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组缺乏凝聚力怎么办?|
(2024-01-28 17:21: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学科组缺乏凝聚力怎么办? |
学科组本应该是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遇到问题一起商量解决,大家齐心协力提升本学科的总体教学水平。现实情况却是大家各干各的,教研会也流于形式。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很想向大家学习,但前辈们在我请教问题时都无动于衷。这让我很难过,但我又不知道如何改变、如何看待这件事。
——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万源中学 叶老师
学科组凝心聚力之策
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双浮镇刘老家学校 张奔
目前,各中小学都设有以学科划分的教研组,其目的就是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改变教学的不良状况,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然而,现实中部分学科组有“名”无“实”,并不能常态化开展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科组缺乏凝聚力。那么,学科组如何才能做到凝心聚力呢?
学科组长要有道有料
学科组的组长是教研工作的领军人物,一般都由学校任命,学校在任用组长时要充分考虑到人选是否有道有料。有道就是组长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活动和激励成员积极参与的能力,使组内成员对不同意见达成共识的能力,争取资源的能力,愿意付出的品质等——这是一个组长领导团队的基本能力。有料就是组长能在专业上技高一筹,在学术上领先众人——这是一个组长在本学科内能引领成员的专业能力。有道有料的组长能成为大家公认的榜样,是团队的核心人物,是团队运行的保障,更是团队向心力的来源。
团队目标要关乎个人
学科组是一个团队,对团队目标的设定要和团队成员的个人成长息息相关。成员在参与团队活动的过程中自己也能有直接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个人追求和团队追求二者的统一,大家才能意识到参与活动、参与研究也是为了自己。这样才有人人争相参与,互相形成合力的可能。比如,笔者所知的一个团队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助力师生共同成长”,并以此申请了课题研究。团队成员通过参与共读、共写、观课、辩课,在互帮互助的研究活动中各自都得到了各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发展,大家因此都乐于参与活动。
活动设计要切实可行
要想让学科组教研活动更有效,对活动的设计要切实可行。太简单容易的活动内容不能产生收获,太高不可攀的内容成员又难以做到,因此,结合成员的实际水平,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活动内容,在组长的引领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才是切实可行的。比如,结合课堂教学的理论学习开展课例研究;根据实际教学中学生作业拖拉现象,提炼出如何应对学生作业拖拉问题的研讨;根据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开展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技巧分享,都是立足实际需要而定的可行之举。
组织活动要注重仪式
学科组开展活动要有仪式感。组织学习要提前安排好场地,要打扫卫生、布置环境,要有主题标语,要精心准备学习材料。哪怕只有学生课桌,组织者将其拼凑在一起铺块温馨的台布,再从家里拿瓶鲜花放在中央,也会令人感觉很不一样。当成员进入到干净舒适温馨的场域时,会不自觉地投入其中。笔者曾外出参与过一场课后研讨,承办校方很长时间才找到钥匙打开一件会议室,参与者进去后又费了很长时间才自己将桌椅的灰尘擦拭干净,这种情况下,研讨活动大多是潦草结束的。反之,舒适愉悦的环境会令人享受其中,想多待一会,多讲一点。
成员进步要被人看见
努力要被看见才能产生鼓励,成绩要被认可才能形成动力。团队内每个成员在教育教学中取得成绩就要表示祝贺、做出宣传,这样才能建立该成员取得更大成绩的信心,也能激励其它成员。如笔者所在的语文教研组,哪个成员的优质课或论文获奖了,哪个成员被评为“骨干教师”或“教坛新星”了,哪个成员辅导征文或演讲得奖了,成员们看到结果就会第一时间在群内转发表示祝贺。隔三差五的成长佳绩,让每个成员觉得这是一支优秀的团队,并且愿意跟着这个团队一起发展。
学有所长能展示分享
学科组的凝聚力是每个成员共同营造的,要看到每个人身上的专长,运用每个人的专长进行展示分享,在人人参与、人人为师的氛围中增强成员的主人公意识和团队归属感。笔者所在的学科组有人熟悉课题研究,就请他给大家举行课题研究微讲座;有人屡次在论文评选中获得大奖,就请他给大家做论文写作的微讲座;有人教育教学成绩突出,就请他给大家讲讲如何提高班级学生成绩。要善于发现成员的专长,创造条件让其分享自己的长处,在分享中得以展示,在展示中体现自身价值。
激发内生动力 打造卓越学科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 马晓江
学科组缺乏凝聚力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但是通过主动参与和贡献、关注个体差异、建立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以及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心态等方法,可以逐渐改善这种情况。
积极参与,主动贡献。教研会上,主动分享你的想法和经验,打破沟通壁垒,积极提出问题和建议,带动更多学科组成员分享和交流。每一次教研会的发言都要认真准备,通过展示你的价值和贡献,逐渐成为学科组中的积极参与者,从而促进学科组的互动活力。对于困惑的问题,要抱着谦虚的心态大胆发问,不仅可以请教同学科的老师,还可以请教其他学科的优秀老师,记住,只要开口,一定就会有收获。当然对于知识性、常识性的,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在网上找到答案的,就要谨慎发问了。
求同存异,凝聚力量。了解不同教师的教育背景、兴趣特长和个性需求,正视学科组内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不同观点和风格。带着发现和欣赏的眼光,你可以更好地与他们互动和合作。学科组组长需要根据每个成员的专长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确保工作量均衡。另外,可以尝试与学科组成员共同制定一些目标,如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等,并共同探讨如何达成这些目标;鼓励成员之间协作,共享资源,互相支持,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从凝聚共识到共同行动,增强学科组的凝聚力。要建立保持一种积极、开放、包容的团队文化,鼓励成员分享经验、交流想法、互相学习,这种文化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
阳光心态,百折不挠。有些老师相对“保守”,不太愿意主动分享。请记住这是职场,人家老教师用时间、金钱、汗水、泪水换来的宝贵经验,愿意分享给你是情分,不分享是本分,没有必要因此怀疑人生,自暴自弃。未来教育的道路上,尽管可能会遇到更多挫折和困难,请继续保持热爱,请以更加阳光的心态微笑着面对生活,要始终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也要相信学科组可以变得更加凝聚。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打造一个高效、协作、富有凝聚力的卓越学科组。这将有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注重过程管理,促进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重庆市忠县白石初级中学校 方平
造成学科建设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的因素很多。教师之间业绩的竞争、思维保守,学校管理制度疏漏、考核评价措施滞后、过程管理和激励机制不到位等,都会使学科组在开展具体活动时积极性不高,达不到预期效果。要想学科建设落地见效,必须从学校层面落实考核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打造学科特色。
一、完善考核机制
以学校教导处或教科处为核心,制定适合学校学科发展的考核机制。选出学科教研组长和年级学科备课组长,共同研究制定学科在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讲说课、评课、磨课、工作坊、赛课、主题发言等方面的细则,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考核到学科教研组和年级组,教研组和年级组再考核到个人,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教师个人评优评先评职晋级中。
二、实施过程管理
很多时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过程落实好了,结果不会差到哪里去。无论是集体备课还是教研活动,学校层面必须加强过程管理,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走过场。以集体备课为例,每学期第一次学科教研会议就要将本学期单元备课任务分解到个人,接受任务的这个主备人要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这一单元分几课时,每课时教学课件制作、教案撰写、重难点把握、课堂内外作业的设计,每一个知识点的处理等。准备完毕,在提请组内研究时,对每个人的发言和修改意见作记录,这样轮流循环进行,每个人既是主备人又是参与者,同时也是成果受益者,坚持一段时间就会形成习惯,都会畅所欲言、毫无保留。
三、建立激励机制
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激发老师参与学科组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师徒结对帮扶机制,以老带新,实行师徒捆绑发展。徒弟在教学业绩、教育科研论文写作及课题参与、讲说课获奖等方面取得好的成绩,给与师傅年度考核相应分值的加分奖励。在代表学校荣誉参加讲说课活动时,给教研组或年级学科组参与备课磨课指导的老师增记工作量,如果获得好的等级名次,还要为教研组或年级学科组集体加分,对参赛者和指导教师增加奖励分量。
当然,教师的专业成长路径和方法很多,作为新职教师,要“厚着脸皮”主动虚心请教老教师,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地方智慧教育平台和一些教学相关的App,结合自身需要进行学习参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行稳致远。
“三重奏”助力年轻教师融入学科组
重庆市开州区敦好镇中心小学 阳乾森 李宏龙
学科组是离教师和学生最近的地方,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障系统,其核心是团队凝聚力。一个拥有强大凝聚力的学科组,能够齐心协力,共克时艰,把学科组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部分学校的现实情况却是大家各干各的,研训活动流于形式,年轻教师难以融入学科组。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年轻教师,做好“三重奏”
能较快地融入学科组。
一、学会融入,携手前行
我国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说法,学科组就是一个大家庭。新教师在新“家”要有“和”的思想,不能以自己的年轻和学识做资本,无视其他年老教师,要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新教师入职后,要尽快知悉学校的团队文化和学科组制度,深入了解学科组的独特文化和历史,明确所在学科组的共同目标,熟悉学科组的工作模式和价值观。融入学科组后尽量与组内成员一道秉承团队精神,传承团队文化,遇到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困惑向组内成员请教,多与正能量满满的同事沟通交流。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与学科组内成员一道携手为团队增光添彩,从而激发自身的动力,内心的归属感和学科组成员的认同感。
二、加强互动,深化纽带
互动是学科组成员的纽带,学科组成员之间互动越频繁,成员间的理解包容越容易,关系越融洽。年轻教师不能因为学科组研训活动议程相对固定,活动中存在“一言堂”,就失去对学科组活动的思考。年轻教师要学会充分借助学科组内搭建的交流分享平台,积极参与学科组的团队建设、学术研讨等活动。同时,借助学科组的反馈机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学科组中的真问题,让团队在和谐的环境中,形成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善于学习,与时俱进
在知识更迭迅速的时代,持续学习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关键。年轻教师在学科组内精力旺盛,在传承学科组文化同时,也要分析自己在学科组内的优势和劣势,找到自己学科组的生长点,突破自我,激活学习内驱力,加强学习,为学科组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新教师各方面经验都不足,一方面可以向学科组内老教师学习管理经验,他们的教学方法是经过多年积攒与验证过的,虚心地向他们请教既能表现出自己的对前辈的尊重也能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迅速成长。另一方面要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可利用学校图书室,选择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近期目标)的书目,进行自主阅读,学习书中先进理念、经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远程微格课例研训可以让我们接触到最“前沿”的理论,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通过分析真实的课堂教学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直接联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炼、总结、反思。当做好学科组内本职工作后,抓住学校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力争到外校、名校交流学习和参加各种竞赛,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组织,一所学校都有无形的团队文化,新入职的教师不要抱怨、委屈,积极投入工作,加强与学科组内老师互动,边教边学、研教结合,会很快融入学科组,获得成长。
后一篇:一张表学会人民日报比喻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