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教师“少教”学生“多学”?请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2025-04-09 19:59: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如何让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请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班级教学制时,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发展到了今天,整个中国教育业界学界,我们研究有效教学,可以说已经是完全把“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作为一项基本教改课改的纲领。
只是深入中小学的教学一线课堂,我们依然是可以发现一种主流旋律:
“老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老师只负责讲教,学生只负责听学”,“老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老师一言堂,学生不言堂”。
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现状是:
“教多学少”完全还是我们的中小学课堂发展的主体模式,这可谓依然是十分令人堪忧担忧。
“教多学少”的课堂上,普遍教学气氛沉闷死气,日常形态下的学生大多数面无表情,目光呆滞,匮乏学习热情与求知欲念。
教师讲授内容单调乏味,教学方法僵化形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一言堂、满堂灌、灌输式课堂,依然是主流主旋律。
“教多学少”的课堂上,课堂活力互动,既少也麻烦,学生教学活动参与度低迷与消极,学科知识学习思维活力长期处于被抑制状态。老师的教在完全控制及全面主导课堂45分钟,也衍生出来各种死气沉沉的课堂弊端生态。
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阻碍了他们学科素养、科学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与建构。
“教多学少”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质也导致一种非常极端的教育惰性,使得我们老师集体开启了“躺平职业生涯”“佛系职业人生追求”。
譬如:
我们老师越来越习惯于课上,所进行的备课上课,基本是在教教参、讲教辅、写教案、练讲义、做PPT、一言堂、满堂灌等。
其中绝大部分工作内容,不过是把教师用书、教参教辅上的“知识点”“精要摘录”“重点难点考点”,进行复制搬运到课堂PPT与教案讲义上,再相应结合种种教学形式、课堂标准、好课考量指标的定义要求,在课堂45分钟精准灌注或执行教授给学生群体去被动学习、死记硬背。
又因为教材教辅、教师用书不会出现内容上常态化的经常性的版本更新,所以其实我们很多很多的老师,日常备课PPT教案、日常上课所讲的教的,基本都是“千年不变”“雷打不动”的标准化知识点直接灌输、系统化程式教学流程,几个学期教职发展下来——所谓上课,上好课,也都不过是流于形式、困于程序、和尚敲钟、了无生机。
“教多学少”也使得很多很多老师,其实在过了自己教职生涯的前几年,那些教学新鲜感、教育大理想、课堂模式熟悉、教学基本经验、教材教参设计等等“定型”“成熟”之后,实际上可以说他们的职业生命,已经是完全终止了;
也就是已经根本形成了“教多学少”的课堂教学经验发展路径,乃至于脱离开这种模式路径——很多老教师,完全不知道怎么教书了。
我们的教育界学者,不乏有呼吁:让教师“少教” 学生“多学”!而这根本需要的是——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重构,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
它意味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课堂的话语权和发展的选择权真正交还到学生手中,系统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的课堂生态。
它意味着,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在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显而易见,“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直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它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最终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教学专家郭思乐先生在一个学术讲座中系统阐述:
“课堂应该上成怎么样,才算是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或许,我们需要回归到学生本体的课堂视野来审视思考。我们老师要时刻扪心自问,学生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什么样课?或许,我们可以想到很多很多。”
“但几无疑问,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中小的学生依然是渴望一节节好学、乐学的课堂;因为好学、乐学的课堂,会真正带来学习的快乐感受,是学生他们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好学、乐学的课堂会带给学生快乐,使得学生积极主动与聪明愉悦,使他们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活跃兴奋的状态中,从而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所以,我们老师真正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应该上成好学、乐学的一种样态形态。我们的课堂只有好学了、乐学了,学生才会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去,真实发挥他们课堂主人翁的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与积极向上。”
“而这样的课堂,应该从来没有也不应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标标准准、细细碎碎,它应该是极简的、完整的、生本的、生态的。长期来看,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
“从教育学来看,也唯有好学、乐学的课堂,方才能够实现真正把课堂——最大可能交还给学生,最大极限交付给学生。而关于好学、乐学的课堂,它的核心准则,应当是为了全面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系统限制学生能动。”
“这样的课堂从来不应带有太多繁重琐细复杂的外部审核标准、外在评判指标、外界考量规范,而应当是学生整体的、主观的、慧悟的、真情实感、自我本我的一个集体学习活动的展示舞台和生命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