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子头上的博客
太子头上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9,285
  • 关注人气:6,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为老师的枷锁

(2023-12-26 09:05:4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别让“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成为老师的枷锁
吴所住


教育不是万能的,不能一言以蔽之,应当正视教育的复杂性和现实境况,尊重教师和孩子的应有权益,联动社会各方资源力量,共同为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新一代人才而努力。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我国教育界流传已久,它被视为教师职业的一条金科玉律,乃至于成为一种跨界的“共识”和“真理”。
然而,这句话不但在逻辑上难以站稳,而且哪怕忽略教育的复杂性和现实情况,让每一位教育者承担起无限责任,强行使之成立,我们果真可以承受其后果吗?




01 教师不是教育的唯一主体



这句话的核心观点是:学生的学习不行不是学生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在这种逻辑下,教师被视为教育教学的唯一责任方,学生则完全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育的成败被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学生的学习不佳,受到的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既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教师的教学等,更包括遗传、环境、家庭教育、学生自身的兴趣和努力程度等等。教师只是其中的一环,不可能包办一切。即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无法保证每位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因为教师无法控制他的家庭,更无法改变他的基因。

今天社会对教育的认知存在着巨大的悖论。一方面,整个社会的“个性教育”认知明显提高——教育应该正视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另一方面,个性教育匹配的是更多元的教育责任主体,及各主体都具备更强的教育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理应在教育责任的比例上得到分担、减轻。而现实是,人们只盯着教师能力提升而不要求家长、社会的教育能力提升、不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人们只盯着教师和学校承担起教育的责任而不在意学生、家长、社会的教育责任。

最终,竟然只有教师在被无限要求。其他主体不但没有分担责任,反而还把自己的担子统统交给教师。

长此以往,教师必然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学生产生畏惧感,极大打击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极负面地影响对孩子教育的质量。




02 恶性循环的苦果,终由下一代背负



将教育的责任完全寄托在教师身上,只会进一步恶化家庭教育缺失的境况。家长由此会过度依赖学校和教育机构,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孩子的学习全靠学校和教师,自己无需过多关注。这种观念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同样,信奉“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社会,还将继续加深对学校教育、老师教学的扭曲认识。曾有不少人士甚至包括教育专家,拿医生与教师作对比以说明“医生对治好病人要负全责,教师对教好学生也要负全责”的道理。

然而,恰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医生救治病人主要是在生理的基础上展开,而教师教育学生不但要兼顾孩子在学校的生理、身体的安全与健康,更要进行心理、心灵乃至于整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

回到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在吞下恶性循环的苦果。许多学校和教育部门,往往只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锁定在教师身上,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这不免忽视了其他影响学生学习成长的因素,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如学生的自主学习、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等。

昨天,教师职业被社会神圣化,社会也对教师报以极高的崇敬;今天,教师之责任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同时却要遭受家长和社会的不信任;明天,谁还愿意成为教师?社会还将对教师提出怎样更高的要求?

最终,“受害者”不只有教师群体而已,家长、尤其是孩子将承受这类观念的最大代价。




03 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的


批判“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作用、贬低教师的重要性,而是要正视教育的复杂性和现实境况,尊重教师和孩子应有的权益。

我们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教的,关键是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方法和途径。而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联动社会各方资源的力量,共同为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新一代人才而努力。

尤其还必须加强对教师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尊重和认同。

毕竟,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教师的身心健康和职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