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
(2024-11-29 19:07: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一)——以高中语文为例
张建华
一、深度研究围绕单篇课文(内容)相关的八个方面的要求及资源
1.研课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第六条(一)就是谈的教学建议:要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明确各个任务群的定位,创设能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优化整合课堂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和分享、沟通与协作,掌握深度学习的方法。
2.理解整套教材的编写逻辑
比如,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者的定位不同,要求不同;类别包括阅读、写作、整本书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这些不同类型的学习如何安排和应对;任务群如何设计、操作、落地等。
3.领悟单元导语的各项要求
每个单元的导语通常以三段文字构成,从编者的理想层面提出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目的,构成了三线并行的结构模式。
第一条线:导语第一段,通常是简单明了地阐述了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从人文审美的角度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体现了本单元理想化达成的“立德树人”的培育目标,在备课过程中应注意研读导语第一段,重视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条线;导语第二段,通常介绍了本单元所属学习任务群,并简明扼要地介绍本单元选文的出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帮助师生能宏观地把握本单元课文的大体内容;
第三条线:导语第三段,主要从学科素养的角度交代了单元核心任务和学习目标,是导语的核心部分,阐明了想要实现本单元学习目标应具备哪些语文基本素养和能力。
4.研究单元学习任务
以学习任务为路径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重视整合与实践,创新单元内部组织方式,使语文学习更接近真实的语文实践生活;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强调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活动,追求结构化的任务设计。一般为3-4个任务。
第一个任务,侧重于立德树人和思想价值。针对本单元的课文,立足立德树人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考课文蕴含的思想价值,思考自己得到的启发感悟等,加深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与自我感悟。比如,必修上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第一题:让学生聚焦“劳动”这一话题,结合袁隆平等人,分组进行专题研讨;必修下第二单元“单元学习任务”第一题:要求学生了解本单元的悲剧故事毁灭了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并以悲悯的情怀看待悲剧人物的命运,认识良知的不朽价值,感受悲剧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同学分享你的阅读体验。
第二(三)个任务,侧重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对本单元文本重新整合后,创设一个真实情境,明确某几个必备知识,或提升某项关键能力,要求学生综合掌握。比如,必修下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三,要求学生品读诗句,探究“柳”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什么样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思考其暗示性由来。必修下第六单元的学习任务二,要求学生理解小说鉴赏方面的情节、细节、语言特点等必备知识。
第三(或第四)个任务,侧重于和单元相关的写作练笔,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三题:让学生借鉴第七单元散文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必修下第八单元第四题:要求学生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提高思辨能力,从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质疑辩论,尊重不同意见,写一篇文章。
5.研究每一课的学习提示
编排在每一课课后,其中包括多重要素,如选文的创作背景、文章内容梗概、学习本课的目标和扩展资源等等,为学生设定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指出相应的适切阅读方法等。
第一部分:主要是情境设置、课文简介和阅读侧重点的提示。这一部分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阐明选文背景、思想情感、文体知识等内容。同时,对于阅读本课选文时要注意的重难点也有说明;
第二部分: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方法和路径,是每一课选文后必须要有的重要提示内容。通常是以“阅读动作指令+阅读内容”的构成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深入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是深层拓展类的内容,即在基础的阅读要求基础上,编者建议学者还可以沿着具体思路继续思考和探究,对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把握。同时,部分课文学习提示这一部分内容中还包含了背诵要求,多见于文言文和诗歌类文学作品之后。
6.研究每课或单元任务后的补充资料
有的课文后面,有的单元后面,有一些补充资料,这些资料或者是某些篇目,有些是知识讲解,对于我们理解课文也有很大的帮助。
例如,必修一第一单元,单元任务后补充了“学写诗歌”的资料;第二单元,单元任务后补充了“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的资料;第三单元的第9课后面,补充了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的有关表述,单元任务后补充了“学写文学短评”的资料等。
7.研究课文相关注释
理解注释部分,对于学习文本有很大帮助,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也是对文本最权威的解读。这些注释,或词语解释,或作者介绍,或文本介绍,或标注读音,或标注出处,或介绍背景,或补充内容。要想充分备课,务必全面透彻理解这些注释。
8.研究课文相关插图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对于文本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有的有审美价值,有的有立德树人价值。《沁园春·长沙》插图为毛泽东手书的诗作,有审美价值,让学生从书法角度感受毛泽东的气势磅礴。《哦,香雪》配的是王玉琦画的连环画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香雪的形象特征。《故都的秋》配的是“北京西山秋景”,让学生不仅通过文字,更通过图片,理解北京秋天的特点。《鸿门宴》配的是刘凌沧画的“鸿门宴”,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人物的座次等。
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二)——学习任务(问题)设计的8个方面
二、课堂学习任务(问题)设计策略
1.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体现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设计,往往以“如何教”为出发点,侧重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背景下,必须转变传统的做法,改为以“如何学”“如何学更有效”为出发点,侧重于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
教师要时刻把学生放在“舞台”中央,思考如何设计才能让学生说,让学生思,让学生练,让学生讨论,让学生感悟,让学生收获。
2.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聚焦目标
学习目标一旦确定,就是指导课堂设计的“指南针”,一切设计都要围绕“既定目标”展开。
目标一般指向四个维度,包括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素养和价值导向等。要根据教材篇目,结合对有关材料运用,科学精准地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目标尽量兼顾到以上四个方面,当然,根据篇目不同,可以有所侧重。一般情况下,重点为关键能力培养和核心素养提升。
3.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适合“这个班”学生
一切脱离学生的设计,既使再高明、再巧妙,也是“伪设计”。
因此,在任务设计前,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进而发现该班级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教学设计,才能真正适应学生需求的设计。
4.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情境化
这里的情境,可能是生活情境,如校园生活、家庭交流、社会交往等。可能是文化情境,如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文学作品等。可能是社会情境,如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或社会角色的情境。可能是学科交叉情境,如将语文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科学等)结合的情境。可能是语言实践交流情境等。
比如,一名教师讲授《侍坐》,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也是孔子的弟子,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中选一个同位,你愿意选谁做同位,为什么?以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情境,引发学生对四个弟子不同思想的思考。这种设计就比直接分析私人的性格特征更巧妙和高明。
5.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一堂好课,就是让学生“爬坡”去“摘桃子”的过程。因此,问题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因为问题层次性的背后,是学生思考的层次性。
通过问题设计,让学生从恰当的切口进入,由易到难,逐渐增加思维含量,产生探索的乐趣,得到原来所没有的收获。
比如设计《套中人》教学,一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别里科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别里科夫为什么成为这样一个人?怎样才能避免出现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这三个问题层次递进,逐渐深入,慢慢触及到了问题的本质,最终读懂了作者,读懂了时代。
6.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体现学生主体
任务设计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环节。自主预习,自主整理,自主记忆,自主质疑,自主联系,自主思考等。学生能自主完成的事情,教师千万不可越俎代庖,要大胆交给学生做。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几乎是,多“提出问题”。
任务设计要有学生合作学习环节。可以小组讨论,通过讨论相互激发,智慧共享,得出结论;可以角色分配,比如在小组学习中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发言,有人负责主持,共同完成一项任务;可以同伴互助,背诵完之后两人互相检查背诵情况,一方给一方讲题;可以辩论挑战,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辩论,可以挑战对方比谁先完成某项任务等。
任务设计要有学生探究学习环节。探究环节,是动脑含量最多的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最重要环节。可以探究一个实验过程,可以探究一种语言现象,可以探究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可以探究某个历史人物等。通过探究,理解问题的本质,发现现象背后的规律。
7.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有评价要素
要根据课堂需要,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可一个标尺量到底。
倡导使用评价量表进行科学评价,量表一方面能细化各个角度,另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完成的难度,同时也构成了知识的系统性。
可以采用现场观察评价,比如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教师要通过观察,及时纠正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采用点评式评价,针对学生口头回答的问题,教师立即进行口头评价,通过口头评价,指出优点,纠正错误,提出建议。
可以采用笔试测试评价,让学生现场默写,现场做题,现场填写相关表格,通过学生现场作答,检查学生落实情况和解题情况。
8.学习任务(问题)设计要数量合适
一般情况下,一堂课主要由3-5个任务(问题)构成。如果少于3个,则很难透彻研究问题;如果多于5个,整堂课就会比较散乱,过于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