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的15个策略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激励学生的15个策略
黄春霞
学习中还有什么比动机更重要的吗?当学生有了动力,他们可以学习任何东西!正如每个教师都知道的,激励学生,往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代课堂”项目的伙伴经理多美子·柯林斯曾是一名高中数学老师,她在任教期间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如何激励自己的学生,并在与其他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家德西(Deci)与瑞安(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早已揭示:当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我被接纳”“我有选择”时,学习将不再是任务,而是一场自我实现的探险。该理论侧重于通过培养三种心理需求——胜任感、关系感、自主感——来激发内在动机。
本文精选15项策略,既有脑科学研究的底层逻辑,又含一线的真实案例,希望能帮助教育人找到现代课堂的激励密码,让教育回归“点燃火焰”的本质。
胜任感
胜任感,指的是感到自己的学习有效并取得成功的需求。当学生知道在课堂中对他们有什么期望,并拥有必要的支持来满足这些期望时,他们才能真正感到成功。
1.设计挑战性任务
挑战性任务是激发学生潜力的有效工具,适切的任务可以让学生跳出舒适区,或是探索未知领域,发现新天地,形成新的素养与技能。
案例:杭州市青蓝小学基于唤醒、连接、创生三种方式,进一步构建了“经历伴随学习”的实践模式。其中,侧重“唤醒”的学习,关注用经历发现规律原理,让经历点燃学习;侧重“连接”的学习,关注新经历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在经历中学习;侧重“创生”的学习,关注针对问题整合、运用经历,用逆向思维解决综合性问题,在经历后创生。
2.清晰而积极地反馈
量规可以让学生明确成功所需的标准,同时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感到更有胜任感。它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如何才能取得成功——以及如果需要再次尝试,该如何改进。
案例:杭州云谷学校在学科实践活动中,通过表现性评价、素养导向的纸笔测试、过程数据,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或学习成果,在和素养量规比照、以评促学、学评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素养发展学科“热力贡献”图谱。这整个过程,就是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素养。
3.顺应儿童天性开发学习项目
尊重学生的天性,保护好他们原有的好奇心、探索欲,提供平台去连接和转化孩子天生的珍贵品质。项目式学习是一个不错的路径,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动手动脑,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提升胜任感。
案例:南京市中央路小学顺应儿童好奇心开展了“拆客空间”项目式学习实践。通过“拆、研、创”三个核心环节,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和技术工程实践过程。在“拆”的环节,学生拆解未知物件,了解其内部构造和原理;“研”的环节则通过多种科学思维方法深入探索事物本质;“创”的环节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该项目以跨学科概念为基础,帮助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形成对知识的连贯、清晰、整体认识,促进跨学科概念的生成和内化。
4.在真实世界中持续发现真问题
让孩子们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真实世界当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能在学科实践和综合活动中得到应用的机会,并由此体验到知识的力量和学习的意义。
案例:上海小学是五年制的,学校每个年级刚好可以拿出一天来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场馆,让学生跑出教室,开展各种各样系列化的实践活动。比如有一天是“野外生存”,学生们可以到周边公园里去学习钻木取火、搭帐篷,自己搭灶头、烤火、做饭,把平时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5.有“仪式感”地庆祝进步
通过一些有仪式感的方式,如颁发奖状、举行庆祝活动等,来庆祝学生的进步和成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进步得到了重视和认可。
案例:博致学校每学期举办生命颁奖典礼和戏剧展演,为学生颁发独一无二的奖状,并结合年级特点进行表彰。例如,一年级表彰海洋生物,二年级表彰天鹅蛋,三年级表彰香草,四年级表彰历史名人,五年级表彰孙悟空成长历程,六年级表彰少年壮气。每一次认可,都在为学生的“胜任感”添砖加瓦。
关系感
关系感,是指感到归属或与他人的联结的需求。你可以通过创造一个安全和友好的氛围,并与你的学生建立个人联结来培养关系感。
1.优化教室布局
不同的教室布局对应着不同的教学场景,教育者在考虑教室布局时应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以创造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环境。
案例:中关村三小率先建立“班级群”,从以“班级”为单位转向以“群”为最小管理单位的变化。学校将教室一侧的公共区域变成“开放教室”。开放教室相当于三个教室大小,可以根据老师的课程进行“变形”。全部打开可供三个班级学生共用,而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同时出现在同一空间。在班组群内,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自由组合,形成不同的小团队。这样的师生关系氛围,让孩子们能更大胆的想象和创造。
2.投入关系建设,营造美好氛围
孩子的学习问题,多数时候是关系问题。把关系理顺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问题在于,如何解构旧的关系,建立新的关系?这里面大有学问,第一步就是找到关系里真正的需求点。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被需要……
案例:云南丑小鸭中学是一所专门接收“问题学生”的学校,初衷就是希望帮助这些孩子解构不良关系,再借助师生关系的力量,让他们找到健康的新关系。具体行动简单来说有两点:
一是逢节必过。安排露营、爬山、音乐会等多样活动,保证每周有小活动、每两个月有大活动,创造更多师生交往机会。
二是行动为先。将日常事务如墙面装饰、社区交流等转化为课程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思考与改进,师生在共同解决问题中建立信任、产生影响。
3.建立学生支持系统
在孩子的关系中,教师、家长、同学,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他们能够在每一种关系中收获正向能量,关系感自然而然就建立了。
案例:星河实验小学有一个主题——“让新移民儿童学会适应”。基于“帐篷般”的组织,打开了“五个适应”:文化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心理适应、学习适应等。
学校还有“社区的朋辈圈”“互助的学习林”“又一城体验营”“家庭的共生场”,以及“一米阳光加油站”等项目来作为孩子们的导航仪。如在“语言林”中,孩子们可以跟社区奶奶学方言,跟同学学说家乡话,孩子们来自15个省份,有8个民族;在“交往林”中,不同年级,不同校区,不同班级的孩子可以互访交往。
此外,学校根据范围的由大到小,以全校级别的“满天星”家长学校、每个年级的家长讲堂、班级全员访谈、班级全员家访、班级小范围新父母咖啡厅这五种方式,不断提升家长育人理念与能力。
4.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与互动
当“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必然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单向的输出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师生可以是一个共同体,共学共进,共同成长。
案例:步步高实验学校有一门以家族文化探索为核心的项目课程,涵盖对个人姓氏的探究、家谱的学习、制作和家族任务故事的书写等。课程中,老师和孩子结成了“学习共同体”,围绕同一个目标,实现共同的学习,成为相互支撑的伙伴。
5.积极投入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能在过程中加深同学间的关系,生发友谊,增进感情,甚至相处成“战友”。这类关系纯粹美好,往往在学生以后的人生占据重要的位置。
案例:北京探月学校设计了一份合作学习的工具——行动核查清单,可以参考清单上的事项,反观自己的教学工作。
自主感
自主感,是指对自己行为有掌控感的需求。你可以通过表明自己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帮助他们维护自主感。如果你对他们的想法和偏好持开放态度,同时表现出理解和关心,学生将会对他们的学习结果有更强的控制感。
1.让学生控制自己的节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进度,能一定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性。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更多的自主性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案例:北京十一学校给学生做了一本《日新册》。学生每天可以记下作业,可以记下自主学习时段在干些什么,然后找老师签到。还可以记下除了老师布置的任务,自己想拓展的内容。一个月,学生们各种不同样式的《日新册》就用一种可视的方式告诉大家,我会规划,形成了好的习惯。
2.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地图
为学生提供“学习地图”,可以让学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与进展,为自主规划学习进程提供帮助,并有利于课堂的深度学习。
案例:张齐华老师研究的“社会化学习”的学习单,通常由“我的目标”“我的研究”“组内过关”“当堂检测”这四部分组成,有时,在“组内过关”后,也会有“提问质疑”的环节。借助这个学习单,课堂的前15分钟由学生自主进行组内共学,这15分钟属于学生自己,由学生对自己负责。
3.低结构设计让学生有自由的表达空间
所谓低结构,就是给孩子一个门槛较低的平台,让他们可以方便地、积极地参与。
案例:上海一所学校把教室墙壁刷成了可以用水、布轻易擦掉的白板漆。因为这样一个小改变,孩子们可以用水笔在墙上随时画画、打草稿,一下子就让教室里充满趣味。
4.为兴趣提供选择,为自主提供工具
基于学生兴趣的选择,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也就会让学生主动去开展一些学习与任务。
案例:青岛二中从2016级新生起,在全国高中首创“吸引力”式学生组织架构,对学生组织进行架构再造,让学生按照兴趣进行选择,实行动态管理。
每个MT内部根据学生自选情况划分为若干微团队,每个MT按照“首席全权负责,集体统一管理,职能项目运行,团队自主发展”的原则运转,积极探索“管理、课程、学术、社团、基地”五位一体的MT组织管理模式,将管理权限下放给每一个MT,在学生发展相关部门指导下,MT依据团队实际,主动
、自主探索,形成鲜明特色。
学校还构建“五自”学生自主发展新模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主管理、自主实践、自创社团、自主学习与研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
5.鼓励学生自己发起项目
学生有时有很多想法,他们的想象力和执行力,都远超我们的预期。此时,教育需要做的是为他们给予更多的空间,鼓励他们把想法“做”出来。
案例:中关村四小有一个校级活动——书窝日。这个活动由学生自己发起、自行组织与设计。从活动内容、活动纪律管理到活动形式,几乎是学生自主进行决策,教师只作为支持者在必要时给予协助。书窝日这一天,孩子们带上自己的“书窝”,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以任何自己觉得舒服的状态,进行阅读。他们是完完全全的主角。
将激励策略转化为课堂日常,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节奏中,书写独一无二的成长叙事。当“胜任感”通过挑战性任务与精准反馈扎根,当“关系感”在合作与共情中抽枝散叶,当“自主感”因选择自由与学习地图而开花结果——课堂便不再是知识的“传输带”,而成为生命的“能量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