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红楼梦》为例,谈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素养的“六六”法则

(2024-12-18 07:53:35)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以《红楼梦》为例,谈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素养的“六六”法则
邹天顺 

今天下午,参加了清远市一中赖桂生副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的开题报告会。作为三人专家组成员,我主要从语文学科专业方向对该课题提了几点参考建议。

以《红楼梦》为例,谈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素养的“六六”法则

对于高中生而言,阅读《红楼梦》不仅是一次文学之旅,更是培养和提升整本书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促进高中生完成整本书阅读,培养和提升其阅读素养,有否有捷径呢?我看是有点,例如我的“六六”法则。

六个流程,促进有效阅读

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整本书阅读素养的六个基本流程:一是激发阅读兴趣,二是培养阅读习惯,三是传授阅读方法,四是保证阅读容量,五是撰写阅读心得,六是表达阅读成果。

一、激发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阅读的起点,也是持续阅读的动力源泉。《红楼梦》以其独特的魅力,往往能激发高中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一是妙语激趣,如“我国有一本奇书,饿死了一个作者,却养活了一大群研究者。”

二是跨界媒体激趣,如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作品、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示《红楼梦》中的经典场景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是情结激趣,通过讲述书中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二、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升阅读素养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每天有固定的时间阅读《红楼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如利用课间休息、午休等时间,逐渐培养起持续、专注的阅读习惯,积累阅读经验。

三、传授阅读方法

针对《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教师应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快速浏览、精读细品、笔记摘录等。快速浏览有助于把握全书大意和情节发展;精读细品则能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意图;笔记摘录则能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和深刻感悟。

四、保证阅读容量

《红楼梦》篇幅较长,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阅读,确保足够的阅读容量。可以通过设置阅读任务、设置问题检查阅读进度、开展阅读竞赛等方式,激励学生不断挑战自我,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五、撰写阅读心得

阅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及时撰写阅读心得,记录自己的感悟和思考。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锻炼其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分享阅读心得,学生还能从他人的视角中获得新的启示和感悟。

六、表达阅读成果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如组织读书报告会、演讲比赛,这些专题性小论文等。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还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阅读素养。

总之,通过这六个基本流程,高中生可以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素养。

六大对策,提升文学素养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丰富的人物群像、错综复杂的情节结构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重要篇目。

整本书阅读不仅有助于学生提升阅读素养,还能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以下是以《红楼梦》为例,探讨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一些思考。

一、知人论世,背景导入

在阅读《红楼梦》之前,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小说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通过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以及小说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阅读欲望。同时,可以借助影视作品、纪录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红楼梦》的魅力。

二、人物分析,深化理解

《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特色。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如贾宝玉的叛逆与纯真、林黛玉的才情与多愁善感、薛宝钗的温婉与理智等。通过人物关系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情感纠葛和人物命运。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三、情节梳理,把握结构

《红楼梦》的情节错综复杂,教师需引导学生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把握故事的发展线索。可以通过绘制情节图、时间线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小说的主要事件和关键转折点。此外,还应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结构布局,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法,以及小说中的“预叙”“补叙”等叙事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叙事能力。

例如,《红楼梦》前五回与后续内容有什么关系?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有何异同?这两个问题一直是红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其实,前五回为全书的开篇,奠定了故事的基础和背景。第一回介绍了通灵宝玉的来源和黛玉的前身,为宝黛爱情奠定了“木石前盟”的基调。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为读者展示了贾府的家族结构和主要人物关系。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宝玉和黛玉初见,两人情感纠葛初现端倪。第四、五回则通过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和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等情节,进一步丰富了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同时预示了人物的命运。

而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在风格、人物刻画和情节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前八十回语言优美,描写细腻,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充分展示了曹雪芹的文学才华。而后四十回则显得语言平实,情节发展较为仓促,人物性格也存在一定的突变。例如,黛玉在后四十回中竟然劝宝玉考取功名,这与她之前的叛逆性格大相径庭。此外,前八十回对贾府的衰败进行了细腻的铺垫,而后四十回则直接展现了贾府的抄家和没落,节奏明显加快。

在思想内涵上,前八十回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如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贵族家庭内部的腐朽与倾轧等,而后四十回虽然也有批判,但力度和深度相对较弱,更多地侧重于故事的完整性和人物命运的交代。

四、主题探讨,提升鉴赏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批判之作。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封建社会的腐朽与没落、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爱情与婚姻的悲剧等。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五、跨界融合,拓展视野

在阅读《红楼梦》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界融合,将小说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绘画、戏剧等相结合,通过创作主题歌、绘制人物画像、改编剧本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和创新能力。

六、交流分享,促进反思

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交流会或撰写读后感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通过相互启发和借鉴,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