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正确的阅读方式来提高语文成绩
(2025-02-14 19:03: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如何用正确的阅读方式来提高语文成绩
大家一直说语文是玄学,过去的我也这样认为。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课外书,可落实到考试层面,我并没有看到阅读量和分数之间能成正比。语文花掉小轩最多的时间,却拿了三门主课中最不好的排名,语文成绩始终上不去。
这个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在过去几个月的时间里,终于有了答案。
过去的我把一切总结为天赋。但现在看来,天赋和语文成绩之间的关联实则不多。
2024年新高考一卷语文爆出150的满分卷。满分即无任何争议得分,使我陷入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
“玄学”出现满分,除了可以肯定这个孩子的优秀,也预示着语文考试的改革方向以及这门学科选拔人才的标准正在发生改变。教育部门用行动明确告诉我们:语文不再是玄学,量化考试亦有标准,并且这个标准一定有方法、有固定的判断和依据。
有标准尺度衡量且有明确判断依据的事情,理论上可以被复刻。
主观题其实很少,客观题其实很多,连高考卷也不例外,否则这150怎么来的?
而我的孩子,他答卷的风格喜欢以自我的主观意识为先。很多回答出现“篡改”,即不尊重客观事实(阅读理解脱离文本回答问题)的情况。
语文和其他学科很大的不同在于,这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她”的肩膀上还肩负着塑造正确价值观的重任。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价值观上有一个大方向上的统一。国家选拔人才的第一标准是忠诚,其次是服从性好,最后才是聪明。一言概之,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是忠诚听话的聪明孩子。
忠诚是价值观的选择,服从性是可以被塑造的,这两点需要由语文这门学科做筛选。数学选拔的是聪明。而英语只是走向成功一个工具。
然而,大多数孩子在应试方面的服从意识仍有待提升。让他向东他非要向西,试卷上说一堆莫名其妙的歪理,告诉我这是他的想法,管这叫“有主见”。
把自己的主见和创新用在无比重要的筛选考试中,这样的智商不用通过理科验证,第一轮就可以出局了。
导致语文成绩不稳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内课堂不认真听讲。
我过去没意识到小轩上语文课存在不认真听讲的问题,直到最近正面质问,他亲口承认,我才惊觉语文上的屡屡受挫让他产生了“课上讲的那套根本没用”的消极心理。
实际上,语文课非常重要。阅读理解做不出来,侧面反映的就是学校语文课没认真听讲。语文课是最详细的免费精读课。
学而思大阅读可以称为第二语文课,弥补的是课内知识没学扎实,或课内讲的过于简单,解决“学”“考”不统一的问题。学习大阅读的这半年多以来,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他做阅读理解题比以前有信心,甚至比做前面的基础题都拿手了。
方法和教材真的很重要。
图片
新课标出来后,对于课标的解读一直是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看法。那么我也浅谈下我自己的几点理解。
1、课标指的是什么?
课标是课程标准的简称,是指某一学科关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以及教学实施建议的规范性文件。它明确了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成什么。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简单概括:课标就是考试范围。
2、既然讲标准,那我们需要思考考试的判断依据到底是什么?
中高考语文说白了就是考阅读和写作,而阅读与写作的考察方向就是考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驾驭。阅读理解是考察读文本,写作是考察动笔写文本。
为什么我敢说阅读理解是客观题?
因为你在读文本,尤其是名著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并不能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做判断。简单概括:什么样的时代背景才让这个人做了这件伟大的事。孩子理解不了文章,不是他能力理解不了,而是他的生活经验支撑不了他理解这么复杂的社会关系,时代背景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所以我一直强调,关于名著赏析,要储备固定的答题模版。这不是套路,而是正确的学习方法。用孩子的认知来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名家名作,无论他再怎么思考,都有他的思维局限性。这和天赋无关,是学习方法有问题。
常考的文本类型、人物性格特征、时代背景等等,都有固定的量化标准。不同文本类型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如何呈现主题,这就是出题的维度。阅读题的所有维度都在这,没有其他了。
阅读理解想要做对,首先就得做到不用自己的主观去理解。
孩子主观理解做出来的东西,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靠谱的。如同脱离时代背景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是片面的。如同真正记叙文想要写得好就是不做记叙。我们读了那么多名家名篇的小说,没有一个名家名篇是用从开头写到结尾的记叙方式。好的记叙文是用写小说的方式来写,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受困于自己的业务水平,用不正确的方式引导了孩子,导致能力上产生断层:不少小学作文只扣一分的孩子,一到初中,尤其初一上学期,考试作文被扣十分以上。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高年级的写作,更多偏向时代旋律:得弄清文章的立意是什么、怎样能让个人价值的追寻和社会价值的追寻同频。中高考语文作文有一个比较核心的概念,叫“中国等于青年”。青年是什么样儿,中国就是什么样儿。初高中的作文如果要拿到高分,光靠好词好句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出色的高分文章一定是能把自己的价值追寻和时代旋律、社会发展相关联。
很多时候我们不必要求孩子堆一箩筐的好词好句,名家名作也并非都有华丽的词藻。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主观抒情,无论写记叙文还是散文,它应该阐述你个人的思想以及人生态度,而不是附庸风雅。
如果孩子的写作水平停留在炫技层面,这样的文章在初高中很难拿到高分。初高中对于高分作文的评判标准是选材立意、中心思想,情感表达以及价值观。
方向切不可错。
3、我们再谈新课标的另外一个顶层设计,即对“辩证思维”的考查。
很多家长肯定会疑惑,“辩证思维”还能考查?没错,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的考试对于辩证思维的考察有自己的量化标准,事实上,我觉得我们国家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对任何东西,包括价值观和情感,都能做出一套独有的量化标准,即是否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我给你概括成两个字:深度。
一篇文章,写得美不美,并不能成为一类文的主要判断依据。只有具备独立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和深刻的内涵,才能真正符合一类文的量化标准。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认为《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好人还是坏人?读完《骆驼祥子》你认为祥子是个什么样的人?看完中国史,请你来评一评隋炀帝和商纣王。
孩子能否脱离广义上大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审视,产生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所谓“辩证”到底是什么?“辩证”不是你说好我就说坏,是能真正客观和全面的看待问题。
所有的客观判断都来自于读完整本书,了解主人公完整的故事,避免通过一些碎片段落断章取义。这才是阅读名著的真正意义——让孩子面对世界、看待问题时逐渐形成辩证的视角,而不再停留于单一的思维方式。
比如写挫折,很多孩子的立意是感谢那些年不断努力的自己。那么辩证地看,不仅要感谢自己,更要感谢挫折的磨练让我获得了成长。
4、中高考中名著通常以什么方式来考查?
鸡娃圈盛行四大名著一定要直接读原版,这股风已经刮了许多年。可大家要明白一个事实,中高考对于名著的考查不太可能出现纯靠记忆的填空题。国家选拔的是忠诚、听话、聪明的人才,并不是记忆力最好的人才。填空考的是记忆,而大方向考的是对名著文本的感知能力,以及通过对文本的解构来判断孩子的思辨力和情感价值观。这才是正确的课标解读。
四五年级上来就读四大名著原著,且不说四五年级的孩子能否理解原文,咱们中高考根本不会拉出四大名著的一段原文让你做翻译。这是对课标的错误理解,无意义。中高考名著题分为广义标准和狭义标准两个维度。狭义理解的名著题即文学常识填空,知识点背诵等,这个分数实际很少很少,以高考全国卷举例,几乎已经取消了对名著的直接考察,改为间接考查,比如考文章主旨。
举例:解析骆驼祥子在寒风中拉车的情景(8分)。得这么拆解:这么冷的天,祥子还得出来拉车,写祥子作为底层人民的辛苦心酸,得2分。将自然环境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写自然环境暗喻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得2分。引出老舍的同情和怜悯,再2分。最后2分是考验孩子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否通过上面3个点表达出我们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所以划重点,名著考察范围是你对文本有没有深入的了解,有没有自己的见解。
另外,四大名著原著中某些故事情节对于小学生的确不太合适,如《红楼梦》的贾瑞之死、贾琏通奸,不必这么早让孩子涉及。第一,他们看不懂,第二,看懂了也没有意义。中高考这种非主流情节不会考察。所以我更建议四大名著先读青少版,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等他们长大一些再看原著,小学生理解力有限。
2022年全国甲卷确实考了红楼梦,考的是什么?既没有考文学常识也没有考文言文填空。考的是学生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的理解。贾宝玉作为红楼觉醒的第一人,他天生不喜欢写作业,反对科举制度,认为女子生来比男子干净,天下男子均污浊。他的思想价值观里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叫抗争。
我们的民族精神以不屈和抗争为核心内涵,正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中华民族崇尚英雄主义,这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情结。这方面,我们与西方文化有很大差异——西方信奉有神论,而我们强调无神论。因此,理论上,从小浸泡在英文原版阅读中的孩子,后期很难写出体现这种精神的内容,因为一个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可能是分裂的。
学而思大阅读四大名著用的是青少版,所谓青少版就是弱化不适合孩子阅读的故事情节后的版本。这点非常契合我的理念和需求。
5、我们应该怎么去阅读名著?
很多家长会以孩子能否复述故事情节的方式来判断孩子是否读懂了名著,觉得情节都清楚了,名著题的分就能拿到。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
这也是方向错了。就算是孩子把书背了,也得不上分。因为名著考察不是考记忆,而是考理解。理解什么?要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怎么可能用他有限的认知来理解这么深刻的东西?他无法推导的,他认知不够、能力也不够。如果有人认为自家娃靠读原著就能拿到语文高分,这样的人才就和学奥数一样,以全国小学生为范围,每届这样的孩子不会超过50人。这是啥理解力?一个天天被泡在蜜罐里的娃,你让他凭空去体会旧社会的艰辛,旧社会对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剥削压迫,他能想象出那种被泡在冰水中、脚被冻成冰坨子的刺骨寒冷?说真的,有这么伟大的想象力应该去造火箭。
所以,名著必须精读。一定要有老师领读,给予孩子指引。
因为,这些都是考试范围。
6、关于学而思大阅读。
刚开始接触学而思大阅读的时候,官方给了我一个试听账户,寄了一套书。当时的印象停留在:课程设计不错,尤其是课程配备的名著版本巨好,大字版本,一本名著被拆分为8小本,一周读2本。去年没有推最大的原因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对于孩子中高考的深远影响。大阅读中用的书全部是中高考的考试范围,并且都是真题。尤其L5和L6的教材,对标的已经是初中新课标必读名著。
更重要的是,我的试听账户没有配备班主任服务,后面当我自己买了正式课程后,我才意识到班主任服务的可贵。
首先,每周的预习(即阅读理解)都是班主任在群里发的真题。这个太重要了,一则检验孩子的阅读效率,二则锻炼他解此类题的综合能力。我今天还跟小轩说,未来他在中考卷上看到的阅读分析题,大致就长这么个模样了。
为什么我说的是“此类”题。“此类”意味着是一大类。
小轩做阅读理解时,我数次叮嘱过他一段话:阅读理解高手是做判断,阅读理解低手才做理解。你用自己的理解会不对、不太对、组织的语言很多时候不合适。
昨天小轩在做卷子时有一道名校真题,我们群很多孩子答的毫无头绪,被难住了。文本取自高尔基的《童年》,最后一问是:外公的讲述中描绘了两个不同场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小轩答对了,用的是大阅读老师教的移花接木法。
大阅读老师在讲《骆驼祥子》时,细致分析了旧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了深入总结。而今天做的这篇《童年》,是通过外公的描述,将纤夫的辛苦与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两篇文本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它们都在考察孩子是否能够体会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依靠孩子已知的体会和感受,看到a就想到b,形成孩子专属的答题模板。
先判断,再填空。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真正的阅读理解高手不用做自己的主观分析,答案都是固定的,还能跑出第二种答案?
不可能。
大阅读每年12本书,每个类型的文本每年精读一本。一个类型的也只需要读一本,其余的做泛读,归纳总结。看到这类题,孩子就应该想到相对应的有哪些名著,看到这个阅读理解的文本就该知道可能出什么问题,该怎么答能得分。
这就叫答题模版。
光有技巧没有阅读,如同只有酵母没有面粉。只有阅读没有老师教技巧,做出来的面包要么硬了要么软了,火候很难恰到好处。
所以,正确的阅读理解学习方法是在阅读中学习技巧,两者同时完成。
大阅读五年级有精讲《骆驼祥子》,作为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的必读书目,我对小轩是否能听懂感到好奇,于是旁听了两节课。课堂上,老师不仅引导孩子们体会作品中的情感,还重点讲解了描写方式、人物刻画,同时涵盖了阅读理解与仿写训练,全面对应新课标的考点要求,甚合我意。
7、关于阅读主线和辅线如何选择?
每个年级每年阅读12本不同主题的名著,名著的选材如下,每本都在紧扣时代背景——新课标。
这12本书可以作为孩子整年的主线阅读方向,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做多方位泛读补充。
首先确保完成这12本的阅读,主线相当于正餐,吃完主食能保证孩子这一学年的阅读量达到及格线水平。辅以宽度,个性化和兴趣,不限制文本文体类型,喜欢什么读什么。因为主食的量已充足。
这就是大致的阅读方向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