听证会”制度颇具启示:教师、学生、家长以“教育合伙人”身份共同审议《作业管理办法》。当数学教师参与制定“分层作业指南”后,主动研究出“游戏闯关式错题本”;当学生代表参与设计课后服务时,提出的“校园读书角轮岗管理”方案让图书借阅率提升3倍。这种平等共建的生态,让教师不再是“被管理者”,而成为教育创新的真正主体。


最好的“管理”,

是让教师忘记“被管”

陶行知曾在晓庄师范立下规矩:“教师必须与学生共同生活,从生活中找教育。”当学校管理从“考勤机”变为“加油站”,从“评分器”变为“共鸣箱”,教师才会从“完成课时”走向“创造教育”。理想的管理状态,应如春雨润物:不见强制的痕迹,却让每个教育者都能循着对教育的初心生长——因为他们感受到的,不是来自上方的“管控”压力,而是来自土壤的托举与信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