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2024-03-11 16:47:4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如何做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易石秋
做教师难,做语文教师更难,语文教育的基础性地位与工具性作用,决定了它必然受到社会大众更多的关注,当然也就决定了语文教师要远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接受更为大众化的社会检阅。作为最基本的交流工具,语文的覆盖面无比广阔,人人都知道一点语文,人人都可以评判语文,语文教师的教学自然也就更容易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评点。俗话说“一人难满百人意”,更何况要时刻接受来自专业的与非专业的各种不同层面的种种裁判呢?如何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中不流失自我,是需要更深的专业功底,更多的专业自信,更大的教育定力的。同时在当前高考指挥棒的重大压力之下,在功利化的大众心理与评判机制的双重作用之下,语文教学的地位变得越来越尴尬。一方面语文是人们口头上百分之百的主课,另一方面语文又是渐进性十分明显的学科,需要厚积薄发,于是被学生、家长、学校甚至教师自己挤到了可以突击加分的科目之外,说起来是主课,做起来往往被忘却,课内的基本作业都无法得到保证,更别说批量的课外阅读了。这也是如今什么“大众奥数”“大众英语”之类的补习学校(机构)遍布各处不说,各种名目繁多的课外辅导班、各类或明或暗的家教家养遍及大街小巷,唯独语文辅导无人问津的根本原因。但是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师对于一个学生的成长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无可替代的,语文教师永远是学生人文素养养成的最为重要的牵引者,也永远是一所学校品质的构建者与体现者。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学生的成长之路上没有语文教师导航,语文教师无疑是道与文最为重要的结合者、构建者与传承者,无论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还是社会的群体进步,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无比深远的影响。因此语文课首先是语言课,语文教师必须大力锤炼语言,以诗化的语言点亮诗意的境界,点燃学生的人文激情;语文课也必须是文学课与文化课,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添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语文课还必须是思想课,语文教师要以传道者的情怀,去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呢?我个人认为起码必须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
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传递者,学生文化知识最为重要的传授者,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文化人,理所当然首先必须自己有文化,绝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特别强调“学高为师”,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中也奉“学为人师”为圭臬,都是将拥有良好的学问作为教师的先决条件。事实上,在教师行业中也一直流行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得拥有一桶水”的说法,就是强调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当然这个比喻尽管生动形象,但无论是强调的深度还是力度都还远远不够,一个教师要真正能够在课堂内外旁征博引游刃有余,必须具备海量的知识储存,不然一遇到特殊情况就会措手不及,甚至黔驴技穷,就像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以及“三闾大学”里那些不学无术的教授们,一不小心就会斯文扫地,沦为笑柄。
教育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名师,大都是学富五车的人。孔夫子能够享誉千年,师表万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具有当时无与伦比的渊博知识,从现存记录他言行的第一手研究资料《论语》来看,内容涉及到政治、教育、文学、哲学、立身处世等各个方面,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惟其如此,孔夫子才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推崇,在那个公私教育都极为不发达的时代,竟然能够“贤人七十,弟子三千”,并且深深影响中国封建时代2000余年之久,至今都还在影响着中国甚至世界,其巨大的知识穿透力,真的令人无法想象。
比孔夫子稍晚的古希腊杰出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也是号称“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了贡献。他的知识体系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他的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玄学,几乎无所不在。马克思称赞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赞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号称“教授中的教授”,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他时曾说,尽管自己也算得上著作等身了,但自己所有的著作加起来也比不上陈寅恪先生的一篇几百字的论文,著名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傅斯年先生更是尊他为“三百年来第一人”。他上课有著名的“三不讲”,即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也不讲,没有学究天人的学术功底,怎么能够有这样的教育底气与霸气?事实上这绝不是大言不惭,陈寅恪先生晚年在双目失明之后,还完成了洋洋80万字的《柳如是别传》与学术巨著《论再生缘》,以及不少学术价值很高的论文。其中引述宏富,例证纷繁,而这些几乎都出自他自己的记忆,真的是让人眼界大开,敬佩莫名。
那么如何去增进自己的学问呢?现在的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有着合格的甚至更高层次的学历,有着各自不同的学养,自然用不着多言。但是语文几乎与人类共生,与生活同在,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有多长,语文知识的积累就有多久,真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要想尽可能地多吸纳一些知识,还真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著名的“三境界说”,按照我的理解,这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增进学问的几重阶梯,第一是要站高立足点,广收博览;第二则是要苦苦积累与苦心思索;第三则是在此基础上达成融合与顿悟。王国维先生能够成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一代名师,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美学、史学、戏剧、古文字学等众多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这里所说的三境界应该就是他自身学术实践与教育实践的写真。
特别是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无比快捷,而生活方式的大变革又对语文的表达方式与应用方式更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手段也随之千变万化,如果不及时广收博览吐故纳新,就远远不能适应一日千里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我们的每一位教师还得紧紧秉承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更新、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积累,以万备应万变,这样才能站好讲台,受到学生的认可与社会的尊敬。
二、要有高尚的道德素养
师德是教师的根本底色,教师之所以被请上神坛与天地君亲并列,更多的是源于人们对崇高道德的追崇。惟其如此,陶行知先生才将“身正为范”作为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才把“行为世范”作为校训的根本内容。
学校作为传播文明的主阵地,教师作为传承文明的主体,倾注着人们更大的期望与更高的要求。实际上教师之所以能从难以数计的行业里脱颖而出,充当代圣人言的角色,被人们送上“春雨”“红烛”“春蚕”等美誉,主要是人们对师德光辉的景仰。孔子之所以能够让后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成为万世师表,也正是源于的崇高道德精神。尽管孔子学说的最终集成者与最重要的传播者是曾参,但在孔门七十二贤中,孔子最心仪的学生却是颜渊,不仅被列七十二贤之首,还陪着孔子周游列国,传经布道,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由于颜渊能够在极其艰难的生活状态下泰然处之,安贫乐道,潜心养德,达到连孔夫子都心仪的境界。
为人师表,是全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共同期待,也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地做到了为人师表,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得到学生的由衷敬仰,一个具有高尚的师德的人,才可能成为为人师表的人。教师是以传授知识、传承文明为职业的,教师的劳动过程是掌握了一定的文化技能的人与正在掌握文化技能的人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师劳动的基本手段是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人的思想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已不仅仅停留于作坊式的你传我受,而必须倾注教师的全部知识、智慧、才能、情感、意志。教师的一切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都将对学生的学业、品德、识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话就是真理,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准则,教师是智慧的象征,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道德魅力与精神风貌,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
师德是由教育活动中的利益关系,以及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因此,一个为人师表的人首先必须是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的人,必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评判准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教育事业无限的忠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而不被任何世俗的功利和目的所沾染。以其无私,所以无畏,以其无私无畏,才能放旷豁达,挥洒自如,以思想的澄明,向学生灌注精神的甘露,进而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情感赢得情感,以感觉体验感觉,从而碰撞出心灵之火,智慧之光,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
一个为人师表的人,也必须是一个廉洁自律的人,他有追求美好生活的良好愿望,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任凭生活如何风云变幻,牢固地守卫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让自己的立身行事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坐标,让传统美德的血脉,现代文明的精华,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一片片辐射开去。
三、要有高度的思想素养
韩愈在论述教师的社会功能的时候将“传道”放在第一,至今党和政府仍然将德育放在教育的首位,可见思想的启蒙与传承是何其重要,语文教师因为角色的特殊性更应该责无旁贷,因为语文课是文与道相结合的最好媒介。道从何来?当然得从思想之中来。语文教师要做思想的启蒙者,首先必须自己是思想者,而不仅仅是传声筒,因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脱去知识外壳之后永存的思想。教育界有一个耳熟能详的基本理念: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大家还是都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相互交换之后,可以碰撞出无数个思想。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思想成就了人的伟大”。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也是为师的根本所在。
长沙的岳麓书院号称千年学府,名列我国古代三大书院之首,除了其悠久的历史,更主要的是其思想的灵光。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著名理学家朱熹自福建抵达长沙,与时任岳麓书院主教的张栻切磋学问,即后世脍炙人口的“朱张会讲”,两位同时代顶尖级的理学家齐聚岳麓书院讲学,开创了书院不同学派“会讲”的先河,提升了岳麓书院的学术地位,推动了闽学和湘学的交流融合,扩大了湖湘学派的影响,形成了自由讲学、论学的风气,对湖湘文化和岳麓书院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从一所脱胎于“戊戌变法”的旧式大学堂,一跃成为现代大学的典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发祥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精神摇篮,主要得益于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大批思想者的云集,使得北大成巨大的思想磁场,其巨大的思想穿透力,不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也给近现代的中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个称职的语文老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深入地思考社会与人生,要把阅读与写作的触点更多地与对社会的观察与对人生的思考连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他们的家国情怀。梁启超在时务学堂任教时特别注重思想的启蒙,他讲课气势恢宏,大胆泼辣,新见迭出,循循善诱。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之下,蔡锷深受维新变法思想的影响,成为维新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后来更是在梁启超先生的策划之下发动云南起义,成为共和的再造者,彪炳史册。
毛泽东主席之所以在《给徐特立先生的一封信》中给徐先生以极其崇高的评价,除了对徐特立先生的学问人品崇敬之外,徐先生对于他的思想影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徐特立先生等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引导、包容与支持,才让他心头反帝爱国救国救民的思想之火得以熊熊燃烧,为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要有精湛的诱思艺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不仅仅只是治学名言,也是教育箴言,一个优秀的教师要善于在思与学中寻找平衡点,循循善诱,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
如何诱发学生的兴趣呢?高明的教师总是能够因势利导,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点石成金,浑然天成。别说《论语·先进·子路、曽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中的“各言尔志”因为进入教材,已经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成为诱思的永恒经典。其实深入一想,古往今来这样的成功范例还真是比比皆是。
梁思成先生讲授中国古代民族建筑,其中民族建筑艺术的深度融合是一个难点,为了寻求有效突破,让学生获得最为生动形象自然真切的感受,梁先生自出机杼,以一个对联故事开端。他上课伊始就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二人土上坐”,让学生对下联,并强调说这是金朝国主金世宗带领后妃游园时的游艺节目。学生一听,首先觉得微微有些意外,一边纷纷猜测老师葫芦里到底是在买什么药,一边饶有兴趣地纷纷构思下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学生给出众多不同答案之后,梁先生从容吟出下联“一月日边明”。并且强调说这副对联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拆字对,既要有熟练的对联技巧,又要有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问与智慧的双重体现,要对得这样天衣无缝实属不容易。而金世宗的嫔妃们能在谈笑之间对出,可见受中原文化浸润渐染之深,建筑当然也不例外。至此学生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梁先生是要以此来论述民族建筑的相互融合,让他们从更高的立足点与更广的视野来欣赏建筑艺术,来设计更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看似漫谈历史,实则内涵深意,谈笑之间,便是醍醐灌顶,水到渠成,这样的课怎么能不让人铭记终生。
诱思的另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强化运用,让学生在实用之中熟练与升华。西方教育学里面有一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动手的才能会。”其实在我国传统的古诗文教育方法里早就践行了这一理念,在旧时代,我们的祖辈们只要上过两三年私塾,基本上吟诗作对样样皆通,其中“对课”“行吟”等实例操作型学习堪称居功至伟。别说《笠翁对韵》这类操作性特别强的读本的教学,就是一般的诗词教学也特别重视课题实练,大家耳熟能详的毛泽东主席的《咏蛙》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就是在韶山东山学校的课堂练习中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
五、要有良好的语文基本功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师基本工作也就是调动一切手段,引导学生去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听、说、读、写能力就成为了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说和写,人们一直以来都把能说会写作为对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几乎所有回顾语文老师的作品都会写到老师的说和写。梁实秋先生记述他的老师梁启超先生的名作《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就特别提到梁启超先生精美的书法、讲稿与他声情并茂激动人心的讲述。20世纪80年代初,清华大学为纪念朱自清先生,特别组织他的部分学生与好友编写了一本纪念文集《完美的人格——朱自清先生的治学与为人》,其中也基本上都是从他课堂教学的出色基本功拓展开去。叶圣陶先生自己是作家、学者型语文教师,也特别注重语文教师基本功的培养,曾大力倡导语文教师下水作文,以此全面带动语文教师基本功的全面提高。现在方兴未艾的各类语文教师基本功大赛,语文教师下水作文,也正是基于提高语文教师基本功的现实需要。
做经师易,做人师难,做大师更难。教育之路既神圣崇高,又要求严格,我们所有的教师只有夯实基础,把好入口,才能站稳讲台,站好讲台,在教育的大道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