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考场作文︱学贵有道
(2024-01-18 11:29:1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高一考场作文︱学贵有道
作文题展示
材料一:
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己高中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谈论学习之道,材料一引用费孝通的话,指出学习的方法是“不但积累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积累别人的经验。”费孝通强调“积累别人的经验”对学习的重要意义。积累自己的经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毕竟个人经历、时间等有限,学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而“积累别人的经验”其实就是孔子所言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成果、教训等,少走弯路,使学习更加高效。材料二引用《劝学》中关于学习的论述,强调学习不可停止,就是当下倡导的终身学习理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句话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学习的重要意义,学习能提高自我,改变自我,君子通过学习,能达到“知明行无过”的境界。同时指出学习的方法是:“博学”、“日参省”,即要广泛地学习,同时反省自我,对照检查,不断修正。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联系高中学习谈对“学习之道”的理解。“学习之道”的“道”可以理解成学习的意义,也可以解释成学习的方法。写作时当扣住材料提供的学习意义,即脱离动物性,成为“知明行无过”的君子;学习的方法:累积别人的经验、不停止学习、博学而日参省等,并结合到当今时代高中学习的特点,如难度加大、内容庞杂、对学生素养能力要求更高等现状展开。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学以终生,益以终生。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身处知识大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学习是生存的根基。二、广博学习,增长才干,是对高中生能力素养的必然要求。三、吾日三省,才能避免学习的盲目性,让自己在学海之上不迷失方向。
立意: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不止。
2.学无止境,奋进不息。
3.博学自省,为学之道。
例文:
学贵有道
一考生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人的生活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是在他富于学习的能力。”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确实,活到老学到老。人不仅有学习的能力,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还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在于谦逊的态度。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学习也是永无止境的,只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你的人生才会树立起永远不沉落的风帆。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鲁迅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一代伟人毛泽东告诉我们:“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是啊!学无止境,名利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只有对知识的追求,永无止息。
学习之道在于不断的思考。
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令人敬佩,同时他们又用智慧的思考将知识唤醒,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尤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膀上,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鲁迅先生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便是说,经过思考的加工,最终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思考中考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王霸逐春秋,项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情。
学习之道在于坚持的方式。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要坚持积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有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奋发向上,最终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学习之道,贵在谦逊,贵在思考,贵在坚持。让我们把握当下,持之以恒,积极进取,勇敢地去打开知识的大门吧!
前一篇:为什么要发现另一种课改知识
后一篇:超实用的4种班级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