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I时代怎样做一个好校长?

(2025-04-11 21:36: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AI时代怎样做一个好校长?5个必须里找答案!
郭务强

AI时代怎么做一个好校长?怎么守护教育的本质?怎么更聪明、更有人情味地来管理学校?这些问题我一直在思考!

去年参访某AI实验室时,主控屏上跳动的参数曾让我意识到——教育工作者正站在传统经验主义与智能算法主义的十字路口。作为中小学校长,如果还是凭老经验办学校,靠吃老本过日子肯定不行了。我认为,在这场来势汹汹大潮中要站稳脚跟,不是靠技术超前,而是要靠校长教育领导力的范式转换!

我总结了下面的“五个必须”——这些环环相扣的“必须”或许能让你在思考时找到方向,也或许能让你在共鸣中看清一个好校长的模样。


工作必须明确目标

锚定AI时代核心素养培育



当我们还在为升学率小数点后两位较劲时,有的校长已把“培养数字原住民的核心素养”刻进了学校基因。



浙江某学校校长将“AI通识素养”纳入育人目标体系,明确提出这样的口号:“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培养AI时代小公民”。这所学校为了这个目标,开发了《智能社会公民必修课》,包含算法伦理、数据隐私等六大模块。去年秋,他们拆除了两间传统计算机房,改建为“AI创客空间”……



我认为这不是简单的硬件升级,而是教育目标的范式迁移——从训练解题机器转向培育能与AI协同的未来公民。



后来我深入了解,发现学校不仅开了编程课,从最基础的编程逻辑教起,让学生慢慢学会编程;还经常组织科技竞赛,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项目里,通过比赛激发其对AI的兴趣,让其对探索新知识充满热情。

我特别欣赏他们的“数字素养发展图谱”——七年级侧重信息甄别伦理,八年级深耕人机协作思维,九年级探索算法社会影响。这种梯度设计,恰恰印证了OECD《2030学习框架》提出的“反思性思维”比“知识复现”更重要。  



AI时代,教育目标更不能只盯分数,更要看重学生全面发展,还有他们的个性成长。



当校长,眼光要放长远,把学校长期规划和短期目标都想清楚,保证学校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了培养那些有创新精神、能动手实践,还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目标必须有计划支撑

构建阶梯式实施路径



目标定好了,当务之急就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深圳某校长主持制定学校《AI赋能教学三年行动方案》,分阶段推进:



基建年(2022)——建成覆盖全场景的教育大脑中枢系统;



融合年(2023)——开发学科融合课例库(现存428个课例);



创生年(2024)——形成"AI+跨学科PBL"教学模式,学生项目获国际青少年AI大赛金奖。



目标必须有详细计划支撑,不然就是空话。AI时代,教学计划得和现代信息技术好好融合,打造出线上线下一起的教学模式。在一所农村高中,一位校长给我看了他们的《智慧课堂建设三年规划》,感觉非常接地气。他们第一年,主要是把校园网络弄好,保证学校每个地方都有网,这样后面开展线上教学才有基础;第二年,大力推广电子教材,让学生不管在哪都能拿到学习资料,同时组织老师们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让他们更会用现代技术教学;第三年,再把智慧课堂的教学流程优化一下,做到能精准推送学习资源,还能马上知道教学效果怎么样。就这么一步一步按计划来,慢慢把目标变成了现实。




计划必须有效执行

破解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



计划再好,要是不实实在在去做,那就跟废纸没什么两样。AI时代,校长要鼓励老师们创新教学方法,好好利用AI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如某学校推广了智能教学平台,老师能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个平台给他们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还引入了虚拟实验室,学生能在虚拟环境里做各种实验,这样既省了实验成本,又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只有把计划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才能真正推动教育改革,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执行必须持续跟踪

构建数据驱动的质量闭环



执行计划的时候,建立有效的跟踪机制特别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按计划稳稳推进。



四川某学校运用LMS(学习管理系统)建立三级跟踪体系:



微观层——学生知识图谱实时更新(每秒处理1200个数据点);



中观层——教师教学行为分析(每周生成152项改进建议);



宏观层——学校发展指数动态监测。



例如,在工作实践中,校长发现有些学生对某个数学知识点理解起来有困难,就会要求老师就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给这些学生额外找点辅导资料,或者单独辅导他们。



AI时代,大数据分析技术帮了大忙。学校可以通过智能教学平台,随时查看学生的学习数据,像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情况、知识点掌握得怎么样等等,同时也收集老师的教学数据,比如教学方法用得好不好、教学进度把握得准不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里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



跟踪必须产生结果

从数据到证据的质变



跟踪最终目的是得到明确结果。AI时代,校长更要重视教育结果的评估和反馈。



结果验证要警惕“数据窄化”。如在某学校,我了解到,他们采用“量化数据+质性观察”检验学习效果,定期组织考试,看看学生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发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意不满意;跟家长聊聊,听听他们对学校教育的想法和建议。同时,学校还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成长变化,经常举办学生作品展示活动,把他们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果展示出来;组织能力竞赛,让学生在比赛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进步。



最后我想说:



Al时代,中小学校长责任重大,必须用智慧和人文关怀带领学校发展。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在AI重构教育的今天,校长最珍贵的品质或许正是这种“芦苇的智慧”——既能顺应技术浪潮弯曲生长,又始终守住教育的根脉。



当我们教会学生与AI共舞时,更要让他们记住:



真正动人的舞蹈,永远来自人类独有的想象力与温度。



让我们一起加油,让教育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人才努力奋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