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024-10-06 10:34:37)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诗词鉴赏 |
苏东坡: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公元1101年六月,被贬获赦的苏东坡北归途中,在金山寺看到了好友画家李公麟所绘的东坡像,联想到自己坎坷一生,百感交集,作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
自题金山画像
宋·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生命的末端,为什么他想到的不是名垂千古的杭州、不是牵黄擎苍的密州,不是兴修水利的湖州,而是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一处比一处更远,一处比一处更苦的地方呢?
黄州
在黄州,他耕种自济,养生自保,著书自见,文学自适,韬晦自存。
他在这里烧荒种地,发明美食,踏踏实实做了一回“东坡居士”。
在沙湖道中遇滂沱大雨,他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夜饮醉酒三更时分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他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来到赤壁古战场,想到三国名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壮志未酬,他写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他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都是在黄州写的,黄州,成就了苏东坡的文学巅峰。也是在黄州,苏轼不复存在,苏东坡——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天空中一颗璀璨明星,闪耀至今。
惠州
惠州,在宋代为蛮荒之地,中原人士闻之生畏,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辞,而苏东坡则不然。
在这里,荔枝实属平常物,他在食荔枝后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在《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里也曾写道:“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惠州,他改进插秧工具,帮助当地民众提高插秧技术。
在香积寺,他利用溪流落差设计了水碓水磨。
他促成了惠州西湖的民生改造,提出了修建“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
1097年,他积极倡议并带头慷慨解囊捐赠,组织群众把堤、桥建成。
人们感念苏东坡对惠州人的恩德,遂将长堤命名为“苏堤”。
儋州
在儋州,生活比惠州更艰苦,这里没有学校、没有医院,甚至没有一口水井。但他很快在海南黎族乡亲那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他自酿“天门冬”酒,一边漉酒一边品尝,结果酩酊大醉。连小孩子都和他混的很熟:“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他发明了两种生蚝的吃法,味道极美,特别叮嘱儿子苏过不要让北方的人知道,免得他们过来跟他抢夺美食。
他在这里办学堂,正学风,好多人不远千里追其求学。三年时间,他把儋州变成一个书声朗朗,弦歌四起的文化中心地。
因为他,海南有了第一座学堂、第一块墨、第一个举人进士、第一个插秧机、第一口水井、第一家诊所。
至今,儋州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等都是为了纪念他。
儋州,成了他的第二个故乡。
1100年,他获赦北归,写下了这首诗。
别海南黎民表
宋·苏轼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一年后,在北归途中,他走到了自己人生的尽头。
“九死南荒吾不恨,此游奇绝冠平生”。苏东坡不仅没有被蛮荒之地的天涯海角吞没,反而活出了他人生的万丈光芒。
后一篇:苏东坡与其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