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压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策略
(2024-12-26 18:47:49)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在“生源差”学校教书,教师有效压制学生上课说话的4个策略
在这个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中,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尤其是在那些被贴上“生源差”标签的学校里。这些学校的学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活跃度,甚至有时会演变成影响教学秩序的说话行为。
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如何既能维护课堂纪律,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非常重要。
1.让说话学生马上讲解老师正在讲的题
在课堂上,当发现有学生交头接耳时,教师不妨巧妙地利用这一时刻,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教学内容上。具体做法是,暂停讲解,点名让正在说话的学生立即站起来,讲解老师刚才提到的知识点或题目。
这一策略的关键在于“即时性”和“参与感”。它要求学生立即从“听众”转变为“讲解者”,这种角色的突然转换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已经被注意到,从而自觉调整。
2.让说话学生下课找老师过关这节课内容
对于那些在课堂上频繁说话的学生,教师也可以采取课后“过关”的方式。即在课堂结束前,明确告知这些学生,他们需要在课后找老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回顾并解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这种策略既避免了在课堂上直接批评学生,维护了他们的尊严,又通过课后的一对一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机会。此外,它还向学生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不容错过。
3.延时下课2分钟,一人说话,全班延时下课
有时候,集体的责任感比个人的自律更能发挥作用。当课堂上出现说话现象时,教师可以宣布,全班下课时间将延时2分钟。这一策略利用了学生对时间的敏感性和对集体的归属感,促使他们相互监督,共同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执行这一策略时,应保持公正公平,确保每次延时都是基于实际发生的说话行为,避免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抵触情绪。
4.说话学生额外多做一道作业题
教师可以要求说话的学生在课后额外完成一道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题。这道题目可以是巩固性的,也可以是拓展性的,旨在通过额外的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策略既是对学生不当行为的适度纠正,也是对其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同时,它避免了直接的负面评价,让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的关注和期待,而非简单的惩罚,从而约束自己的课堂行为,不在说话,扰乱课堂。
教师有效压制学生上课说话的5个小妙招
在教育领域,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课堂纪律的维护者。面对学生上课说话这一常见课堂问题,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来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专注学习。以下是五个实用的妙招,帮助教师有效压制学生上课说话的现象,同时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1.注视说话学生,直至他安静下来
注视,是一种无声却强有力的沟通方式。当教师发现学生上课时说话,不妨先停下讲解,用平和而坚定的目光注视那位学生。这种注视,既是一种提醒,也是一种期待。
学生往往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与期望,从而自觉收敛言行,回归课堂。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直接点名批评可能带来的尴尬和负面影响,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它也教会了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2.提问说话学生,让他复述老师正在讲的内容
如果注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可以采取更为直接的策略——提问。选择说话的学生,让他复述或解释教师刚刚讲解的内容。这种做法既是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是对其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通过提问,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不当行为,还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这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让他们明白在课堂上保持专注的重要性。
3.下课找老师过关上课内容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可以设定一个课后过关的环节。即,如果学生在课堂上频繁说话,影响教学秩序,那么在下课后,他需要留下来,向教师复述或演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以证明他已经掌握了所学知识。
这种方法虽然略显严厉,但效果显著。它不仅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还能促使他们在课堂上更加专注,避免课后“补课”的尴尬。
4.谈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除了直接的纪律管理,谈心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与上课说话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在谈心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学生,避免使用指责或批评的语言。通过倾听、理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课堂行为规范,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能力。
5.给说话学生多留一道作业题
适度增加作业量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当学生在课堂上频繁说话时,教师可以为他布置一些额外的作业,这些作业应与课堂内容紧密相关,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课后学习负担的影响,还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五种方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教师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堂环境,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和谐的课堂环境。
前一篇:把课上好,就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
后一篇:教师应教学生学会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