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导入
(2024-12-17 15:37:2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案 |
以文为引,开启语文课堂的精彩之旅
——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例谈课堂导入
语文课堂导入,是一场知识盛宴的前奏,是连接学生与文本、现实与文学世界的桥梁。巧妙而富有创意的导入策略,能够在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为整堂课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下将详细探讨几种以语文课为例的课堂导入策略。
一、故事导入,以情节牵心动情
故事,自古以来就拥有着独特的魅力,它能够如磁石般吸引人们的心灵,唤起情感的共鸣。在语文课堂中,故事导入法无疑是一把开启学生兴趣之门的金钥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或创作与之相关的故事,在课堂伊始,便用生动的语言将其娓娓道来。
例如,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讲述一段关于林黛玉身世背景以及贾府繁荣景象的故事片段。从林黛玉母亲的早逝,到她不得不离开家乡投奔贾府的无奈;从贾府那宏伟的建筑、众多的奴仆,到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通过这样一段故事的铺垫,学生们仿佛被带入了那个封建礼教森严、家族兴衰荣辱并存的时代。他们会对林黛玉即将面临的未知生活充满好奇,对贾府中的人物性格和命运产生种种猜测。这种好奇心与猜测,将驱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深入文本,去探寻故事的真相,去感受《红楼梦》那细腻而深刻的文字魅力。故事导入的关键在于故事的选择要紧密贴合教学内容,情节要引人入胜,能够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与求知欲望,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语文学习的情境之中。
二、情境导入,借景移情入境
情境导入,旨在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文本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这一导入策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他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以教授《荷塘月色》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宁静优美的荷塘夜景图片,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曲《渔舟唱晚》。在图片与音乐的双重渲染下,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月光洒在荷塘上,荷叶田田、荷花袅袅、清香四溢的画面:“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荷塘上。荷叶像是亭亭的舞女的裙,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白色的荷花羞涩地打着朵儿,仿佛在梦中低语。那缕缕清香,似有若无,萦绕在你的鼻尖,让你不禁沉醉在这一片如梦如幻的景致之中。”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边,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当时内心的宁静与淡淡的忧愁。在这种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对文中优美的语言描写、细腻的情感表达会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也更能理解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于荷塘月色中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情境导入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资源、语言描绘等手段,营造出逼真且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在情境中相互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文本的学习。
三、悬念导入,用疑问激思启智
悬念,如同迷雾中的灯塔,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真相。在语文课堂导入中设置悬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比如在教授《祝福》时,教师可以先提出这样几个悬念式的问题:“在一个看似平静的鲁镇,有一个女人,她的命运却充满了无尽的悲惨与坎坷。她勤劳善良,为何却总是遭受命运的捉弄?她一次次地挣扎,却又一次次地陷入更深的绝望深渊。她到底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样的力量将她一步步推向死亡的边缘?”这些问题如同一个个谜团,瞬间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会在心中不断地猜测、思考,急于从文本中找到答案。这种悬念的设置,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而且有助于他们深入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悬念导入的核心在于问题的设计要巧妙、新颖且具有深度,能够准确地击中教学内容的关键之处,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解疑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诗词导入,凭经典引韵入味
诗词,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以诗词导入语文课堂,能够让学生在感受古典诗词魅力的同时,自然地过渡到对相关文本的学习,增添课堂的文化底蕴与文学气息。
在教授《蜀道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朗诵李白的另一首与蜀地有关的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在朗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蜀地山水的壮丽与神秘,以及诗人对蜀地的独特情感。然后引出问题:“李白笔下的蜀地风光如此迷人,而他还有一首专门描写蜀道艰险的诗,更是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那首诗里,他是怎样描绘蜀道的雄伟险峻,怎样展现那令人惊心动魄的山川之美的呢?”这样的诗词导入,既复习了旧知,又通过诗词之间的关联,激发了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他们会带着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已有认知和对蜀道更多的好奇,走进《蜀道难》那充满奇幻色彩与磅礴气势的诗歌世界。诗词导入要求教师对古典诗词有深厚的积累,能够精准地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富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通过恰当的引导,让学生在诗词的韵味中开启语文学习之旅。
五、背景导入,据史实知人论世
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对于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至关重要。背景导入策略,便是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搭建起与文本沟通的桥梁。
以教授《过秦论》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详细地讲述战国时期到秦朝统一以及秦朝灭亡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战国七雄的纷争割据,到秦始皇以虎狼之师横扫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再到秦朝因繁重的赋税、徭役,严苛的刑法,最终引发农民起义而迅速走向灭亡。同时,教师还可以介绍贾谊这位才华横溢却又命运多舛的作者,他身处汉文帝时期,虽胸怀大志,欲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建言献策,但却因遭权贵排挤,郁郁不得志。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过秦论》这篇借古讽今的政论名篇。通过对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的介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贾谊在文中总结秦朝兴亡教训的深刻用意,体会他对汉朝统治者的委婉劝谏。背景导入能够让学生站在历史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文本,避免对作品的片面理解,从而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分析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