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王安石
(2024-10-06 10:42:12)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诗词鉴赏 |
苏东坡与王安石
苏东坡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县(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新党领袖。宋神宗执政之时,王安石任宰相,曾发动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在文学上具有突出成就,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现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问世。人人皆知的《元日》也出于他手。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有《临川集》。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宋神宗时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政治变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推进了军队建设,但由于用人不力及执行出现偏差,变法也带来一些负面效果,造成“民苦于役”,加之朝廷“新旧党争”,使得王安石变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议。王安石被迫在变法途中两次辞去相位。其后,在神宗支持下,新法仍基本推行。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后(宣仁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全部被废。
苏东坡与王安石
说到苏轼苏东坡,我们一定会想到王安石,因为他们两个狭路相逢,分属两个政治营垒,彼此之间有着纠缠不清的恩恩怨怨。
王安石在世时,他在文学界是以“三不足”为人所知的。“三不足”就是“天命不足畏,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这是苏轼赠与他的标志。
王安石不容任何方面有人反对,朋友方面,或是敌人方面。他能言善道,能说动皇帝相信他的强国之策,决心要把他的计划进行到底。这就暗示他要压制一般的反对意见,包括他虽欣赏但不同为谋的苏轼。
苏轼一入仕途就陷入了新旧两党之争,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正在大刀阔斧地推新新法。他的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他敬爱的朝中元老、他的亲朋好友,几乎无一不是站在旧党一边的。
当然,更重要的是苏轼本人的政治观念与王安石的新法南辕北辙,他的学术思想也与新学格格不入,耿直的他不可能违心地对方兴未艾的新政沉默不言,他势必要成为新党的政敌,也势必要与新党首领王安石发生冲突。
嘉祐六年1061年,二十六岁的苏轼参加制举,王安石出任考官。苏轼在制策中全面地提出了自己对朝政的看法,许多观点正好与王安石两年前向仁宗所上的万言书截然相反。
众考官都欣赏苏轼的“文义灿然”而置之于高第,王安石却斥责苏轼之文“全类战国文章”。王安石随后还在任苏轼为福昌县主簿的制文中说:“夫士之强学赡辞,必知要然后不违于道。择尔所闻,而守之以要,则将无施而不称矣,可不勉哉!”虽是代朝廷立言,但也显示了他本人对苏轼的不满之意。
苏洵与王安石素不相协,嘉祐年间苏洵以文章名动京师,王安石却未有一言褒奖。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朝中大臣纷纷前去吊唁,苏洵独不前往。苏洵还写了《辨奸论》暗刺王安石矫饰反常、不近人情的举止,并预言他必将祸害天下。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势。然而变法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对。法令颁行不足一年,围绕变法,拥护与反对两派就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斗争。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颇感愤怒,苏轼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三年任期满,又被调往知州、徐州任知州,后又调任湖州知州。
苏轼上任三个月后,例行公事,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这样的文章属于套路文,无非就是感谢皇上的信任之类的答谢辞。
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缘故,苏轼在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意思是说,皇帝知道我愚笨不识时务,难以和那些后起之秀比肩,但看我一把年纪,不会胡乱生事,也许可以牧守一地,善待百姓。
擅于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御史们就拿这句话做起了文章:“新进”人物“生事”,这是在故意讽刺变法。
但是,单凭这一句话就入罪,实在也有些说不过去。
凑巧的是,一本名为《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的书出版了,里面收罗了苏轼很多的新诗。
有个名叫舒亶的御史一头扎进这本书里,花了四个月时间,终于又找到了苏轼“文字毁谤君相”的多处“证据”。试举几例:
《山村五绝》中“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这是在毁谤青苗法;
《八月十五日看潮》中“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这是在指责农田水利法;
《戏子由》中“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这是在抨击朝廷的盐务改革。
苏轼从湖州被传唤到京城受审,一度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据《宋史·苏轼传》记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糵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在调查过程中,苏轼更多的诗词被放到显微镜下,谁让他写得多呢?
最后鉴定下来,足有一百多首诗有问题,因为苏轼很多诗词是写来送人的,所以被“诗案”牵连进来的有三十九人之多,司马光也被牵涉其中。
御史们希望置苏东坡于死地。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他也为苏轼感到惋惜,便上书皇上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再加上各方奔走,皇太后也出言说情,终于保住了苏轼的命,得到从轻发落。
1079年,42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只是个虚名,没有俸禄,于是,苏轼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家中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由此而来。
所以,在苏轼被贬黄州之前,若称呼他为苏东坡是不对的,因为苏东坡是他在黄州耕地时,自己给自己起的雅号。
黄州自此被载入史册,在这里,政治上的苏轼倒下了,文学上的苏东坡却站起来了,并且成为了一座不可逾越的文学高峰!
1076年,56岁的王安石第二次出任宰相不久,与保守派发生争端,遂于是年10月复求罢相辞官,回到金陵,在城东门到钟山途中的白塔为自己建造了一处居室。因主塘距江宁城东门7里,距钟山主峰也是7里,所谓半途上处,故将居室命名为半山园。
在园内,王安石结交了许多高逸之友,包括米芾、李公麟、欧阳修和苏东坡等。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金陵,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服到江边去迎接。苏东坡也不冠而敬揖,日:"轼今日以野服见大丞相。"王安石笑着说:"礼岂为我辈设哉!"
此时,苏东坡与王安石两人早已不是“政敌”,而是惺惺相惜的好友。他们一笑泯恩仇,一起说佛吟诗,游山赏水,不亦乐乎。
纵观苏东坡和王安石,他们都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各有各的抱负,各有各的坚持。两人虽政见不同,但私交和诗文之谊非常深厚,文学造诣都很高,成为了“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中两颗明星,熠熠生辉,万古流芳。
前一篇:苏东坡与欧阳修
后一篇:学习苏东坡的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