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思考
(2024-04-11 16:50:4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
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须明确转型变革方向,厘清创新发展思路。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与变革的重点,即在价值取向上,从关注“育分”转向全面“育人”;在基本功能上,进一步强化“服务”与“引领”;在重点内容上,突破“研教”,关注“研学”,关注教育整体;在研究范式上,从基于“经验”转向更多基于“证据”;在组织形态上,从凸显“个人”转向更加依靠“团队”。同时,强调在明晰职能、凝聚认识、重构内容、创新方式、完善体系、提升队伍六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教研制度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了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的四大基本任务,为基础教育教研转型变革和创新实践指明了方向。新时代基础教育要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全面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素质,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在深化课程改革、支持学习方式变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对此,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须明确转型变革方向,厘清创新发展思路,回答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教研何为”的时代命题。
一、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面临着“新优势”“新模式”“新动能”“新赛道”的“四新”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是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基础教育教研应凸显新优势。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在面向2035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过程中,针对当前课程整体育人实践与目标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教学还需进一步清晰内涵、提高质量,课程建设与实施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跨学科、跨主题以及融合课、项目式学习、师生共同开展实践活动等供给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和思维品质的一体化提升还需进一步强化等问题,教研部门应充分发挥教研机构的优势和优秀的传统经验,使之提升为支撑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优势。
二是用“减量”发展新范式,锻造基础教育教研新模式。新时代教研转型,须抓住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一方面应做好“大减法”,减少低效、无用、多余的学习和考试内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同时用实“小加法”,将兴趣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嵌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另一方面,要以有质量的研究、培训和指导促进教师有质量的成长,产出一批教学教研成果及各类教学工作方案,直接应用于实践,为教师提供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双提升”的成长平台。新发展范式对重塑教研价值形象、重构教研体制机制、形成教育实践模型、促进教研转型发展意义重大。
三是创新素养基础培养,激活基础教育教研新动能。基础教育教研须聚焦科学素养导向的育人方式变革,夯实学生知识基础,激发学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培养其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开拓富有质量的创新素养基础培养新局面。
四是教育数字化赋能,开创基础教育教研新赛道。教育数字化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和育人质量提升,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新赛道,对探索数智化教研、开放型在线研修、优质师资和研修资源的高效流转与精准供给等提出新要求。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转型与变革的重点
面对基础教育“四新”的机遇与挑战,基础教育教研亟须转型,在价值取向、功能定位、重点突破、研究范式、组织形态五个方面实现变革。
(一)在价值取向上,从关注“育分”转向全面“育人”
2023年全国教研工作会议上,王嘉毅副部长指出教研系统必须立足职能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在“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减负提质、心理健康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质量评价、教育数字化应用等7个方面的研究[1]。可见,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内容已拓展至学生成长的多个维度和多个要素,并围绕“国之大者”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视域进一步扩大。因此,教研的目标追求应该是帮助学生获得健康、幸福、完整的生活和人生,其转型发展需要不断克服依靠分数指标、物质计量、工具价值判断教育效益的惯性,站在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人本价值等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回应,进而推动教研从关注“育分”转向全面育人,为构建和完善五育并举全面培养体系、培养和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校教学创新和学生综合学习、提升教师教育教学专业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二)在基本功能上,进一步强化“服务”与“引领”
新时代,传统经验型、传授型、统一化、考试化的教研已不能回应时代需求。教研须依托其专业性、研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引领学校教育、区域教育教学迭代升级和质量提升;教研员要成为区域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学校课程的推动者、学科教学的引领者和学科育人的变革者,在常态化研究和破解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专题性、引领性研究。教研机构和教研人员不仅要立足学科专业角度开展研究,同时也要站在更高层面形成对全局的基本判断;不仅要在学科研究上进行高水平引领,同时也要对每位教师未来的发展,对课程、课堂、学校改革向何处去等方向性问题作出引领和贡献[2];要将工作管理的局部思维转变为专业引领的长远思维。
(三)在重点内容上,突破“研教”,关注“研学”,关注教育整体
教研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进课堂教学品质、提升学校育人质量为目的,以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以校为本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其定位在“研教”。进入新时代,普通高中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从课程、教学、评价等角度对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提出基本要求。同时,“双减”对课内外、校内外学习的连续性、教育生态的优化及多主体的协同提出新要求。基础教育教研专业支撑作用的发挥,需要其研究视域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机制和环境及学校发展;从仅关注教学实施过程转向关注教育要素的流动、重组和精准匹配;从标准化的育人方式转向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长支持,特别是学生学习规律、学情分析诊断、真实学习过程等的研究,进而与“如何教”进行精准匹配,实现向“研学”转变。
(四)在研究范式上,从基于“经验”转向更多基于“证据”
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对教研工作提出了科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要求,教研工作需要由经验重复转向有效的数据证据支持,从零散问题研究转向系列项目研究,从粗放的材料收集转向精准的诊断与反馈。基于证据的教研范式包括:提炼实践中的真问题、采用科学的程序方法、注重工具研发与使用、体现证据的整合互补、基于证据诊断与改进等内容;其基本程序是:提出有意义的真问题—基于经验与理论形成基本假设设计—设计搜集证据的基本工具—分析解释证据并检验结论—形成基本结论并推广应用。基础教育教研要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和考试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的研究,基于调研、基于问题、基于需求,从“统一研修”走向“个性服务”,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不断增强教研的专业性,推进具有创生性的研究性变革实践。
(五)在组织形态上,从凸显“个人”转向更加依靠“团队”
为发挥精准支撑作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的组织实施,须从教研员“个人魅力型”研究转变为“合作共同体”研究,从“专家统一讲授”转向“教师众筹生成”,从“指令性实施”转向“互助性建构”。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交互式参与路径,拓展专业学习发展路径;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让教学研究成为每位教师的基本工作方式,发挥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主体作用。具体而言,需以教研内容和任务为联结,形成以项目(问题)研究为载体的教研共同体,通过对真实问题的探究推动教学重难点问题的解决;需要把典型或普遍的教学实践问题及时转化为研修主题,并将实践成果及时转化为研修课程,推动教研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的双提高;需要研究、开发促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和质量提升的教学、评价工具,为整体性地解决共性问题和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三、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创新发展的思考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基础教育教研要实现转型与变革,须在明晰职能、凝聚认识、重构内容、创新方式、完善体系、提升队伍六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教研机构职能定位是教研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前提。基础教育教研机构从最初的“学历进修”发展到“教材教法培训”“教研训一体化”,再到“重要引擎和智库”,体现了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对教研机构职能的基本认识。新时代教研工作担负着推进教育思想观念转变,课程、教学、评价等育人方式变革,促进教师发展,引领学生成长,服务教育决策的重要职责,是基础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专业支撑力量。结合基础教育发展要求,基础教育教研部门是将政府政策理念、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实施方案、变革性实践的关键机构与枢纽,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和加油站,是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专业高地,发挥着方向引领、重点谋划、队伍培训、协同攻关、交流展示、督促评估等具体职能。
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人要凝聚认识,一方面要在学科意识基础上进一步增强课程意识、育人意识、全域意识,另一方面要重视教研工作的专业指导和服务功能,树立发展意识、证据意识、团队意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作为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抓手。
在内容层面,以北京市为例,教研工作围绕“什么样的教学是好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个基本问题展开,前者围绕教学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侧重立场方向、育人价值、核心素养、五育并举以及减负提质的体现,研究“好教学”的基本样态,为教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正确认知、基本方法和普适性的路径和策略;后者重在理清教学系统中各核心要素(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的内在联系并进行系统设计,关注大概念、跨学科、新发展、过程性、实践性、发展性、精准性以及数字化等。
在教研方式上,努力从单一教研转向联合教研,从实体教研转向实网联合教研,从即时教研转向主题(项目)教研;建立“区域联动教研机制”“立体化协作机制”“个性化服务机制”,推进教研向“共建、共研、共享”转化。
在省市级层面,需加快健全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以市、区、校三级教研机构为主体,以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三级教研工作体系,强化市级统筹指导、突出区级教研主责、提高校本教研质量。
要加快教研队伍素质建设。激活教研员的使命价值是教研转型的前提,提升教研员落实核心素养的能力是教研转型的关键。新时期教研队伍建设要围绕重构教研人员素养结构、提升教研领导能力、塑造教研文化等方面展开。基础教育教研队伍建设,一是明确“教研人”的形象,即教研员的角色与职责。教研员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解读者、执行者,是学校和教师工作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解决者,是学校和教师实践经验的发现者、总结者、推广者,其担负着本地区本学科教师研修的课程规划、研修实践、资源建设等学科建设的主体责任,以及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参考的专业建设的责任。教研员应当成为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者、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转化者和教师科研的合作者。二是建构教研员的素养结构。教研员要具备敏锐的政策领悟力、宽厚的基础知识、丰富的教研实践经验、卓越的教研领导能力和教研文化主体意识。素养时代,教研员要学会整合、学会设计、学会评价、会用工具。三是探索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通过建立岗位实践、同伴交流、培训进修、课题项目研究等教研员专业发展机制,持续提升教研员专业素养。四是优化教研队伍建设。完善教研员准入标准和遴选机制,配齐配强教研员,努力建设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研队伍;完善教研员动态管理机制,打通教师和教研员之间的双向流动通道,建立健全教研员交流机制;不断规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考核评价等;完善考核制度,加强对教研员业务能力、指导能力、职业道德、学术诚信等的综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