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写作
(2025-05-03 15:16:05)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文理相融,共筑辉煌(华大新高考联盟2025届高三4月质量测评)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科技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在演讲中说:“文科是蒸汽时代的马车,人工智能将让诗歌、哲学、历史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但敦煌研究院的一位学者反驳说:“莫高窟的壁画跨越千年,数字技术反而让它重获新生。没有解读文明的眼睛,代码永远只是冰冷的符号。”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段作文材料呈现了科技与人文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核心矛盾在于:在人工智能时代,传统文科究竟会被淘汰还是获得新生。
首先,科技公司CEO的观点代表典型的“技术替代论”。他认为文科就像蒸汽时代被淘汰的马车,暗示诗歌、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将被AI技术取代。这种观点源于对技术发展的线性认知,将人类文明进步简单理解为新事物淘汰旧事物的过程。就像马车被火车取代,他预言AI会让文科成为博物馆里的标本。这种思维忽略了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
其次,敦煌学者的反驳揭示了“技术赋能论”。他以莫高窟壁画为例,说明数字技术非但没有让千年艺术成为标本,反而通过数字化保护、虚拟展示等技术手段,让古老文明焕发新生。更重要的是他强调“解读文明的眼睛”——即人类独有的文化理解力和审美能力,才是让技术产生价值的关键。代码本身没有温度,需要人文精神赋予其意义。
最后,矛盾焦点在于对“价值主体”的认识分歧。CEO将技术作为衡量标准,学者则以人文价值为尺度。这提醒我们思考:在AI时代,究竟应该让人文适应技术,还是让技术服务人文?真正的文明进步,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而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就像敦煌壁画因数字技术重获新生所揭示的,科技与人文完全可以在碰撞中产生新的可能。
写作时,开头可以从科技与人文的辩证关系切入,提出自己的核心论点:科技与人文应该共生共荣。中间部分建议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一层分析科技CEO观点的局限性,指出其将科技与人文对立的认识误区;第二层以莫高窟数字化为例,论证科技如何赋能人文传承;第三层深入探讨人文精神对科技发展的引导作用,强调二者应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每层都要结合现实案例,如AI写作与人类创作的差异、数字敦煌的保护经验等。结尾总结全文,呼吁在AI时代更要守护人文精神的光芒。
【立意参考】
1.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关系推动文明进步。
2.人工智能时代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
3.千年文明在数字赋能中焕发新生机。
【写作借鉴】
文理相融,共筑辉煌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某科技公司CEO宣称文科会成为时代的弃物,而敦煌研究院学者则强调人文解读对数字技术的重要性。在我看来,文理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文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诗歌、哲学、历史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智慧与记忆。诗歌用优美的语言抒发细腻情感,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喜怒哀乐;哲学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的准则,为迷茫的心灵指引方向;历史记录着人类的兴衰成败,为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它们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绝非冰冷的人工智能所能取代。莫高窟的壁画便是明证,其承载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若没有学者们从文科角度的研究解读,数字技术不过是简单复制,无法让这份古老文明重焕生机。
当然,理科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让信息传播瞬间可达,医疗技术进步延长了人类寿命,交通工具革新拉近了地域距离。科技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工具,让我们能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探索未知。
文理融合,才能创造更大价值。在医学领域,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人文关怀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痛苦,给予恰当治疗;城市规划中,既要考虑建筑结构、交通布局等科学因素,也要融入文化元素,打造富有特色和温度的城市空间;艺术创作里,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新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灵感,让作品更具创意和震撼力。
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文理兼修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学习文科能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审美水平和沟通技巧,学习理科能锻炼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两者结合,能让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我们应摒弃文理对立观念,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社会各界要鼓励跨学科合作,为文理融合创造良好环境。
让我们携手共进,推动文理融合,用文科的智慧与情感为科技注入灵魂,用理科的力量为文明发展插上翅膀,共同书写人类辉煌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