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其弟
(2024-10-06 10:36:34)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诗词鉴赏 |
苏东坡与其弟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又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飘逸豪放,独具风格。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苏轼与苏辙
公元1057年,苏轼、苏辙兄弟同时参加礼部会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时欧阳修任主考官。欧阳修大力改革文风,十分注意发现和提拔人才。于是,将苏轼、苏辙兄弟置于高等。同年四月,因母亲程氏去世,兄弟二人回到蜀地守孝。
1058年至1059年,苏辙随父在开封游历。后来全家抵达江陵,苏辙将舟中创作的诗赋一百篇整理为《南行集》。
1060年,苏辙随父从江陵回到开封,父子三人将途中所作的诗赋(共七十三篇)整理为《南行后集》,苏辙作《南行后集引》。
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真性情既反对新法,又不容于旧党。殊不知,看似平和的苏辙亦同哥哥一样壮怀激烈。
1061年八月,苏辙参与殿试。当时仁宗已五十二岁,苏辙想他或许对政事感到疲倦,所以尽力讲政事得失,而对宫禁朝廷之事,议论尤为激切。
策问试卷送上后,苏辙自认为一定被黜落。覆考官司马光将其置于第三等,初考官胡宿不同意。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三司使蔡襄也力保苏辙。
只有胡宿认为苏辙对仁宗不恭,坚持要求黜落他。仁宗说:“以直言来得人,而因直言抛弃他,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宰臣不得已,把他列入下等。
不久,苏轼首次出任地方官职签书凤翔判官,而苏辙只被任命为商州军事推官。当时苏洵奉命修《礼书》,苏辙便借口父亲年迈体弱,哥哥已出任地方官职,要求在京城侍养父亲,获朝廷准许。
1065年,苏辙出任大名府推官。第二年四月,苏洵在京师逝世,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自汴河入淮,顺长江回蜀葬父,守孝三年。
1068年,服丧期结束后,苏家兄弟一路东游前往京师,于次年抵达。
1069年,苏轼刚入朝为官,就与正在大刀阔斧推行新法的变法者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求外放,后辗转在各地为官。同年,苏辙上书论政事,被神宗召见于延和殿。
当时,宰执王安石与陈升之共管三司条例司,命苏辙入三司条例司。吕惠卿依附王安石,苏辙和他讨论时多有抵触。
王安石拿《青苗书》让苏辙仔细议论,说:“有不便之处,就告诉我不必疑虑。”苏辙苦口婆心劝说:“把钱借给百姓,使出利息二分,本意是在救济百姓,不是求利。但出入之间,吏员趁机营私作奸,即使有法也不能禁止,钱到百姓手里,即使良民也不免乱花;到交还时,即使富民也不免超过期限。这样,就怕一定要鞭打催促,州县官的事不胜其烦了。”王安石说:“你的话有理,我当慢慢思考。”从此后一月之间都不谈青苗法。
后来,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请发给度僧牒几千份作为本钱,在陕西转运司私自实行青苗法,春天发放秋天收还,和王安石意见相合,青苗法便开始实行。
王安石派人去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
苏辙写信给王安石,竭力陈说此事之不可行,王安石发怒,苏辙被贬,任河南府留守推官。
自此,苏轼、苏辙兄弟二人辗转在各地任职,很难见面。苏轼多次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但这一愿望一直无法实现。
1074年苏轼差至密州。那个中秋夜晚,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十分想念七年未得团聚的弟弟苏辙,面对皓月当空,银辉遍洒,他心潮起伏,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水调歌头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为不能与兄弟团聚,感叹人生离别,自古难全,只能与远方的弟弟共赏一轮明月,共同思念对方。
苏轼在写下这首词的第二年,接到朝廷命令离开密州南下,他终于有机会与弟弟相聚。又逢中秋节,苏轼又写了一首《阳关曲·中秋月》,记录了自己与弟弟久别重逢,共赏明月的激动与喜悦。
阳关曲·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又一年,苏轼在徐州中秋夜憔悴卧病,对月感怀,思念弟弟子由,回忆起去年中秋与子由同在徐州观月情景。明月依旧,兄弟却已天各一方。又写了一首《中秋寄子由》。
中秋月寄子由
宋·苏轼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1079年八月,苏轼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捕入狱,即“乌台诗案”。苏轼被押解到开封,当天深夜下了大狱。
苏辙先托京城友人打探案情,然后向皇帝宋神宗上书求情。这篇文章叫《为兄轼下狱上书》,全文有几百字,我们只摘录其中最关键的几句:
“臣早失怙恃,惟兄轼一人,相须为命,今者窃闻其得罪,逮捕赴狱,举家惊号。”微臣早年丧父,与兄长苏轼相依为命,如今得知他被捕入狱,全家惊恐,痛哭失声。
“轼居家在官,无大过恶,惟是赋性愚直,好谈古今得失。”我哥苏轼本性并不坏,仅仅是天性耿直,爱发议论,被人抓住了把柄。
“臣欲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非敢望末减其罪,但得免下狱死为幸。”微臣愿意将所有官职还给朝廷,只求陛下开恩,不敢奢望您免去他的罪过,但愿您能饶他一死。
苏轼在狱中被关押一百零三日,受牵连者三十余人。苏辙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在狱中期间,负责审讯的官员均奉上意,竭力罗织罪名,必欲置其于死地。苏轼自知在劫难逃,在乌台狱中写下《狱中寄子由二首》。
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托付弟弟照顾自己的家人。他说:对于生死之事本来不太执著,无论是何处的青山都可以作为埋葬我的地方,但是,当自己故去之后,恐怕每逢夜雨秋灯之时,孤身一人的弟弟都将会苦苦地思念死去的兄长。
他想到兄弟二人少年读书时,曾读到唐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二人深受感动,遂彼此相约入仕后当尽早退隐以享受闲居之乐。
苏轼现在处在生死未卜之际,想起此诗,不禁黯然伤怀。他只能寄希望于来世再实现这种约定:“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后来,包括王安石在内的营救者络绎不绝,苏轼幸免一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里躬耕于城东的一个山坡,自称为“东坡居士”。从此,他命运的小舟跌宕起伏,驶向无常。
公元1097年,花甲之年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海南岛儋州,这是苏东坡最后的也是最远的贬谪处,当时这里还是未开化的荒远之地,没有学堂、没有诊所,甚至没有一口水井,宋人称之为海外,主要居民是黎族,条件非常艰苦。宋朝科举,录取人数很多,但是海南一直无人中举。
这对于已62岁的苏东坡,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个故乡,他在这里办学堂,正学风,很多人不远千里追随他求学。
当地人姜唐佐,跟随苏东坡学习六个月,苏东坡对他很看重,赞扬他的文章“文气雄伟磊落,悠忽变化”,言行“气和而言遒,有中州人士之风”。
1103年,姜唐佐北上京城参加会试,方知恩师已驾鹤西去。姜唐佐闻之悲恸不已,拿出老师的题扇交给苏辙,苏辙见亡兄遗作,沉痛片刻便在扇子上挥毫为亡兄续诗:
苏辙续东坡题扇赠姜唐佐诗
宋·苏轼/苏辙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不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姜唐佐手捧题扇,热泪盈眶,毅然掉头回乡,不再追求功名仕途,继承恩师的遗愿,隐居老家开坛讲学,终老一生。
这首兄弟俩合作的诗篇,无疑成了海南人那段时期的见证,后来也被世人传颂,虽寥寥数字,却惊艳了近千年。
据后世专家考证,苏轼共有三百余首诗(不含词作和文章)与弟弟苏辙有关。
如:《戏子由》《颍州初别子由二首》《和子由四首》《过岭寄子由·七年来往我何堪》《罢徐州往南京马上走笔寄子由五首》……
不仅是苏轼写下了许多作品展现了兄弟二人的情谊。苏辙也曾说:“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
最后,以两人的渑池对诗感受他们的手足情深。其实也可以称之为禅诗。
怀渑池寄子瞻兄
宋·苏辙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和子由渑池怀旧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到底是什么呢?就像鸿雁飞在茫茫天空,偶然在雪地上停留,留下一些印记。而后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生命就是这样的偶然,走过的路上那些模糊的印痕,星星点点,似有似无,又能说明什么呢?冥冥之中,究竟有什么力量支配着这一切呢?
后一篇:苏东坡与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