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创新的实质是回归读写本真样态
(2025-03-27 18:53: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陈香峰、陈兴才:高考命题创新的实质是回归读写本真样态
【摘
要】“题型创新”是高考命题改革的“配套”,高考命题改革又是课程改革的“配套”,于是,“题型创新”不仅是广大师生追寻指挥棒导向、应对高考的关注重点,还是高考命题改革的应有之义,更承担着落实“教考衔接、学测一致”课标理念的职能。题型创新表面上呈现无套路、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其实质则是回归语文读写和学科素养应有的样态。因应策略则是教、学、评三方面的一致性。
【关键词】命题改革;题型创新;依标教学;教学评一致
高考命题改革以来,试卷上的创新题型不断出现,好像是命题者的灵机一动和妙手偶得,但实际上并非刻意求异和不按常理出题。恰恰相反,它更是依理“出牌”,此“理”即语文读写本该有的样态,语文素养的真实样态,也就是“依标而测”,反过来促进“依标教学”,从评和学两方面推动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
一、关于高考命题创新的认识有两个误区
其一,以为题型创新是在2020年的“新高考卷”(或称“新课标卷”)才出现的。
其实,作为新课程“配套工程”的新高考命题改革,并非2020年新高考以后的事。溯源之下,基于命题改革全局一盘棋的意识,题型创新从2015年——有人称其为高考命题改革的元年——就已开始,当时的显著标志是“小陈举报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爸爸”这道情境任务型作文题;而且担任命题创新职责的也不仅是“新高考卷”,即使是甲、乙卷之类(名称多有变化,指的是近十年来“新高考卷”或“新课标卷”以外的各版本试卷),也常常以“从未见过”的测法和任务形式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创新意味浓厚的测评。
其二,以为题型创新就是求异、求陌生。
其实,作为创新,异样化、陌生化表现固然有,但只是表面形态。执着于表面形态上的异样和陌生,会忽视其实质,甚至使教学和应考陷入不可知状态,如此反而失去了创新的意义。
历来,师生习惯上参照前一年或前两三年的试卷开展高考复习与模拟练习,而作为命题者却总是想着“前面这样考过,今年就不能再这样考”,于是两方的意愿呈现背道而驰的状态。这怪不得命题者的有意为之,因为命题必须体现课标所要求的“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再有一个说法——因文设题或随文设题(这里的“文”既可以指试卷上的选文,也可以指“不成文”的语料),很多老师故而产生一种“考题的神秘化”焦虑,以为难以捉摸。这两种原因都导致和加剧师生的“不可知”心理。其实,命题呈现随文设题和故意新颖化时,它的实质只是“反模式”,而不是“反语文本质”,在“陌生化”的外表下,它更注重本质和依标而测。
这两个误区,前一误区很好辨别,简单梳理近十年考题,领会起来不难,所以不赘述;然又提出这一点,是因为后文要用到这些2020年以前的例题。后一误区则是本文分析的重点,且基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三位一体”所贯穿的“依标教学”和“学测一致”理念。
二、题型创新的实质是回归读写本来的样子
什么是读写本来的样子?就是真实的读写样态,符合读写规律的样态,反映教学实际的样态,合起来说,就是体现真实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要强调读写的本来样态?可先从反面去观察。过去试卷上常见知识考查类题型,如“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有哪些”,答案可能是“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反衬、乐景哀情”;又如“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答案可能是“展示背景、渲染氛围、烘托性情、衬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等等。这样的考题不反映真实的阅读状态,因为当我们觉得一首诗很耐读,或是一篇小说很耐咀嚼时,并不一定需要这些知识,甚至完全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阅读的素养更多表现为体验与体悟能力,与这些知识没有必然关系。如此,就考试来说,其实是考了不必要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考题经常呈现此类非真实素养状态,这个“指挥棒”就必然将教学也引向非素养状态。因此,当我们评判考题好不好时,其实并不只是评价任务设计与难易是否合适、表述是否严谨的命题技术问题,更是在考和教(学)两方面考察它能不能体现真正的语文素养,能否导引语文学习的理想状态。
下面以2024年高考三套全国试卷中的创新题(见《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及其解析》,《中国考试》公众号,2024年6月8日,发布者为教育部教育考试院,下文中凡引用2024年高考创新题例均来自该文)为例具体分析。
9.文末画线的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笔者以为,这道题是选了一篇不算优秀的文章,但出了一道很不错的题。
徐则臣的这篇《放牛记》大概是应人所命赶出来交任务的“晚报副刊”文,其气质如同没底蕴的画师们一出手就是牧童乡野、山水小亭之类传统题材,不排除其中有点隐伏的情怀,但更多是一种人云亦云,近似于雅化的媚俗。可能正是有这样的心理动因,作家将少时的放牛经历写出了“牧童短笛”的唯美意境(“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放松,自由,融入野地里,跟自然和大地曾经如此贴近”)之后,对这种刻意也心虚,于是自嘲或许也是自我掩盖,便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往事总在回忆时被赋予意义,在放牛这个经历上,我更愿意就事论事,返回到当年的心境里,看一看当时的悲欢和忧乐。”不得不说,徐则臣是刻意地写放牛,又刻意地撇清,他的那句话成了欲盖弥彰。
之所以说“选了一篇不算优秀的文章,但出了一道很不错的题”,在于命题者大概也发现了作家的“矫情”,于是题目就从中来:评一评作家有没有说真话,或者,作家的表白是否可靠。
很显然这是新颖的,评判作家有没有说真话,远远超出了信息获取、理解层次,也超越了文本鉴赏层次,属于反思评价,考查的是高层次素养。
那么这种新颖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并非只是因为过去没怎么见过——那只是形式的新和技术的新,而是它回归了真实的阅读状态——文学阅读中,评判作家的情感态度本就是课标赋予的任务。一个有主见、有阅读素养的阅读者,必定会如陈四益所说“站着读”而不是“跪着读”。即使不从这两方面审视其意义,一个阅读者读到作家故意、特地作某种表白时,应该会去想这些问题: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是不是事实?他做到了吗?这是一种自然反应。
这道题真正的新意在于,回归了真实的阅读,而不是“文本崇拜”下的按套路设题。它的指引是,面对新颖的具有开放性、偶然性、不确定性的考题,多阅读才是王道,才能具备从容应对的素养,而刷题是背道而驰与徒劳无功的。
例如,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赤鷃一枝栖。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
[注]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本句首字原缺。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此题非常有趣。C项考查考生对诗歌解读中存在问题的逻辑判断。古代典籍在流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本损失,大到一篇一章,小到一句一字,本诗的颔联下句就缺失了一个字。这个字的缺失会对读者理解造成一定的影响。参照上句中的“比”字,最大可能的理解是,缺字表示的事物像斥鷃栖息在树枝上,而不是两个事物并排在树枝上,所以缺字不可能是“鹏”字。再者,调动学习经验可知,鹏与斥鷃是《逍遥游》用来论述“小大之辨”的两个例证,斥鷃是一种小鸟,是可以栖息在树枝之上的,而鹏则庞大得不可思议,“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无法想象它可以在树枝上栖息。另外本选项的表述也有明显的逻辑谬误,前后的因果关系并不必然:不能因为二者在某作品中一起出现过,下次看到其中一个出现了,就推出另一个必然存在。
本题设计符合课标在“真实的情境”中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试题使用有文字残缺的材料,是一种全新的考查方式。但新颖的实质不是“没见过”,而依然是回归真实的阅读状态,因为这种缺失性材料在古诗文阅读中时常会遇到,需要读者综合调动诗歌赏析、传统文化积累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去解决问题。具体的教学建议在后文会提到。
又如,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语用题:
21.下面的文字是一位老奶奶在医院看病时的自述,不够简明扼要,不利于和医生高效沟通。请对这段自述进行缩写。要求: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80个字。
大夫好!今天看病的人太多了,我排了好长时间队才看上。我是你们医院的老病号了,这么多年我的高血压和糖尿病一直是在你们医院看的,好多年前有一次扭伤了脚踝,也是在你们这儿看好的,您可得给我好好看看。是这么回事儿。昨天晚上我老闺女来家里,我们一起吃的晚饭。吃过饭看着电视,我就开始头疼,先是头顶一圈疼,一跳一跳的,后来整个头都疼。我试了很多办法,一会儿躺着,一会儿坐着,大口喘气,戴上帽子捂着,都没有用。闺女要带我来医院,我说天太冷了,明天可能就好了,明天再说吧,然后就睡觉了。今天早上醒了还疼,头也不敢动,一晃就更疼了,就赶紧来医院了。
这是一道典型的语用题,采用的是生活情境,无须赘言,这正是语文表达的本来样子。语用题每年有两三道新题型,不要只盯着考过的题型,要从“生活里有多少类型的语用情境(就可以有多少种考法)”的角度去预测和练习可能的语用题。据此,哪天试卷上出现“转达口信”“写一句广告词”“辨析一句话的诱导性”“解说诸如‘吃食堂’‘救火’用语现象”等新题型,都不必意外,因为这些都是语用的真实状态和应有样态,只要命题者选用的语料恰好有“随船下篙”的方便。
创新题型在近年高考试卷中举不胜举,创新已是常态。但创新不只是技术上的,也不是刻意求不同,而是回归真实的读写状态。创新天然是反套路和反模式的,因为在真实的读写状态中,一切皆可发生。
三、应对题型创新的策略是依标教学和教、学、评一致
既然高考题型创新的实质是基于真正的语文素养,回归读写本来的样态,那对于教学和应考来说,唯一的也是根本的策略必然是教、学、评一致,而不是将教学与应考割裂开来。而教、学、评一致的实质又是“依标教学”,前文所说“回到本来的样态”,就是“依标教学”。
如此,我们要追问的是,教学与试卷上那些创新意味浓厚的考题是否匹配?也就是说,当考题这样出了,如上一部分所列举的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让考生判断诗歌中所缺的可能是哪个字,我们需要反省的是,教学是否也做过这样的事?事实上,在教材中,特别是古诗文注释中经常出现“另一种理解是”“也有人认为是”“有的版本为”的情况。当它出现时,如果只是用来告诉学生一个知识,意义不大,但如果用来让学生探究辨别,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去论证,它就成了很有价值的学习情境。事实上,不少老师会做这样的事,如果带着学生这样去学了,那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道诗歌缺字判断题本来就是学生应有的学习样态。教、学、评本来就是,也应该是并完全能做到一致的。
再如,2022年高考新课标卷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是冯至的历史小说《江上》)的最后一题:
9.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此题以新颖著称于当年的试卷。过去的试卷似乎从没出现过“人设”改变和探问文学效果的题目。但实际上,“新颖”是表面的,它依然是还原了真实的阅读状态。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知道历史上与伍子胥过江相关的义士拒剑并自杀的故事)时,自然会生出如此反应:这里的渔夫不是历史故事中的渔夫,而是一个普通渔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改,想传达什么旨意?这是一个必然的反应,只要有一点基本阅读素养的人都会有这个反应。从这个还原的阅读状态来看,此题的最大特征不是新,而是本真,考测了最基本的东西。启示在于,我们的教学本来不就是应该这样吗?
又如,2023年四省联考的文言文阅读题: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因?
四省联考卷文言文阅读的群文关联式测查,不是要形成比较,它呈现的是群文阅读的一个较高境界,即用文本一去解决文本二的问题,二者构成碰撞、互参、互证。这就像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利用课文以外的资料去探究孔子为何只同意子贡出使,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由两则文本构成的学科认知情境,需要学会用甲文信息去分析乙文所提到的现象——这是群文阅读的典型形态。就测评理念来说,它不仅包含了结果性评价,还内蕴着过程性指导和评价——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及表现作出评价。虽然由于是考场,无法显示过程,但“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内蕴其中——这依然是教和学的本来样态。
在课程改革的追求中,反对只教给知识和结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去“做事”(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于是我们会发现,课标里强调的“情境为载体,设置典型任务”正是教和考得以一致的路径,因为情境和任务的设计宗旨就是要体现真实的语文素养,回归本真的语文学习状态。
2021年八省联考(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题)信息类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很多人都觉得此题很新,且有开放性,却少有人注意到这样的学习情境和任务本来就大量或应该大量存在于学生平时的学习中,而且它本来就是课标学业质量标准里的要求。阅读有四个层级,即信息获取与理解、建立文本与文本或文本与生活的联系、学会评价与反思、运用所学解决生活问题。此题指向的是二、三层级。笔者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作了这样的设计:
有人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韩愈却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据说,爱迪生曾说过“所谓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也有人加了一句话“但或许那1%的灵感比那99%的汗水更加重要”。
请你在以上两组说法中任选一组,分析其中两种说法各自不同的立足点和表达目的,然后表明你的观点和态度,写一则分析短文,不少于300字。
这个学习任务设计与本文第二部分所举的《放牛记》的题目(对作者的说法发表同意与否的看法)很相像,也就是说考题与平时的学习有所呼应,解答试题需要的能力正是平时教学应该培养的。
问题在于,平时的教学往往是到静态知识的呈现、讲解与获得为止,而不是从学生的素养提升去完成教学。同样以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学习之道”的学习为例,大多数教师满足于教给学生“本文中心论点”“本文分论点”“用了比喻论证”这些知识,以为已经尽了教学义务,却忘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真正目标是“把握作者观点与分析思路”“学会提出自己的观点”“辨识与分析作者的论据是否有效、论证是否有力”“学会选用可靠的论据、采用恰当的方法去论证”“学会理性表达观点”——这些目标与要求已经在高考试卷上成为必测之点。与此相应,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学习情境与活动:
就《劝学》中“如何学习”的话题,在“借助外物、要坚持、注重积累、要专心”等之外,再补充一个观点,并模仿原文的比喻论证另设比喻作简单论述。
就《师说》中已经提出的从师原则和方法之外,再提出一个自己的观点,举生活的事例作简单论述和分析。
研读《拿来主义》,线上阅读《自信力与夸大狂》(梁实秋),找出梁实秋文中有哪些现象恰好可以为鲁迅的观点作佐证,并展开论述。
第一个任务是学会提出观点,并学会比喻论证;第二个任务是学习提出观点,并用生活例子来论证;第三个任务是建立文本联系,并学会分析阐释。这样的学习活动与高考试卷中的论证素养测评完全是呼应的,如2021年新高考卷: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 )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这两道题考测的正是判断论据论证观点的有效性,应对的本领恰恰来自平时的依标教学。当我们的教、学与测评一致了,这种教学就是“素养中心”,着眼于学生的素养提升,而不是着眼于文本知识的传递。
无须举更多的例子。总之,当我们面对高考试卷上的题型不断创新时,根本不必以为“不可捉摸”而将之神秘化。恰恰相反,我们应该做的是在教、学、评一致的前提下,让我们的语文学习回归读写的真实状态和本来样态。做好了这个“本职”,就可以热情地拥抱创新,而不是畏惧和焦虑。也就是说,教师与其殚精竭虑、挖空心思地让学生刷题,不如把更多心思用在平时的教学上。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5年1月(上半月),转载自“语文建设杂志”公众号
END
往期推荐
2025高考专栏丨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卷试题评析
2025年高考丨葛福安:2025年八省适应性测试作文题理解
陈兴才专栏 | “劳动之歌咏”(《芣苢》《插秧歌》联读)
陈兴才专栏 | “诗与青春何处安放” ——课堂实录
陈兴才专栏丨莫因枝节争议消解双新教学实质性追求
陈兴才专栏 | 伍子胥“过江”的三种可能
顾 问|王
宁 朱小健
尚学峰 康
震
主 编|过常宝
李 山
姚建彬
副主编|吴欣歆 赵
新 赵芳媛
初审|陈思悦
终审|赵 新
部分图片出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方删除
“励耘南国”由张维佳教授题签,此公号相关设计图片均由李炫志同学设计。
(投稿、合作、互动、版权等事宜,敬请联系我们的邮箱:bnulyng@163.com;竭诚欢迎社会各界同仁投稿;转载本公号内容,敬请注明转载自本公号的来源出处)
图片
写留言
留言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