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子头上的博客
太子头上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9,285
  • 关注人气:6,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与欧阳修

(2024-10-06 10:38:39)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诗词鉴赏
苏东坡与欧阳修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为“唐宋八大家”、“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文学方面,欧阳修成就斐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所倡导之古文运动的继承者及推动者,为古文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散文风格平易自然,韵味深美,诗歌风格平易清新,为宋诗奠下基础,其辞赋创立文赋的新体裁,使中国辞赋有柳暗花明的新发展在中国金石学、诗话及花谱撰作三方面,都是开山始祖。



政治上文化上,皆属当世最高领袖之一,在文学、史学、经学,俱有划时代的成就。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风创新,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等,画有《古木怪石图卷》等。



苏东坡与欧阳修

大家耳熟能详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出自《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文章。你知道是在哪个时期写的吗?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



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赞叹不已。



他本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便将本该第一名的成绩定为了第二名。哪知解封一看,作者竟是苏轼,欧阳修后悔不已。



再看苏轼之前写的旧文,欧阳修更是惊叹:“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这个词儿就是这么来的。



欧阳修在阅卷的时候,发现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本次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考试结束以后,有一批人落了选,对欧阳修十分不满。一天,欧阳修骑马出门,半路上被一群落选的人拦住,吵吵嚷嚷地辱骂他。后来,巡逻的兵士过来,才把这批人赶跑。



经过这场风波,欧阳修虽然受到了一些压力,但是考场的文风就发生了变化,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和朴素的文章了。所以,欧阳修对北宋文风转变功不可没。



欧阳修不但大力改革文风,还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堪称世间伯乐。许多原来并不那么出名的人才,经过他的赏识和提拔推荐,一个个都成了名家。最出名的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



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



熙宁三年(1070年),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



1071年,苏东坡因上书谈论新法弊端,而惹恼王安石,随即被见风使舵者弹劾。自觉无趣的苏东坡,便想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就自请到外地任职,获准授任杭州通判。

赴任途中,苏东坡专程到颍州(今安徽阜阳),看望了致仕(退休)后在此定居的恩师欧阳修。

欧阳修说,有人去看医生,医生问及得病缘由。那人道:“乘船遇风,受到惊吓而生病。”医生便取出使用多年的柂牙(船舵上的轴),在柂工的手出汗染渍的地方,刮下粉沫,并混合丹砂、茯苓等药材,让那人喝下。竟然治好了那人的病。

欧阳修认为,《本草注·别药性论》记载,“止汗,用麻黄根节及故竹扇为末服之。”并由此评论道:医生凭直觉用药,看似儿戏,正因为有时能见效,所以不容易被质疑。

苏东坡于是对欧阳修道:“把笔墨烧成灰给学者喝,就能治疗愚蠢和懒惰吗?以此类推,喝伯夷的洗澡水,或许能治疗贪婪;吃比干剩下的饭,可以治疗奸诈;舐一舐樊哙的盾牌,可以治疗胆怯;闻一闻西施的耳环味道,也可以让人变美哦。”

欧阳修一听,不由得哈哈大笑。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闰七月二十三日,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



1091年8月,已在朝廷任翰林学士承旨(正三品,负责起草诏书和掌管机密)的苏东坡,厌倦了朝廷内斗,连续上书请求外任地方官,终得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



苏东坡坐船赴颍州上任。舟行至颍州地界,他想起了早已去世的恩师,只觉物是人非,倍感神伤。他又想到二十年前与恩师欧阳修在颍州的那一次闲谈,仿佛就在眼前。



苏轼评价其文时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欧阳修卒谥文忠。



欧阳修去世后,王安石和苏轼分别写了祭文《祭欧阳文忠公》, 总结、评论、赞美欧阳修一生人品功业。文章立意超卓,笔力雄健,均为“唐宋八大家”古文中的名篇。









苏轼写给欧阳修的祭文



祭欧阳文忠公

苏轼



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



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鳝而号狐狸。



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 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乎?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译文



悲痛啊(文言叹词)!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66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象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



先生就象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的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报复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文人被说成了异端,学者被用到了边远的地方;君子只能以不作为来为朝廷做贡献(保存实力),小人高兴的认为时机来了——就象深渊沼泽,神龙没有了老虎也离开了,变端和怪异就层出不穷,象鳝飞舞又象狐狸号叫。



以前先生还没得到朝廷重用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不应该(不重用);等到先生得到重用,大家又恨不能更早一些就重用;到了先生放弃官职的时候,没有不希望他再次得到起用的;到了先生告老还乡,没有不惆怅失望的,又还抱着期望的心情,是因为先生还没有老去衰弱。谁知道先生不再留恋这世间,就这样不给我们追赶机会的走了。难道是厌倦了世间的混浊,洁身自好的走了吗?又难道是百姓没有这样的福分,上天不肯留下先生来?



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隐居于世,不是先生他就不会被世人所识;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到现在都16年了。



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苏东坡与其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