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AI时代培养创新人才,要持守一个心态,培育三个特征

(2024-01-12 10:43:18)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AI时代培养创新人才,要持守一个心态,培育三个特征 
万玮



我在复旦读过几年书。复旦的官方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民间校训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今天大家都在谈创新,在我看来,创新需秉持“自由而无用”的心态。

空闲时,我常常读一些无用的闲书。最近读的书中,有3本对培养创新人才有启发,今天跟大家分享。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


第一本书叫《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对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自由探索》,作者是肯尼斯·斯坦利与乔尔·雷曼,这两个人是近期爆火的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的研究员。这本书探讨的是,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实现创新与突破的底层逻辑。书中有两个主要观点:

第一个观点,在创新探索中,计划思维难奏效。创新不是像登月这样有目的的任务,而更像是一场寻宝行动。你只知道要去寻宝,至于方位、路径、方法一无所知。甚至,传说中的宝究竟存不存在,也没有人给你明确的答案。

中国人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创新就是如此。

书中举了一个微波炉被发明的例子: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持续稳定发射电磁波的磁控管就被制造出来,用于雷达探测装置,并在二战中被不断改良,直到1946年,美国军工企业雷神的一位工程师斯宾塞,在雷达测试中,无意中发现自己兜里的巧克力,因为靠近设备太近而被熔化,这才意识到,电磁波还能有加热食物的妙用。



第二个观点,在创新探索中,有趣新奇是第一目标。以教会机器人学会直立行走为例,如果目标是避免摔倒,那么,在算法逻辑中,摔倒就被定义为一件坏事,而对许多行走姿势的试错就不会进行。如果将目标定义为新奇性动作,那么,机器人一定会以各种姿势花式摔跟头,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机器人也逐渐学会了踢腿、摆动身体,这两个动作恰恰是直立行走的基础。

前段时间,武汉大学举行130周年校庆,武大杰出校友雷军向母校捐赠了13亿元,创全国高校纪录。互联网公司大佬冯大辉写了篇文章《为什么我的母校出不了雷军》,其中说了这么几点:

1. 雷军还是新生的时候,看了一本《硅谷之火》,点燃了梦想的火焰。但如果雷军在自己大学读书,他不会看到这本书,因为图书馆不是开架借书。并且,新书来了,老师先选,然后研究生选,借走后几乎不还,大一新生看到好书的几率很小。
2. 雷军如果在自己母校,不太可能大二就修完所有学分,因为学校讲究整齐划一,大一的学分只能大一修,不能修大二的。不仅如此,大一想考英语四六级都不行,必须大二才能报名,原因不明,反正就是这样规定。
3. 雷军入学时,大概率学校里没有什么计算机资源可用,更别说碰小型机,最多穿着鞋套进去练练指法。又或者,机房宁可锁起来,也不给学生用,怕弄坏了。
4. 雷军也不可能自己买电脑。不只电压不够,宿舍晚上10点半要关灯,夜里想看书只能去走廊,而且灯泡瓦数极低,半年包近视。而同时期的清华等学校,学生可以满宿舍扯网线、组局域网,甚至可以攒一个搜索引擎出来。这就是差距。
5. 如果雷军到了自己母校,本科想发论文十分难,就算发了,老师也得是第一作者。别说本科生了,研究生也难发第一作者。


我们的学校规则太多了,计划性太强了,目标感太足了。

有一个调侃是,嘴上说拒绝,身体很诚实。类比一下,科技说创新,教育却拒绝。




潜能比完美更重要


第二本书叫《隐藏的潜能:成就大事的科学》,作者是亚当·格兰特,沃顿商学院的教授。

我在学校里做校长,经常参与面试新教师。到校长面试这一环节,候选人都已经通过试教试讲,专业能力已经过关,那么,我最应该关注的点是什么呢?

一个词——潜能。




看着坐在对面的年轻人,我会想,10年20年之后,他会达到怎样的高度?他未来的潜能有多大?

学校招生也是同样的原则。假如说在一个高中班级里,有甲乙丙三个学生常年包揽前三名,大学只录取一人,该优先录取谁?在升学考中,甲考了100分,乙95分,丙90分,三个人的平时表现如下:

甲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从不偷懒;乙除了读书之外,还要照顾相依为命的母亲;丙思维活跃,学习毫不费力,大部分精力都在课外,能考100分却不愿花功夫。

以成绩来排序,甲第一,乙第二,丙第三。

以潜力来排序,丙第一,乙第二,甲第三。

大学如果以潜力来招生,应该优先录取丙,其次是乙,最后才是甲。然而,大学做得到吗?目前的招生政策只会录取甲,这就导致今天的学生群体中,类似甲这样的完美主义者越来越多。

在《隐藏的潜能》一书中,格兰特指出,完美主义者有三个缺陷:

第一,他们纠结于无关紧要的细节。考一百分很不容易,要反复练习才能滴水不漏,但是那样就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探索学习更有趣更重要的知识。

第二,他们回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陌生环境和困难任务。他们看中的是高分,而不是学习,只有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他们才可能得高分。

第三,他们把犯错视为耻辱。这使得他们几乎没有可能创新。

要知道,完美是创新的敌人。




在这本书里,格兰特所看中的隐藏的潜能是“品格”。品格是超越倾向性的能力,是把价值观置于本能之上的能力,是做正确的事的能力。

对于创新来说,最需要的品格是什么?

我前段时间接触了一位科技领域的企业家H,事业很成功,企业刚刚上市。拥有上百项专利,在行业的细分领域位列全国前三。我听他的成长经历,内心五味杂陈。

简单来说,如果各个学校选拔一名最叛逆的学生,然而把这些学生集中在一起比谁更叛逆,H绝对稳居前三。

今天,他事业有成,被母校奉为杰出校友,而当年,他让学校的管理层头疼不已。H说,大学系党委书记有一次找他谈话,说他的所作所为够被开除20次。他叛逆到什么程度,举一个例子:

H中学阶段转过好几次校,每到一个新学校,先要打听这个学校最厉害的老师是谁,然后就各种针对,整蛊,让他出洋相,丢脸出丑。幸好那个时代鼓励创新,比较宽容,H最终顺利升学、毕业,拿到学位,开始创业。

我听了H的故事,第一个念头是,中小学校长培训主题如果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该请他去讲啊。后来转念一想,不对,他跟学校对着干,是拆校专家,我们现在的校长已经够苦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营,不出事,就万事大吉了。我也是校长,校长何苦为难校长。只能感叹,我们今天的教育生态匹配不了顶尖创新人才。

按照格兰特的思路,今天的学校教育不但发现不了学生隐藏的潜能,还把隐藏的潜能扼杀在萌芽状态。




人才培养的要害:
坏事快、好事慢


第三本书叫《一如既往:关于永远不变的事物的指南》,作者摩根·豪泽尔是畅销书作家,曾写过一本《金钱心理学》,畅销几百万册。《一如既往》中有一个观点,切中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要害。

这个观点是:坏事快,好事慢。



树木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好的木材生长得很慢,速生木不能成为栋梁之材。因为生物体的资源一部分用于生长,一部分用于修复。如果生长过快,修复就跟不上,组织就会有不少损伤。

动物界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人把同样的鱼苗分成两组,一组放在冷水中,一组放温水中。结果冷水鱼长得慢,温水鱼长得快。这些鱼成年了,再把它们聚集在一起。结果冷水鱼比这类鱼的平均寿命多30%,温水鱼则少15%。

人才培养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的时候很厉害,长大了往往回归普通。原因就在于小的时候太着急,拔苗助长,而重复“伤仲永”的悲剧。

原无锡锡山中学校长唐江澎在华师大曾做过一个报告,主题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挑一堆会做题的孩子提前做更难的题。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对于该如何培养那些小时候就显现出有创新特质的孩子?《隐藏的潜能》一书给出一个思路。

心理学家把做事的激情分成两类,一种叫和谐激情(harmonious passion),你特别喜欢一件事,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乐趣。一种叫强迫激情(obsessive passion),这件事本身不一定给你带来乐趣,你做这件事主要看中的是结果。

例如有些孩子弹琴是真的喜欢,有些孩子弹琴则是为了考级。前者是和谐激情,后者是强迫激情。

这两者的区别一开始不显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巨大。有人专门统计过40岁前获得国际声望的钢琴家,发现大部分都是和谐激情。他们小时候起步练琴时每天不超过一小时,他们的幸运点在于遇到了好的老师,兴趣被激发出来,爱上了弹琴。

有一个调查说,真正的高手,只有少数人小时候是神童。大部分人只不过比身边的人聪明一点而已。在我看来,神童最大的问题就是“快”,而好事的特征是“慢”。

豪泽尔说:生活中大多数伟大的事情——从爱情到事业再到投资——都是从两个东西中获得价值:耐心和稀缺。


结语

我在平和做校长,如果说在创新方面有一点心得的话,就是比较耐心。我专注于打造一个校园生态系统,在这里,水土丰美,百花盛开。创新不是计划出来的,创新是生长出来的。

这个校园生态系统有三个特征恰好与这三本书对应,分别是:涌现、不同与自驱。

我追求的领导风格是引领而不是命令,如此才会产生自下而上的涌现,自上而下叫做计划。

平和的校园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生态系统中展示自己的不同。不同才能激发创新的灵感。

自驱则是成长的原则。我们一直提醒自己更耐心一些,宽容一些,超脱一些,用各种方法——点燃、唤醒、熏陶,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平和志在为伟大民族复兴培养各领域的创新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秉持“自由而无用的心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