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经典咏花古诗词十首

(2025-04-01 11:38:05)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诗词鉴赏
苏轼经典咏花古诗词十首

桃花灼灼、杏花微雨、梨花胜雪、海棠春睡、牡丹国色、樱花落雪、菊花傲霜、荷花映月、桂花飘香、梅花傲雪,每一首都美到心醉!


1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宋代〕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与惠崇和尚交好,惠崇擅长绘画,尤其精于山水景致。某日,惠崇绘《春江晚景》图,苏轼见后触景生情,遂题此诗。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一句,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早春桃花的稀疏之美——竹林外,几枝桃花初绽,红绿相映,春意盎然。后三句通过“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等细节,进一步渲染出江南早春的生机与活力,尤其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以拟人手法赋予鸭子以灵性,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桃花·桃花》咏桃花诗鉴赏

苏轼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

傍沼人窥镜,惊鱼水溅桥。

苏轼这首咏桃花诗写得形象鲜明、清新可人。“争开不待叶”一“争”字写出了桃花先花后叶特点同时,点出了花开的态势,大有争先恐后之意。而且也颇有点拟人意味,好象桃花也有知觉,为避落后,等不及叶开便抢先绽开了。“密缀欲无条”一句写出了桃花不仅开花不待叶,来得急切,而且花朵之多也很惊人,大有缀满枝条以至使枝条隐于花中不可见之势。“欲”,即几乎的意思,当然也含有写桃花的神韵之意,同“争”字相似。如果说这两句是描写桃花开时急切且繁多景象是从桃花自身着笔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从桃花开后外在环境角度来描绘桃花之美。“傍沼人窥镜,惊鱼水溅桥。”写出了桃花依傍于水沼池边,就好象佳人含羞窥镜,娇艳自矜,脉脉多情,以至水中之鱼见桃花之美色为之一惊,跳而溅水桥上。在诸多咏桃花诗中,苏轼这首小诗写得独具特色。格外引人注目。特色之一是以拟人手法写桃花、神韵十足。那争开的桃花缀满枝条、鲜艳无比,临水而照,恰似佳人梳妆,以至鱼惊水溅。这种构思不是很新颖奇特吗?特色之二是虽然运用拟人手法,但语言形象简洁、流畅、生动、脱口而出、好象漫不经意,实则炉火纯青,已入化境。于平易中见新奇,清淡中藏韵致,堪称咏桃花的佳作。

当然,以桃花喻佳人并非自苏轼始。唐崔护的人面桃花是脍炙人口的比喻,苏轼自然知晓。李白也曾称盛开桃花有“佳人色。”到宋代邵雍笔下,则说得更为明确“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将桃花比作佳人出嫁,自然情趣盎然,而且是七言绝句,更有语调婉转曲折多变之美。苏轼以五言写其后,相形之下则更有含蓄蕴藉之致,这不仅是于由五言诗的韵律所致,而更主要的是构思立意之故。

2


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苏轼〔宋代〕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薄酒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苏轼徐州任上夜宴杏花下,时值暮春,杏花飞落,明月相邀。诗中“散余春”点花事将尽,“寻幽人”显月解人意。诗人与友花间置酒,踏月沐香,然山城酒薄,惟愿“吸杯中月”,珍重此时光。箫声断时忧月落,实叹人生好景难常。末句虚写明朝恶风摧花,满树红芳凋零,暗喻半生漂泊,唯余孤傲。全诗清逸中见深沉,融宦海沉浮之慨于春夜雅宴,尽显东坡超然襟怀。

3


东栏梨花

  苏轼〔宋代〕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此前他历经家庭变故,又遭政治风波,心境孤寂。诗中“梨花淡白柳深青”以冷色调勾勒春末图景,淡白梨花与深青柳叶映照成哀婉意境。“柳絮飞时花满城”看似热闹,实则暗藏繁华将尽的凄凉。下阕“惆怅东栏一株雪”,诗人以雪喻梨花的易逝,更是自喻孤高品格。末句“人生看得几清明”是点睛之笔,既指春日之清朗,更喻人生之通透。苏轼借梨花易谢之景,抒发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却在惆怅中透出超然——虽知人生短促如春,仍愿以“清明”之心,坦荡面对纷扰世事。


4


海 

  苏轼〔宋代〕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这首诗写作于公元1084年(宋神宗元丰七年),当时作者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诗中“东风袅袅泛崇光”借春风渲染海棠盛放之美,“香雾空蒙月转廊”以朦胧夜色烘托花之静谧。下阕“只恐夜深花睡去”暗引唐玄宗喻杨贵妃“海棠睡未足”典故,诗人既恐花眠无人赏,亦忧自己空负韶光,一句“故烧高烛照红妆”将惜花之情推向极致。蜡烛高照,既留驻花影,亦照亮诗人达观洒脱之心。全篇无颓唐之气,反以明丽意象展露胸襟,海棠的娇美与诗人的超然相映成趣,成为贬谪岁月里一抹亮色。

5


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宋代〕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中“人老簪花不自羞”一句,以诙谐笔触勾勒出自己年老簪花的场景。当时杭州百姓与苏轼一同赏牡丹,苏轼醉后头戴鲜花、扶路而归,引得路人哄笑,却教“十里珠帘半上钩”——全城百姓争相卷帘围观这位醉态可掬的太守。此诗语言风趣,连用两个“羞”字,人花相映成趣;末句化用杜牧诗意,以“半上钩”留白,更添想象空间。全诗既展现了苏轼与民同乐的洒脱,也暗含其历经宦海沉浮后,依然葆有的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旷达。


6


浣溪沙·芍药樱花两斗新

苏轼〔宋代〕

芍药樱花两斗新,名园高会送芳辰。洛阳初夏广陵春。

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尊前还有个中人。



此诗是苏轼任扬州知府时所作,词中“芍药樱花两斗新”以拟人手法写花事繁盛,芍药与樱花争奇斗艳,暗含诗人对扬州花展的赞叹。“名园高会送芳辰”一句,既点明赏花之地的雅致,又暗含诗人与民同乐的洒脱。下阕“红玉半开菩萨面,丹砂浓点柳枝唇”以美人喻花,极言芍药樱桃之娇艳,读来唇齿生香。末句“尊前还有个中人”留白巧妙,既指眼前美人,亦暗喻诗人自己,在繁花似锦中独守一份超然。全词无一句不写景,无一句不含情,尽显东坡旷达乐观之心境。


7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为勉励友人刘景文所作。彼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虽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苏轼以诗相赠,既是慰藉,亦是激励。诗中“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句,表面写初冬萧瑟之景,实则暗喻刘景文年老仍风骨凛然。苏轼以“菊残傲霜”之姿,赞其身处困境而不失气节,更以“橙黄橘绿”之景,喻人生暮年亦可有收获之季。全诗无一句不写景,无一句不含情,于萧瑟中见生机,于困境中寄希望,尽显东坡旷达乐观之心境,亦是对友人最深切的期许。


8


江城子·江景

  苏轼〔宋代〕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此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张先同游西湖,闻弹筝而作。彼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调,虽处政治低谷,却被杭州山水滋养出豁达心境。词中“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三句,绘出雨后初霁的明丽画卷,既为人物出场铺设背景,又以“芙蕖盈盈”“白鹭慕娉婷”的拟人手法,暗喻弹筝人风姿绰约。下阕忽闻哀筝,“苦含情”三字道尽曲中悲切,苏轼以“湘灵”典故,将弹筝人比作湘水女神,哀怨动人。末句“人不见,数峰青”化用钱起诗意,言尽而味永,既呼应开篇雨过峰青之景,又暗含美好易逝、知音难觅之叹。全词情景交融,空灵蕴藉,尽显东坡早期词作“以诗为词”的妙笔。


9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苏轼〔宋代〕

月缺霜浓细蕊乾,此花无属桂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此诗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与上司杨元素共赏桂花所作。时值深秋,月缺霜浓,桂花细蕊已干,苏轼却赞此花本属“桂堂仙”,赋予其超凡脱俗之气。他以“鹫峰子落”“蟾窟枝空”的典故,暗喻自己与杨元素当年科举登第的荣耀,以及如今被贬的境遇。诗中“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二句,既写山僧、溪女对桂花的怜爱,更喻自己与友人如桂花般孤高耿介,不随波逐流。末句“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则是苏轼对友人的殷切期望,愿他珍视才华,莫让芳菲空老。全诗以桂花为媒,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10


西江月·梅花

  苏轼〔宋代〕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此词是苏轼被贬岭南惠州时,为悼念侍妾朝云所作。时值绍圣三年(1096年),苏轼已年近花甲,历经仕途坎坷,心志却愈发坚定。词中“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以梅花喻朝云,赞其不惧岭南瘴疠,毅然相随的高洁风骨。下阕“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进一步以梅花天生丽质,喻朝云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结句“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则借晓云、梨花等意象,抒发了对朝云逝去的深切哀悼与无尽思念。全词咏梅怀人,空灵蕴藉,将苏轼对朝云的一往情深与无限思恋,化作一曲哀婉动人的悼亡之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