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的三大关键与六大要素
(2024-01-19 17:23:24)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大单元教学的三大关键与六大要素
乔国华
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对语文课堂的教学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它站在长远、终身、面向未来的立场,倡导大单元整体设计,打破传统的教学秩序,把真实生活带进课堂,还原学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让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所谓“大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将一个学期的学习内容确立为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连续课时的单元教学。
它与教材内容的单元不同,用崔允漷教授的话来说,最大的差异在于它划分单元的依据不只是内容,而是立足学科核心素养,
整合目标、任务、情境与内容的课程单位。
或者说,一个“大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
追寻思路——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路径
“大单元”是最小的课程单位,如何分解和建构?如何进行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
分解和建构大单元的三大关键
一是基于语文学科素养和学科内容,界定学科核心观念,建立观念地图。
二是围绕学科核心观念,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情境,设计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联结观念的学习任务。
三是围绕学习任务,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活动。学科核心观念,是体现学科本质特性和教育价值的最关键的学科概念、原理、思想和态度。
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面向未来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能力。
因此,在分解和建构大单元时,要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出发,围绕语文课程标准,根据语文核心观念来整合或重组大单元的学习内容,建构学习任务,设计项目活动,使划分的单元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又充分包含课程内容。
这样,一个个大单元连接起来,就逐渐建立起语文学科的观念地图,当学生真正形成这些品格和能力时,语文素养也随之得到提升。
大单元设计编制类型的六大要素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大单元设计的编制类型应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进行项目型设计。
项目型大单元设计主要包含六大要素:
一是情境,具有教学价值的情境应该具有真实性与结构性,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在这种真实而结构复杂的情境中,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
二是协同,关注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采用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方式进行个性化的、互动式的学习。
三是支架, 教师需要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真实情境、目标任务、活动评价等一系列支架支持学生的学。
四是任务,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真实任务,展开项目式、问题式的学习活动,为深度学习的发生提供可能。
五是展示,学生采用思维导图、成果综述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在班级或互动平台发表学习成果。
六是反思,学生自我反思在大单元学习中体验到的经验,采用和教师、学习伙伴对话等方式进行学习收获的梳理反思、总结提炼。
后一篇:疑中见“德馨”——《陋室铭》新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