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趣为师,以物传情,以法导学——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

(2025-03-12 21:16:41)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诗词鉴赏
以趣为师,以物传情,以法导学 — — 浅谈中学古诗词教学
梁小兰 
摘要

摘 要:古诗词鉴赏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是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激发学生 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切实提高中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成为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改变以往枯燥单调的 教学方式,采用“激趣导入,以趣为师”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的领 会以及表达手法的掌握,有效提高了中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古诗词;兴趣;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对古诗词“在积累、感悟、运用中,要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 美情趣”。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较为久远,古诗词鉴赏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活动[1],而学生又缺少足够的 生活经验和阅历,在理解古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²]。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很多学生只是被动地肤浅 地背记,死记答题模板,不能完全领会古诗词的魅力,失去了学习古诗词学习的乐趣[3]。在古诗词教学 当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影响到教学的效率[4]。针对上述问题,作者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对学生学习 兴趣及鉴赏能力的提高颇有成效。

1 激趣导入,以趣为师


“激趣导入”是一个新课的导入环节,是指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 情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孩子的启蒙诗词教学中不难发现:图文并茂、配乐朗诵都能吸引 孩子的注意力,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学习古诗词的兴趣。那么,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又该用什么样的方 式激趣导入古诗词的教学呢?

1.1 故事引入



例如教李清照的词《武陵春》《醉花阴》时,可以讲赌书泼茶的故事。典出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清朝的词人纳兰性德在《浣溪沙》也引用过这段典故:“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李清照在 《<金石录>后序》追叙婚后隐居乡下时和丈夫赌书的情景:“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来堂,烹茶,指堆积 史书,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 中,反不得饮而起。”正是因为丈夫在世时两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颇有情趣,作者才会在丈夫去世后 “薄雾浓云愁永昼”“人比黄花瘦”“只恐双溪解锰舟,载不动许多愁”。既能激趣,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诗 词主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例如教《野望》一诗,可以和学生讲讲采薇的故事: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隐士的气节和诗人的孤独抑郁的心情是

十分契合的。在讲《饮酒》(其五)的时候,不妨先讲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学生会产生疑 问: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诗人,竟能真正做到与官场毅然决绝?很多诗歌的创作都有背景故事,知人论世, 只要老师去挖掘,整理好素材定能为教学所用。不仅有关诗歌和诗人的故事可以讲,诗人所用的典故也 可以讲:例如李白《行路难》中的“垂钓碧溪”“梦日边”,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黄金台”,刘禹锡的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闻笛赋”“烂柯人”,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持节云中,何日遣 冯唐”等。




1.2 音乐导入



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能穿过千年的岁月流传至今,传唱功不可没。传唱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文人的 私人聚会交流,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薛蟠聚饮时击碗清唱的《红豆曲》;有的是由官方(皇家机构)整 理出版的,如《乐府诗集》,还有民间流传的民歌以及歌姬唱的词曲等。到现在,很多人热衷于为诗词谱 曲,电视电影的主题曲也大多由诗词改编。例如:杨洪基演唱的《三国演义》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 是由明代杨慎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改编。《甄嬛传》的《蛮菩萨》就是由温庭筠的《蛮菩萨》改 编的。古诗词的魅力可见一斑。

此外还有许多诗词可以配乐唱,如李商隐的《别亦难》,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 飞的《满江红》,李清照的《武陵春》《醉花阴》等等。《琵琶行》中有言:“犹抱琵琶半遮面”“未成曲调先 有情”在开始讲诗词之前,先放一小段这首诗词的配乐,或激昂高亢,或忧伤缠绵,或欢欣喜悦,奠定感 情基调,很快就能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去。然后作为学生心目中神一样存在的老师此时可以清唱一遍, 学生肯定会兴趣高涨,讲完古诗词后,学生又可以来学唱几遍,学生从跃跃欲试到掌握旋律到大胆展示, 兴趣盎然,会唱的诗词肯定会背会写,声情并茂,更能理解其中感情。



2 揣摩意象,以物传情


诗是用来言志的。《毛诗序》中说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那么诗人如何言志? 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常见的载体便是意象。何为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 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即用来承载(或浸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那么通俗一点说,古诗词 中的意象便是饱含诗(词)人感情的具体可感物体。例如,水草长在河里,没有人诗,它就是一株普通的水 草,然而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因为饱含了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惜别之情,所以就成了意象,我们从这 个意向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要传达的感情;蒹葭,俗名芦苇,它从《诗经》中走来,经过“苍苍”“萋萋”“采采” 等多次的描绘以及主人公反复追寻,表达出了一种贤才难觅,情人难得的怅惘,乃至前途渺茫理想不能实 现的失望心情。还有很多事物经常入诗人的眼,已经被赋予了约定俗成的情感:例如芳草可以比喻离别的 愁绪“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乐府诗》),也可以比喻生生不息和希望“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在 诗(词)人的构思中,梧桐着上了凄苦、寂寞、惆怅的色彩。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等。简单说来,意象一般取其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隐 逸、脱俗,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杨花象征飘零、离散,例如李白的《闻王 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学生平时注意积累,在阅读课外古诗的时 候就可以学以致用了,通过把握分析意象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3 研究技巧,以法导学



考标上明文规定:“辨识诗歌运用的表达技巧,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作用和 表达效果。”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老师在讲完课本中的诗歌之 后可以找相同手法的课外古诗给学生做练习,举一反三。下面仅仅例举几种中学生古诗词鉴赏中常见 的表达技巧。

1)用典。就是引用典故,运用典故。这样可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使人联想到言外之意。“长风破 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这首诗引用南朝宋时宗悫少年有大志:“愿乘长风破万里 浪”这一典故表达自己远大的抱负。

2)联想。由某人或某物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物。如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 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该诗由悄然而至的春雨,想到了农民的期盼,农作物的需求,此乃及 时雨啊!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登山时插茱萸少了一 人想到了自家兄弟,表达了在外游子的思念之情。

3)想象。 一般指人们基于已经存在的材料和观念之上,进一步通过联想、推测、剖析、归纳,提出新 的看法的思考过程。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天马行空,下笔之处,多有想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写道“因思 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也是对故乡的美好想象。

4)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的特点突兀而出,把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如:李白《渡荆 门送别》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如镜的明月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的海市蜃楼 来衬托江岸的辽阔。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通过动来衬托静, 称之为反衬。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乐。

5)象征。通过具体事物表示特殊含义,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真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 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诗中的“冰”“雪”象征追求梦想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象征手法备受诗人 的青睐,大多数以物体现人的道德品质和节气。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 洁、傲霜斗雪的坚强;以“牡丹”象征富丽等。

6)直抒胸臆。用景直接抒发诗人具有哲学道理的情感。如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抒发了诗人的远大抱负;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抒发诗人对实现理想抱负 的自信和乐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抒发诗人誓死报效国家之情等。

7)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情景交融。即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诗人的抽象情感。如:“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将“乡愁”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借景抒情,诗人百感茫 茫的忧思之情溢于言表。

8)托物言志。 一般指作者凭借某一种物的象征含义来呈现个人志向的一种艺术技巧。“亭亭山上 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刘桢《赠从弟》)托物言志,写松柏能挺立风中而不倒,经

严寒而不凋,就是希望从弟能像松柏一样保持自己的节操。

诗词的表现技巧还有很多:烘托、渲染、虚实结合、对比等,这里便不再赘述了。




4 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透过千年的时光隧道照亮我们在文学长廊上蜗行的道路,给我们生命以人文的滋养。为了传承文化,广大教师应致力于研究古诗词的教法。本文通过“激趣导入,以趣为师”“揣摩意象,以物传情”“研究技巧,以法导学”等方面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使学生 意识到古诗词的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件美好的事情去品尝。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尝试,有效地提高了中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达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