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阶段的多样化是源头减负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

(2023-12-29 13:45: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高中阶段的多样化是源头减负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
 王烽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推进多样化,让学校各有定位、各有特色、各有价值。这样的学校体系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成长通道。

刚刚大家都在找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源头。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是个源头,课堂教学时数太多、在学校时间太长是另一个源头。王文湛教授讲的学历社会、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也是个源头,但我认为不是主要的。我们不能一有问题就把焦点引向社会,那么教育内部就没办法改革了。我要讲的是另外一个源头,我研究体制机制改革,习惯从体系和制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中小学生之所以学业负担重、竞争激烈,最重要的原因是教育体系没给多样化人才的成长提供丰富的机会,它不够开放、不够多样化、不够个性化,不利于人人成才。
一方面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内容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社会,关起校门做教育,学的都是死的知识。学生到社会上以后,什么也不会,只会升学考试。学不到真本事,只能去“卷”学历、争名校。十八大以来基础教育政策强调家校社合作育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强调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但实施还有重重困难。另外一点,从小学到大学,都是把学校排了队的,按照单一标准排队,学校都以热门牛校为样板办学。这不是所谓“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而是学校不够多样化问题。这样的排队注定了“好学校”永远是少数,“优质资源”永远稀缺。所有家长肯定愿意往前面的学校挤,这么大的生源量,竞争怎么能不激烈呢?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推进多样化,让学校各有定位、各有特色、各有价值。这样的学校体系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成长通道。这是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坚持高中阶段的多样化为什么是源头减负的重要途径和关键点呢?
今天我谈的主题是高中阶段的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是整个教育体系的“腰”,如果它不多样化,整个教育体系就没法多样化,目前它是一个瓶颈。高中阶段教育肯定是过于单一,特别是普通高中过于单一,群众眼里、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官员眼里只有那些名校牛校,其他学校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只能跟在牛校后面跑。高中教育都是“高分名校”目的,不仅失去了基础教育的功能,也没有为接受专业教育做好过渡,成为应试训练工场,愈演愈烈的“考试地狱”。这样的模式、背后的规则、形成的秩序,直接导致初中和小学过早竞争和内卷。
高中不够多样化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大学不够多样化,升学通道也不多样化。高中即便是多样化了也没法与同质化高等教育衔接。目前高等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普及化阶段,但高职招生还都需要选拔性的入学考试,所有的本科都一个选拔标准;地方本科也按北大清华的标准办,也要“双一流”但又注定追不上。除了重点大学和重点高中外,其他学校到底怎么办,能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价值?学校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怎么为学生提供出路呢?
高中阶段除普通高中不够多样化外,中职教育也存在质量不高、特色不显的问题。初中毕业以后,学生面临分流,中职学校在招生中排在普通高中后面,进入中职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进入职业教育轨道就很难再进入普通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即使通过是专升本、春季高考进入,也难以获得通过与高考直接升学的那部分学生同等的待遇和机会。因此,面对高中阶段职普分流、职普分离的焦虑,成为初中和小学阶段学业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
高中教育的质量观不转变,就永远无法解决教育负担问题。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如果“优质”的标准还是“高分名校”,那么扩大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的所有努力注定是无效的,如果进入名优高中是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标准,那么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考重点大学、考本科比例高的高中教育资源才谈得上优质,那么我们重点大学和本科每年的招生数几乎是确定的,不会增加很多。这就决定了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在量上也是确定的,怎么能扩大呢?怎么可能让更多的高中有更高的重点率、本科率呢?没有好的出口,还是围绕这少数重本升学率去竞争、去内卷,把名额从这个学校争到另一个学校,其实毫无疑义。这个道理同样可以解释义务教育阶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我觉得现在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这个“优质”的概念必须要变。推进高中阶段多样化,与“扩大高中优质教育资源”,本来前者是后者的核心要义,但在实践中目前完全是不兼容两种思路,而且对“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热情要远远高于促进高中多样化。
第二个问题,推进高中多样化的两条路径
坚持高中阶段的多样化发展是国家的重要教育政策,这里列举几个典型文件。作出最系统阐述的中央文件是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另外一个典型文件是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在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到了推动综合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再有就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高中阶段教育多样化发展”。这是我们长期以来的政策导向,很多地方都制定了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方案,但配套政策不足,十几年来这方面进展不大。
坚持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有两条路径。
一是学校类型多样化。学校类型多样化曾经在一些省市推行过,如试点建设综合高中、科技高中、人文高中等,但最终没有形成气候。目前来看,党的二十大强调的推进职普融通,将是一个巨大动力。统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发展,如果将部分中职学校与部分普通高中建设成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综合高中。当然学籍、课程、升学通道问题需要一并考虑,未来将会形成由普通高中、综合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三大类学校组成的高中阶段学校体系。
普通高中则可以借助高中学业水平选考选课改革,逐步形成具有初步专业倾向的数理、科技、人文、艺术、体育、语言等特色高中,与高校招生专业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在职普分流的国家,比如欧洲国家,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显著,比如科技、人文、语言高中、艺术高中、各种职业高中等。美国就是综合高中,多样化集中体现在学校内部课程的多样化。
二是课程多样化。我们国家高中课程结构,是14门的一个大框架,一共144学分,必修课88学分,对应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考;选择性必修42学分,对应高中学业水平选考,也就是升学可以加入总分的。选修课程,也就是校本课程14学分,与综合素质评价有关,目前还不能与升学挂钩。
我们的普通高中课程有这样几个特点:学校自主权少,选修课程非常少,14学分有8学分必须是之前课程的深化和拓展。也就是学校真正有自主权开发的课程,只有6学分。而且由于高考成绩的约束,学校并不倾向于自主开设更多的课程,与高考成绩无关的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选择权有限,必选课的选择因素很复杂,并不一定是自己最喜欢和最有学习潜力的,而是能拿好成绩(好名次)的,还要看都有哪些人选。我们的课程没有难度梯次,每门课程难度都相同,不能“超纲”教学;或者有难度梯次,只不过把学生分成“快慢班,或者普通班和实验班。课程直接对应高考的科目,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不教,合格考的相当于是送分。而合格考试那些内容恰好是高中教育基础性的依托。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美国和法国的课程结构,美国高中课程结构,从大框架上看,是常规课程、荣誉课程、大学先修课程、国际文凭课程,体现出明显的强基础和向专业教育过渡性质。同样,法国课程结构是“基础”加“专业”。美国高中课程也分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程占到至少四分之一,其中必修课也分了难度梯次供学生选择。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他们高中课程的以下几个特征:课程结构有明显难度梯次,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去选择;基于学生生涯规划和能力的自由选择和自主选择,不需要通过考试、竞赛等获得入门机会,不是被“圈进去”;严格的考试和学分基点制度,高中阶段具有联盟性质或者学校自主的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学分和获得成绩等级核算成“学分绩点”(GPA),学校一般不会为把自己的学生推出去而“放水”。靠学分绩点和其他表现可以获得荣誉毕业生称号,甚至直接进入常青藤名校。学分绩点成为升学的主要依据。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美国高中生之间几乎没有统一的“可比性”标准,每个人的学习内容和成长道路都可以不同,有能力有潜力的学生可以选择难度高的课程进入大学名校,想偷懒的可以选择容易的,最后去社区学院。所以学生跟自己竞争要远远大于跟别人竞争,不用去拼那条似乎不断台升的“分数线”。我们也可以理解,在我们眼里“坏掉的”美国基础教育,怎么就培养出来大批顶级的创新人才。在高中阶段,应该是学生能够自主选择的阶段,给学生提供开放、多样、自由的选课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去学习,让拔尖人才才可以冒出来。
第三个问题,关于高中多样化需要的配套政策
首先要扩大高中教学自主权,特别是增加校本课程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至少要占到总学分的四分之一。当然,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课程,还需要加强课程资源和师资建设。如果按照欧美高中的标准,我们在课程和师资方面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大多数学校差距比较大。
二是,初中和小学阶段一定要减课,在减课基础上,让学生广泛接触实践,扩大接触面,让学生有沉浸式体验的机会。我们总是说学生缺乏兴趣,甚至到了高中毕业都很难有比较明确的兴趣倾向,为什么没有呢?因为你给他们关到教室里,他什么也没见过,怎么会有兴趣呢?广泛的接触面、比较正常的社会化,让学生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到高中阶段就会初步明确自己的生涯选择。从小学一直到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要跟上。
三是,要改中考和高考。高中阶段多样化是绕不开中、高考的。本科多样化、高中多样化,离不开中高考改革提供多样化的升学通道,需要在保持“基本盘”稳定的同时,推动以“人人成才”为目的的渐进改革,开拓更多升学路径。目前不同高校的入学难度差距巨大,但本科总体上还没有打破“独木桥”。高中的多样化,也需要中考改革为不同类型的高中招生提供不同的通道。
四是,学校类型多样化需要区域范围统筹教育资源。如果一个县就一两所高中,那么县域就不可能实现高中学校多样化,只能更多寻求学校内部课程多样化。高中学校多样化必然要求在拥有一定数量高中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资源,制定高中多样化发展规划,为每所学校定好位,提供差异化高中教育。这样就可能打破县域行政管理权限和财政责任,使得高中的管辖权向地级市提升。学生选择自己县域没有的特色高中上学,也可能需要住宿,这样的配套也要跟上。
最后,我们还需要有一个适合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评价体系。再也不能以重点率、“北清率”评价所有高中,起码需要对学校作增值性评价,看看学生从入口到出口的成长获得。不同类型的高中需要不同类型的评价标准,反映学校特色发展的成就,并与政府的政策工具相结合。对于课程多样化的高中,严格、可信的学生考核和学分绩点制度则是不可缺少的配套措施。
坚持高中阶段多样化发展是解决整个教育体系问题、培养多样化人才的关键,高中多样化在国家教育政策议程中的位置应当更为突出。这不是一个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应当提升决策层级,研究制定专门政策,坚决推动所需的改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