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并实施“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2024-11-15 08:22:4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国家课程校本化融合实施:如何构建并实施“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
2024年11月10日至12日,由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未来教育与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五育融合”视域下学校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二届中小学特色课程博览会在杭州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以“新课标·新教材·新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融合实施”为主题,旨在深度落实《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共计1300余名代表参加本次大会。
大会为期三天,除主会场外,分别在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浙师大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笕文实验学校)、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杭州市春晖小学、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杭州市娃哈哈小学(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杭州市丁兰第三小学、杭州长江实验小学、杭州市下沙中学等9所学校举办了平行主题分论坛。在此,对9所承办学校,以及所有关心和支持本次大会的教育同仁表示衷心地感谢!
如何构建并实施“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大会专家、学者、校长、教师代表深入开展研讨和交流。现将相关观点和经验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育人内容课程化:
创新育人方式,形成特色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基石,是学校育人最主要的途径。如何通过课程实现有效育人,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当前深化育人方式改革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张华在《论素养本位课程创生》主题报告中提出,课程不只是静态的官方正式课程,也不只是固定的学科知识和详尽的课程规划及目标体系,课程需要根据不同情境学生的发展特点与需求不断重新创新出来,课程由此成为一个动态过程、一种深刻思维和不断生成的鲜活体验。学生不是“现成知识”的接受者,而是自己知识的创造者,在课堂上创造知识,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课程改革成败的标志:学生的眼镜摘下来,创造力和责任心提上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学会会长韩平在《基础教育高质量育人的策略和路径》主题报告中强调,基础教育的目的主要是育人,还不是选拔。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转型发展,主要是教育的人本化、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应高度重视课堂改革,转变育人模式。课堂的重点改革在于要确保“以学为主”、要倡导思维课堂、要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教师要由重书本转变为重“生本”,要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传授者与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鼓励教师增强内驱力、重视教科研工作、追求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育人。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梅德明在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新教材高质量实施主题论坛上带来主题讲座《正确认识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和新教材的育人功能》,梅教授提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英语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明确了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课程目标,优化了符合英语学习特点的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以及分级课程体系设计等。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要改变单纯聚焦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学科本位目标,确立落实核心素养目标;改变以词汇、语法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的教学,围绕核心素养综合表现精选学习内容;改变脱离语境的碎片化教学,创新教学方式,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改变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构建素养导向、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
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李如密在中小学大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与融合实施主题论坛暨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建校60周年美育成果展示活动上带来主题讲座《课程美育与融美教学: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重要路径》,李教授指出课程美育是学校教育的新理念,课程与美育的深度融合是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实施的重要路径。课程美育具有目标的整合性、资源的丰富性、过程的情智性、方式的浸润性、境界的超越性等特征。课程美育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其有助于课程美育价值的实现、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教师职业体验的积极化等。课程美育的类型有学科课程美育、活动课程美育和隐性课程美育,课程美育的层级包括国家课程美育、地方课程美育和校本课程美育。课程美育的实施策略多种多样,包括理念引领策略、资源开发策略、活动组织策略、氛围营造策略、技术赋能策略、评价激励策略等。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建军在中小学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主题论坛上带来讲座《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基本关系,科学实施劳动课程》,顾教授提出了科学实施劳动教育的几点建议: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时代使命和教育属性的认识,把劳动课程纳入学校更高水平培养体系建设和高质量教育发展,把握劳动课程的“深度”;进一步强化劳动课程项目顶层设计,系统设计劳动课程项目,破解劳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把握好劳动课程的实践“强度”;进一步优化劳动实践指导过程,可以采用劳动导学单、自主探究、榜样示范、实践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在注劳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等,提高劳动实践的“精度”;进一步转化劳动教育理念成果,破解学生的价值体悟、习惯养成、品质雕琢及精神培育等难题,探索劳动实践中教学评的一致性,以进一步挑战现有劳动课程“限度”;进一步强化劳动教育资源的教育化设计与实施,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的进阶设计与科学使用,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增强学生劳动素养的“结构度”。
核心素养校本化: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深化学校课程改革
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新时期教育的育人目标。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行动,推进育人方式转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课程改革有着相对统一的模式,对学校来讲,需要的是充分理解和强力执行;教学改革存在着无数种可能,对学校来讲,需要的是勇敢尝试和科学创新。在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既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决定着课程改革是否在课堂中能够生根发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褚宏启在《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主题报告中提到,核心素养是高级素养,也是核心竞争力,是课程建设的导向和指挥棒。要把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充分细致落实在每一个学科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建议、学业评价方方面面,真正让核心素养聚焦落地!创新能力、创造性是核心素养的核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场景与环境,是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建设,体现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和共通性育人的要求。课程细微之处见真情,要时时刻刻培养孩子聪明的脑,温暖的心!希望每一位教育同仁可以一起纵深推进核心素养导向育人蓝图的真正转化实施。
让课堂教学改革更鲜明、更简洁、更实效。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往下落,落到课程改革的全过程,让我们一起努力做一位负责任的行动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委员会委员成尚荣在主题报告《做课程教学改革的行动主义者》中并提出10句话:1.让课堂教学与2035年目标对接。2.在课堂里生长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3.从问题出发,在教学大框架上下功夫。4.因材施教,有教无类。5.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学习志趣要相统一。6.10%跨学科主题学习。7.别让单元教学太复杂。8.不要过度学习。9.和人工智能相互信任,相互融合,相互拥抱。10.对儿童有再认识,再发现,把儿童当作劳动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信息学院院长熊璋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主题报告中提出,打造教育新生态是中国的优势所在。构建中国的教育新生态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关键要素包括:加强教育信创、建构全域数字孪生、推动全程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师生数字素养与技能、重视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等。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人工智能这一战略性技术的影响与日俱增,通过人工智能的赋能,我们可以实现差异化的教、个性化的学、精细化的管、数据驱动的研和智能化的服务,可以形成新的教育范式。并强调在智能世界,老师依然还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我们要做的是让数字化全面赋能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育治理、研究创新,提高数字素养,共同构建中国的教育新生态。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崔峦在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新教材高质量实施主题论坛带来主题讲座《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不变”与“变”》,他认为:
(一)一些常识性、规律性的理论和实践是不变的,如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要坚持,要弘扬。
(二)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存的问题,如课程目标有提升,要树立核心素养观,课程内容以任务群的形式组织与呈现,纠正内容“少、窄、散”的弊端,要做出重要改变。
课程结构体系化:
构建“五育融合”的学校特色课程育人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杭州笕桥实验中学校长高琼在中小学数学新课程新教材高质量实施主题论坛暨长三角初中集团化教育联盟学术年会上带来讲座《内生课堂:面向新时代的教学变革》。他指出内生课堂核心价值体现的第一点要培养学生的内生力。一个人成长的内生力包括内生动力,首先要解决一个学生愿不愿意学的问题;第二个力就是学习毅力,解决的就是一个孩子能不能持续学的问题;因为学习要讲方法、路径、策略,所以第三个力是学习能力;面向未来教育课堂,也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内生课堂的核心指向就是要通过内生力来实现大面积、高质量的育人模式。笕实的内生课堂选择四个方向作为重点实施策略和路径。第一,从“外烁”走向“内生”。第二,从“低阶”走向“高阶”。第三,从“在室”走向“在场”。第四,从“作业”走向“作品”。
杭州市春晖小学教育集团书记田冰冰在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主题论坛上带来主题讲座《学校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开发》,田冰冰书记认为先做起来,再做精彩,是德育课程设计的“金科玉律”,分享了4点重要经验:1.反复推敲课程名称。2.尝试改变学习样态。3.大胆进行线上线下交互。4.持续思考,固化经验。
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二级教授、教师发展学院院长叶文梓在主题报告《觉者为师》中提到,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培养未来社会之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相应地,未来社会需要的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实现自我发展、专业发展和社会性发展,选择做教师,不是选择一种职业,也不是选择一种专业,而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要培育高远的志向、仁厚的爱心、务实的作风、纯真的趣味、创新的个性五种素养。
教育无小事,润物细无声。今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人,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五育融合”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理念,如何将“五育融合”的理念精妙地融到学校课程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教育改革浪潮中备受瞩目的关键课题,学校课程建设是这一理念落地生根的核心土壤,本次大会,在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背景之下,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五育融合,对课程体系构建、特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等主题,深入开展研讨和交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希望用课程大会的星星之火共同点燃并助力推进中小学课程发展的进程。
前一篇:班主任需警惕的十种“假努力”现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