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至深处诗自成——白居易的诗意衷肠

(2025-03-12 21:23:06)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诗词鉴赏
情至深处诗自成——白居易的诗意衷肠


人物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人物生平


出身寒微 历经离乱

白居易出身贫寒,自幼饱尝离乱之苦。虽早慧过人,但无奈家境日衰,又逢战乱,他只能随家人避乱于江南,在这段岁月中,他邂逅了令他心动的女子——湘灵。然而,情缘浅薄,这段爱慕终究未能开花结果。白居易的一生中,为湘灵创作了多首诗歌,字里行间尽诉相思之苦。其中《寄湘灵》一诗,白居易以温婉细腻的笔触,生动展现了与湘灵离别后的孤独与思念,以及那份难以割舍的爱恋之情,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寄湘灵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

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阑干独自愁。

只是挚爱之人湘灵,终究只能成为回忆里的人。时局动荡,少年书生白居易为担起家庭重担,更为了追求远大理想,一边苦学,一边四处奔走,谋求安身立命之路。面对重重困境,白居易依然自律不怠,昼夜苦读,几至口舌生疮、手肘生茧。

才华显露 登科长安

感情与成长的双重磨砺,让白居易早早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在年少时就创作出了《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流传千古的佳作。

“赋得”二字意味着命题作文,章法严谨,从来难出佳作。顾况初见此干谒诗时,尚以作者的名字“白居易”打趣,笑言京城米贵,“居亦弗易”。但当他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不禁大为赞赏,以为能吟此句者,在长安“居即易矣”。

这份藏于自然的枯荣之美,在不起眼的野草间展现出振奋人心的力量和生机,是少年天才对世间规律的深邃洞察,亦是他面对人生困境时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满腔豪情的抒发。

纵然前路困苦,白居易仍以疾风劲草之姿,年近三十登科长安,成为“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金榜题名之进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元白相识 意趣相投

凭借天生文才与后天不懈努力,一无达官贵胄之荫,二无朝中亲朋之助的白居易最终成功通过铨选与制举,进入仕途,稳步前行。当其政治热忱高涨之际,白居易遇到了一生的挚友——元稹。二人同朝为官,出身相近,性情相投,皆怀济世之志,同崇杜甫诗风。

白居易所著的《长恨歌》,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从初遇时的怦然心动到生死相隔的深沉悲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不仅是唐玄宗对杨贵妃无尽的思念,更是对这段千古爱恋在权力与命运的漩涡中无奈凋零的深沉叹息,令人感慨万千。

长恨歌(节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诗为谏 平视苍生

白居易于左拾遗任上,坚守“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的信念,与元稹共同发起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口号,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讽喻作用,推动文学革新。

继杜甫之后,白居易更进一步,希望通过诗歌教化民众。他追求诗歌的平民化、口语化,常携诗作去拜访老妪老翁,征求他们的意见,务求诗作既朗朗上口,又通俗易懂。如果不符合这些标准,他会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在他的笔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衣衫单薄的卖炭翁在刺骨的寒风中瑟瑟发抖时,竟苦心期盼天气再寒冷些,好让炭卖个好价钱,艰难的处境令人唏嘘,催人泪下。此类反映时代、紧贴现实之作,在白居易的组诗《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中俯拾皆是,每篇诗作皆力求载一事,寓一意,被陈寅恪先生誉为“一部唐代《诗经》”。

卖炭翁(节选)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人生沉浮 泪洒江州

然而,白居易因讽喻诗繁多,直言时政之弊,且不善谄媚权贵,最终触怒了当权者,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虽然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却并未就此颓唐,而是以超然的心态,寻找生活的乐趣。他深爱庐山,在此筑草堂,与山水为伴,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与赞美。即使身处逆境,白居易依然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展现出超脱世俗的豁达与乐观。

于浔阳江畔,白居易偶遇一位从京城流落此地的琵琶女,不禁触景生情,泪湿青衫。他由歌女的沦落,联想到自己屈遭贬官,“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他与琵琶女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一首《琵琶行》由浅入深,字字含情,最终汇聚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切感慨。

琵琶行(节选)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

尽管仕途多舛,白居易仍坚守“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信念。任杭州刺史时,他身体力行,筑堤护湖,复掘六井,解民倒悬。致仕后,他仍心系百姓,深感“如我饱暖者,百人无一人”,带领群众疏通龙门八节滩,以慈悲心造福后人。白居易一生都在践行着自己的文学主张和人生信念,始终以体察民情、解救民困为己任。

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

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在,暗施慈悲与后人。

818年,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至江州与白居易相聚。当白居易被任命为忠州刺史时,白行简也一同与兄长溯江而上。途中与元稹相遇于黄牛峡,三人相游之处被称为三游洞。在忠州任职的时间,白居易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此地为“东坡”。同年冬,被任命为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819年到任。820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



阅读练习


江楼月【注】

[唐]白居易

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

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

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注】这是白居易写给好友元稹的一首赠答诗。元和四年春,元稹以监察御史出使东川,告别正在京任翰林的白居易,白居易遂作七律《江楼月》与之。

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先指出作者和元稹所在的地方,再强调天上明月相同,但二人却不能一同观赏,伤别之情立显。

B.颔联中“一宵”说明“相忆”的时长,“潜”写出深思的神态;表达出诗人思念友人而夜不能寐的情态。

C.颔联从人的离合想到月的阴晴,相距遥远,环境有别,借此晴彼阴的景象表达对朋友的担忧。

D.尾联中“今朝”和“方”表明懊悔寄诗之迟,暗写思念时间之长;“共语”“同悔”表明二人友情感人至深。

2.请从虚实的角度对本诗的颈联加以赏析

答案

点我查看答案

1.C

【解析】C.颔联“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一句,写诗人忆起与元稹交游的件件往事,一幕幕在脑际展现,以致整夜难眠。“一宵”一词,突出了诗人思念友人时间之长;一个“潜”字,揭示了诗人思念之深,从而把白居易和元稹朴实、真挚的友情和盘托出。但因为两人相距遥远,各人的消息无法互代,这好比两地月有阴晴圆缺那样,不能知晓。句中是因为距离远,不知阴晴的意思,题干中“借此晴彼阴的景象”理解错误。



2.前一句虚写,诗人想象着好友元稹在嘉陵江岸边思念着自己;后一句实写,写诗人在曲江池畔对好友凝望的情形;虚实结合,从双方着笔,表达了元白二人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友谊。



【解析】颈联“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意为:谁能料想得到你在嘉陵江边思念着我的夜晚,恰好是我在曲江池畔望着明月思念你的时候呢。上句想象友人夜晚在嘉陵江边思念着自己,是虚写;下句写自己也在池边思念着友人,是实写。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形象地再现了两位诗人在月圆之夜凝思、吟赏、思友的动人情景,表达了元、白二人心心相印、推心置腹的友谊。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山下泉

【唐】皇甫曾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冷泉亭记

【唐】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熏熏,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若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选自《白氏长庆集》,有删减)

【注释】皇甫曾:工诗,出王维之门,历官伺御史。后被贬舒州司马。冷泉亭:于杭州西湖灵隐寺西南角。白居易被贬杭州刺史期间,“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冷泉亭是他最爱逗留休息的地方。撮奇得要:亭子选取了奇妙和重要的地势。渟渟:水停止不动的样子。泠泠:形容风清凉。蠲(jun)烦析酲(chéng):清除烦闷,解除困乏。蠲:消除,去除。床:坐的用具。狎:玩乐。矧(shn):况且。潺湲:水慢慢流动的样子。潜利阴益:看不见的好处。

题目

1.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3.请从不同角度赏析诗文中的“山泉之美”,完成下面表格。


4.山泉清音,声声入心,请结合以上诗文内容,探究古代文人喜爱山泉的原因。

答案

点我查看答案

1.(1)山树若盖:山上的树林好像是亭子的大伞。猛浪若奔: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根据课内迁移法,若:好像;

(2)广不累丈:宽不超过两丈。根据查阅词典法,累:积累。故选;

(3)可胜言哉:岂能说尽。不胜感激:对于某人某物有不尽的感动与感恩之情。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根据参考成语法,胜:尽,完;

(4)灵隐寺为尤: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余杭郡为最:余杭郡的最好。根据词句对应法,尤:最好。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3.

两个叠词的运用,描绘了泉水轻流、清风凉爽的自然之景,既自然贴切,又富于音乐之美。

以动衬静或听觉



4.

古代文人喜爱山泉,不仅因为其景美,更因其山泉之境陶冶他们的性情,使他们沉浸山林之美,抛却一切不如意,逍遥而自适。他们观赏山水,也是在观照自我,通过寄情山水,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如《山下泉》一诗,山林清音,寂静而美好,使被贬的诗人怀念那份宁静。又如《冷泉亭记》中的冷泉亭风景秀丽,山水清音,洗涤了人的“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使贬谪时期的白居易内心趋于平静,心境与冷泉佳境融合在一起。



【参考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