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中小学师生AI素养框架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全国首个中小学师生AI素养框架
中小学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速度和质量。
以下是师生AI素养框架的三级指标和具体化描述。
中小学教师AI素养框架
中小学教师AI素养框架包括5个一级维度,即意识理念、知识技能、实践应用、专业发展,以及社会责任。
意识理念,强调教师对AI融入教育的价值理解、AI教学应用的态度及决心,定义“因何为师”的教育初心与使命;
知识技能,聚焦教师所需的AI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回答“以何为师”的专业支撑;
实践应用与专业发展,突出教师运用AI进行教育实践创新、支持个体自主发展及群智协同共进的特质,阐释“何以为师”的职业能力;
社会责任,彰显教师在AI教育应用中维护数据安全、遵循伦理道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社会责任,回答“师者为何”的价值定位。
意识理念
智能教育认识
价值认识:认识到AI推动教育创新发展及教育强国建设的积极作用
创新意识:意识到AI对教育生态的重构,意识到AI融入教育对教学的革新
伦理意识:意识到AI融人教育可能会带来的信息安全及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智能教育意愿
主动学习:具有主动学习人工智能工具以优化教学实践的意愿
使用意愿:在教学实践中具有积极使用AI的意愿
实践能动性:将AI融入教育进行教学实践、探索、创新的能动性
智能教育意志
智能教育信心:坚信自己能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有效整合AI于教学实践中
智能教育决心: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应用AI开展教育实践,具有解决困难、持续推进的决心
知识技能
人工智能技术知识
基础知识:熟悉AI的概念、基本原理、发展历程等基础知识
人工智能技术技能
选择策略:根据教育场景合理选择AI设备、软件、平台、系统等
工具操作:掌握常见的AI工具使用方法,并能快速迁移和适应新兴AI工具的操作
管理维护:能够对AI工具进行基础故障排除,确保其稳定运行
实践应用
智能化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利用AI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兴趣偏好、能力水平等数据,精准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
资源准备:运用AI多渠道获取、筛选、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
环境准备:构建支持智能化教学的物理与虚拟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高效、互动、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活动设计:依据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学情和技术条件,合理运用AI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评价设计:基于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运用AI设计个性化、实时、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方案与评价工具,如评价量规
智能化资源开发
学习资源开发: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跨学科学习需求的图片、视频等学习资源
学习工具开发:开发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智能教学工具,例如头脑风暴、问题拆分智能体等
智能化教学实施
动机激发:灵活运用多种AI工具,激发学生持续投入学习的兴趣
智能化教学:组织有效落实教学设计意图,运用AI支持富有参与性的教学活动组织,及时有效解决生成性问题
智能化教学管理:运用AI对教学实施过程进行精细化、高效化管理与调控,包括对学生行为、学习进度、课堂氛围等多方面的动态管理
个性化指导:基于智能化诊断结果,合理利用AI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智能化教学评价
智能化数据采集:运用AI自动化、实时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数据
智能化分析诊断:利用AI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全面评估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能力等,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智能化协同育人
培养学生AI素养:指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恰当地选择和使用AI,注重培养学生的AI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AI支持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例如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激发创新意识、提升体质健康、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等
赋能家校社协同:利用AI赋能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拓宽育人途径
专业发展
终身学习
学习反思:利用AI进行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教育教学管理知识的学习,并借助AI对个人教学实践加以教学分析及反思
自主改进:教师主动适应AI等新技术变革,积极借助AI改进、优化教学实践,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合作交流
经验分享:与同行共同交流学习AI知识与技能,分享人工智能创新教学的经验,并针对AI教育应用难题,积极探讨解决方法
跨学科协作:主动与本学科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探索AI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和整合,开展“AI+跨学科”合作
教研创新
教学创新:利用AI探索新课标、新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规律,转变教与学方式、改进教学活动
教学研究:围绕智能化教学相关问题,合理利用AI开展教学课题研究
社会责任
人工智能安全
依法使用:在应用AI支持教育教学活动时坚持安全性和可靠性原则,确保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严格遵守国家安全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护数据:注重对师生及家长等隐私数据的管理与保护
伦理规范
价值取向正确: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向善、合乎道德的价值取向
维护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受益,避免技术造成的教育不公
示范引领
观念引导:做AI教育理念的先行者,通过课堂内外的积极传播,引导学生树立对AI的正确认知
态度示范:展现对AI教育应用的积极态度和开放心态,面对新技术不畏惧、不抵触,并利用人工智能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规范遵守:以身作则,严格遵守行为道德规范,确保在教学实践中合法、合规使用AI
实践创新:利用AI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以实际行动展示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教学创新,为同行乃至社会树立典范
图片
中小学学生AI素养框架
广东省中小学学生AI素养框架包括4个一级维度,即人智观念、技术实现、智能思维、伦理责任。
人智观念,强调学生对AI技术价值的批判性理解、应用意愿及面对挑战的决心,定义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意识基础;
技术实现,聚焦学生掌握AI技术的基础知识、核心原理及实践技能,明确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能力保障;
智能思维,突出学生基于对AI系统的分析与架构,进而在人智协作中解决问题、增强认知、实现人智共同成长,阐释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思维内核;
伦理责任,培养学生在AI应用中保护数据安全、遵守伦理规范、践行技术向善的责任意识,彰显学生AI素养的价值定位。
人智观念
人智共生认识
价值认识:认识到个体与AI共生对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积极作用
局限认识:辩证看待AI技术发展,认识AI的有限性
风险认知:认识AI技术应用引发的认知外包、思维惰化和过分依赖等不良影响
人智协同意愿
持续学习与适应:主动、持续了解AI的作用,面对技术的快速更新与变化,保持学习热情,坚持不懈,有在学习和生活中与AI协同的意愿
实践能动性:应用AI增强自身认知、改善生活与学习方式的能动性
人智协同意志
积极应对挑战:面对日常生活与学习中的人智协同困难与挑战,积极应对,信念坚定;在解决AI应用的困难中培养改进技术或创新技术的兴趣和信心
技术实现
AI技术知识
基础知识: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核心原理、发展历程等基础知识;客观评价人工智能的输出成果
AI工具使用
常用工具:认识生活和学习中常用的各类AI工具并与时俱进持续了解新设备、掌握新技术、使用新工具,明确设备、技术、工具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场景
使用技能:熟练掌握常见AI设备、软件、平台的基本功能、操作流程、常见故障的识别与解决方法
AI应用策略
选择策略:根据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学习需求合理选择AI设备、软件、平台等
组合策略:根据生活情境和学习需求合理组合应用多种AI设备、软件、平台等
智能思维
系统逻辑分析
拆解运行逻辑:拆解常见AI系统的运行逻辑,描述各组成部分的协作关系与运行机制
对比人智思维:理解机器的模式化决策特点(如依赖数据、缺乏常识、算法偏见),并对比人类思维优势(如情感判断、创造性联想),把握人智协作边界
逆向工程设计
逆向设计:针对生活与学习中的简单问题,能基于目标结果反推AI系统的功能与基本架构
工程设计:针对生活与学习中的简单问题,能整合跨学科知识与技能,应用工程方法设计AI系统架构,同时兼顾条件约束
协同问题解决
设计协同方案:设计科学可行的人智协同方案,用以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实施协同方案:能利用成熟的AI设备、软件与平台或开源软硬件,初步实施与优化人智协同方案,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
人智共生成长
认知增强:理解人智协作的边界,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AI增强自身认知能力和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系统优化:能识别常见AI系统局限,尝试改进和提升AI系统功能,设计与实施简单的优化方案
伦理责任
智能安全
遵守法律法规:应用AI技术时,严格遵守相关的国家安全标准和法律法规
保护个人隐私:了解AI技术应用于生活与学习时涉及的隐私数据与特征,能识别常见隐私数据泄露风险,掌握隐私数据风险防范和应对的基本措施
应对智能风险:了解日常生活中AI技术如何被误用于恶意活动(如网络欺诈和假新闻),能识别这些恶意活动的迹象,知道如何验证信息的真实性,掌握应对AI犯罪的基本措施
伦理规范
认识主体责任:理解安全、公正、包容的AI系统的意义,认识个体、团队及机构等主体在构建此类系统中的分层责任,负责任地使用AI
遵守道德规范:根据道德规范自觉合理地使用AI产品和服务
保护知识产权:了解生活与学习中涉及的AI生成内容的所有权复杂性,合理引用内容来源,尊重并保护他人知识产权
技术向善
践行技术向善:认识AI对社会发展的双面影响,理解技术自主可控的价值与技术依赖的风险,能识别数据偏见、机器幻觉、算法歧视等人工智能应用问题,积极促进技术向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