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校长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

(2024-10-31 08:06:40)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校长的三重境界:你在哪一层? 


校长的重要,人所皆知。一所学校遇到好校长,是这所学校的荣幸。遇到了不好的校长,是学校的灾难。



怎么样的校长才是理想的校长?这还用说吗?汗牛充栋的有关校长的书籍,早就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只不过,我想说,现实问题总是比书籍中的问题现实得多。



不妨扯远一点,禅宗有一个著名的三重境界说,即所谓的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即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那么,相对应,在校长的岗位上,应该怎样理解这三种境界的意思呢?



王国维也有一个做学问的三重境界说,他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


那么,校长又如何与之相对应呢?是不是可以以禅宗的三重境界说,以及王国维做学问的境界说,来审视我们当下的校长,分别正处在什么阶段上?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校长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人们初见事物的感受,校长来到校长的岗位上,还没有太多复杂的东西在其中,初识“学校”,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看教学楼是楼,看操场是操场,学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他们本身。班主任、教研组长、各部分主任等等都是这些岗位本身。也相当于王国维的三境界中的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悠远风光山水,此时,心中有追求,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需要追问的是,初任校长的校长,是不是都具有这个第一重境界?可能连这个境界都达不到,甚至一些老校长也是。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校长



禅宗的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说的是,初识世界之后,开始有了思考,不再停留于表象,开始探寻事情背后更深层的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校长工作以后,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还是原来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吗?显然不是了,看到了这些事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看到的班主任、教研组长、各部门主任,还仅仅是表象的班主任、教研组长、各部门主任吗?显然,如同“白马非马”,“花非花,雾非雾”一般,看到了更多的是具体的人物之后的文化内涵。



这个阶段,是不是相当于王国维的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道出了追求路上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这里的“伊”字,理解成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



我们的校长,到达了这样的境界了吗?——用力做校长、用情做校长、用心做校长?做校长容易,做一个好校长谈何容易?拿一个教育家培养对象的名额容易,名副其实并不容易。不经过一番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容易吗?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有时把握不住,还会带来负面的东西。在学校经历得越多,对学校的认识就越复杂,社会的负面性折射到学校来,历史的模糊性,未来的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消磨校长的意志。这个时候,假如校长看山也感慨,看水也感慨,看学校的一切艰难、艰辛都叹息,怎么还能有学校的美好的状态呢?



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校长



禅宗的第三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了悟。新的轮回之后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已经不是简单的重复,是我不是我,我都在那里。有坚定的内心执守,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育是什么?管理是什么?学校是什么?都回到了本源。



在校长岗位上做真教育,正如王国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甘于寂寞,在最高境界的深处坚守。



我们有多少校长能于此坚持?不为功利所动,不为名利所动,不唯上、不畏权贵,真心实意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专注、专研、专心。正所谓滚滚红尘任他翻滚,繁杂世俗一笑了之。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校长本是校长,不必刻意去追求。尝过酸甜苦辣咸之后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校长即是职业,又不是职业。她是理想,她是未来,她应该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校长能不能成为境界,不仅仅关乎自己,更关乎他人,不仅仅关乎师生学校,更关乎社会,关乎风尚。



对有境界的校长来说,不在乎什么层次的学校,不在乎是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学校。是优质学校有责任更优,是薄弱学校有责任改变。这样的校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长,这样的校长才是教育家校长。



一个校长在某所学校干得不好,教育部门会把他换到其他学校,惩罚一下,降低一下档次,派他去更弱一点的地方。这种做法我常想不通,更弱的学校,应该派更强的校长去,改善面貌,为何派更弱的去?好学校都被他干差了,更弱的学校他去了会如何?有没有想到学校的感受?师生的感受?



相反,一个校长在一所学校干好了,教育部门赞赏他,往往会把他派到更好的学校去,派他去更好的学校,是对他的鼓励,也是放心,因为这样的学校在当地地位更重。学校本来就好,为何还要派好校长去?



曾经与一些校长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有人说:假如我把这所学校带好了,师资队伍上去了,管理水平上去了,教育教学质量上去了,却把我调到更差的学校去,谁还会用力、用心做校长啊?此话初听很有道理,再听似乎有了商榷的余地。其实,这样的校长还没有达到境界,或者说,没有达到第三个境界。



四、达到道德与审美境界的校长



冯友兰先生曾有人生的几个境界的分类划分,所谓“原始的境界、功利的境界、道德的境界、审美的境界”,是不是可以借鉴?



校长如何走过前两个境界,走向后两个境界。严格地说原始阶段,还不能说有境界。校长处在此阶段,还处在无所适从,正在适应期。功利阶段也不能说有境界,校长的所作所为,由利益驱使。



而道德境界,才是有境界,一切受道德约束,至于审美境界,进入了所谓天人合一的境地,听从内心的呼唤,即天籁之音。校长有多少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可以肯定,不会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