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学生内心认可的“好课”,是什么样的?
(2024-04-11 17:01:5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那些学生内心认可的“好课”,是什么样的?
好课如春雨,滋润学子心田;
好课如明灯,照亮求知之路;
好课如航标,指引未来方向。
每一堂好课,都是学科智慧的播种,都是学生成长的阶梯,都是学习梦想的启航。
关于“好课的标准”,国内教育学界业界应该从来不乏深度专业的探讨研究,由来也形成了种种繁多的系统的衡量标准、细化标准、考核指标、量化指标。
到今天为止,完全可以说,我们对于课堂的标准、好课的定义,已经是千千万、万万千!是数不尽,道不完的一种境况了。
华南师范大学博导郭思乐教授在讲座中进行系统阐述:
“中小学生依然是渴望一节节好学、乐学的课堂。因为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课堂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中小学好课的教学,从来没有也不应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标标准准、细细碎碎,它应该是极简的、完整的、生本的、生态的,它应该有且仅有一条最重要的标准或形态:学生好学乐学,学生主动能动!”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我们的中小学依然存在大量大量“不好学的课”“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究其根本在于中小学的教学,饱受到传统的权威的惯性的师本、本本、考本主义影响,我们课堂一整个生态都被沦为了种种规则规范、课标教则、外在形式标准、外部评价指标——主导并建构的“形态傀儡”。
一个显著的案例或思维是,我们整个教育学界、教学业界,在谈及到“好课”的时候,主体关注的或全面贯彻的——依然还是“如何教”“皈依教”“建构教”:,而非是真正真实寻归学生自主能动的“如何学”“发展学”“激扬学”,也即“形成以学生肯学、爱学、乐学为主体评价标准的一种好课观”。
本篇正是意图深度探究这么样的“好课观”,结合数十篇教育教学专题论文的研读,尝试提炼我们学生内心认可的“好课”,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授课方式生动有趣:授课内容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专注力,有力引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课堂活动互动性强:有频繁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问、发表观点、汇报展示作品,与各位同学进行小组讨论或集体合作。
知识简练实用:当堂知识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实践实际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能感受到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悟,有发展应用价值。
讲解逻辑清晰:教师讲解条理分明,不啰啰嗦嗦,不支离破碎,使得学生能够轻松理解并掌握思维框架和核心内容。
课程难度适配:课程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相匹配,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复杂,不钻牛角尖,不搞难题偏题怪题。
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能够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学定教,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教学氛围融洽:教学活动氛围友好、和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不管哪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也都有愿意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具有思辨启发:教师能够运用诸多材料或手段,系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学情反馈及时:教师能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一种及时、具体、客观的反馈,让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注重品德人文:除了传授知识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文修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日常能通过课堂教学行为,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课题开放探索:课题设计中,融入探索性元素,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研究等开放方式,自主感悟、发现与实践新知。
现代化教育教学工具技术:能很好且适时、恰当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工具技术,如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等,课前课后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交互式的学习体验。
培养跨学科思维:不封闭于专业学科,不限制于学科融合探索,善于引导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时间安排合理:一课教学的进度和安排合理,既能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点,又不会让他们感到过于压抑或疲劳,不拖堂,不延迟,不占据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
课堂打造为学生的舞台:在课堂上组织设计种种程序,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课堂变作为学生喜爱的舞台。
图片
鼓励拓展阅读:老师能够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及阅读思维。
提供课后辅导: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未能掌握的内容,教师能够提供及时的课后辅导。
有秩序、原则、规章:教学有秩序,惩罚有原则,课堂有规章。
懂得且乐意分享:把自己所看、所见、所读、所想的有趣有乐的内容,老师上课都懂得也愿意乐意分享给同学们。
公正关怀:老师公正关怀每一位学生,不偏袒,不立场,平等对待。
后一篇:9首快意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