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诗词要怎么教?

(2024-11-15 08:58: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古诗词要怎么教?
温儒敏
1.怎样较好古诗文的课?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读得滚瓜烂熟,不用有过多阐释,也不要有太多活动,宁可多读几遍。比如给一年级学生讲《春晓》,讲春天到来的那种感觉、发现,让孩子大致上懂得写了什么,发挥想象,就可以了。又如讲王维的山水诗,也不一定非得往“热爱大自然”靠,让小学生安静下来,体会一下诗中表达的那种特别的“静”之“美”。

2.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不分析来分析去,把那种美都给弄跑了。“知作者,解诗意,想画面”未免太死板,也不得要领。

3.朗读不能取代自主性的阅读和吟诵。

4.语文课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可以满足孩子们童年生活的精神追求。语文课的文学教育,还担负着思维训练的重任。

5.小学和初中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学,在想象力的培养,以及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训练方面,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6.诗歌的内容很“活”,不好把握,也不宜“直解”……要调动想象,包括感悟、通感、印象、下意识等思维活动去触摸诗意,体味诗歌所引发的种种感觉。

7.整个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发挥读诗的感悟和想象上,程序安排很琐碎,把作品割裂了,破坏了对是个的整体感悟……要注意引导和激发学生发挥各自读诗的想象与理解。这只能说是“半截子”审美,完整的审美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分析、归纳去寻求作者的“原意”,提拔作品的意义,欣赏作品的艺术,可称之为“溯源性审美”;同时,还应当有另一部分审美,即让自己沉浸到作品之中,通过精神的“游历”与“探险”,形成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可称之为“生发性审美”。这两者应当兼顾,不可偏废。比如《静夜思》,就不能满足于追寻和理解李白作诗的背景、动机,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还应当让自己充当“游子”的角色,在诗作的引导下想象与领受特别的情思,类似“心灵的探险”,自然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

8.这几年语文教学界流行“整体感受”这个词,其实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理念……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去拥抱诗歌的氛围和情绪。

9.如何做好诗教?一是重视诵读与涵泳。可以按照自我发挥的方式去读,只要能沉浸其中,读出自己的感觉与体验就好。涵泳指文学欣赏中的反复吟咏、讽诵,很自然地把我作品的血脉与韵味,获取对作品的整体感觉……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总之积淀下来,有所感觉,就起到熏陶的作用了。二是讲求会意与感悟。“诗无达诂”,承认诗歌审美鉴赏的主体性和多样性。低年级大致明白诗中所写的内容,中高年级要逐步引导读诗时的“会意”,就是领会诗歌的情韵意味,多少有些感觉与领悟。三是不过多使用多媒体,少一些“任务驱动”。要留有会意和感悟的空间……要靠个人的经验和悟性去体味,每个人的画面感可能都不太一样……怎么可以用一个固定的多媒体给“定格”了……反而“限制”阅读的想象力。热衷于布置“任务”和“讨论”,弊大于利,任务应该是启发性、开放性的,要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诗歌的教学,还是让学生静下心来读,是自主性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这个空间一定要给学生。四是老师自己要读诗,尽可能喜欢诗……教师自己被诗歌感动了,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也感动……脱离了审美感悟的备课,必然是僵硬和琐碎的……教师先做“沉浸式”阅读……把自己也当作孩子,设想他们阅读这篇作品可能生发的想象与感觉……有这样的教学“底子”,诗教就有生气,就比较能激发想象力,引导学生在诗歌欣赏上发生共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