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八省名校T8作文:3点思考、18个标题、11则素材
(2023-12-26 09:12:29)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2024届八省名校T8作文:3点思考、18个标题、11则素材(阅卷摘录)
解析:湖南师大附中 李湘滨
八省名校联考(简称T8)是规模较大的高三联考,参加的都是各省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湖南师大附中、广东实验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东北育才中学、南京师大附中、石家庄二中、福州一中。各校的联盟校、集团校有数十万考生参加了考试。
语文科目命题者:华中师大一附中。
作文题目
【2024届八省名校联考T8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三点补充解读
去年的T8联考作文,官方审题提示非常简洁,后来语文老师们有一些分歧与争议(详见《2023届八省名校联考T8作文》);今年命题者提供的审题非常详尽到位(截图附后)。
以下为本人借鉴官方审题提示,为方便阅卷提供的三点补充解读。
01
材料三句话核心的相关解读
天安门上看问题:大胸怀,大视野,大格局,有大局观,有全局观,心系家国,关注社会,胸怀世界,放眼未来。站位要高,立场坚定,使命感强,提高政治觉悟,关注宏大命题,唱响时代主旋律。
田间地头找感觉:求实务实,勤勉肯干,亲近土地,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贴近群众,关注民生,反映现实,考察求证,躬亲实践,注重细节。俯下身,沉下心,接地气,察实情,说实话,知疾苦,有悲悯,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得人心的好作品。其他表达:密切联系群众,倾听民众心声,具有民生视角。
鉴古学今求突破:广泛学习借鉴,吸取各方精华,再有突破意识、创新思维、开拓精神。广闻博学,兼采众长,文无定法,文贵创新,不照搬重复别人,形成个性风格,练就非常笔力。
02
写一点好,还是三点好?
能抓住一点,写透写清,可不吝高分;
能找准二句或三句的逻辑关联,言之有序,言之成理,当然技高一筹,可高看一个档次;
如三者都写,但只是“枸杞——当归——党参”的无机罗列,或以机械分论点形式,写成“叠汉堡包”式作文,评分时等级不宜太高,根据内容表达评分。
能以新闻写作为触发点,延伸到青年成长、为人处事的感悟。
03
三句话的内在关联示例
国之大者强调“大”;田间地头侧重“深”;鉴古学今侧重“广”。
国之大者是根本;二三句是具体实践路径。
第一句是“上连党心”,第二句“下连民心”。或:兼顾党性与人民性。(来自王一彪相关发言)
第一句是紧扣时代脉搏,第二句是沟通群众心灵。
天安门上站位高,才见高度、有灵魂;田间地头接地气,方有血肉、有活力。
“天安门上”能高屋建瓴;“田间地头”和“鉴古学今”是源头活水。
天安门上提供正确方向,田间地头提供鲜活素材。
天安门上讲“道理”,影响人,教育人,田间地头讲“事实”,说服人,打动人。
天安门上,黄钟大吕感召人;田间地头,“一滴水中见太阳”。
既要放眼“大”处,又要着手“细”处。
既要“深”入群众,又要“纵”览古今。
既要守住根本,又要敢于突破。
既要心中有“魂”,又要眼中有“人”。
既要求“实”,又要笃“学”。
天安门上,视通万里;鉴古学今,思接千载。
国之大者,内化于心;田间地头,外化于行。
国之大者,有深度;田间地头,有温度。
拟题参考
(来自阅卷摘录或教师示例)
人生的“高、深、广”
能识乾坤大,亦怜草木春
心系家国,行走大地
择高处立,向阔处行(化用左宗棠名句)
心系人民,笔舞乾坤
从天安门到田间地头
脚下沾泥土,文字有厚度
亦横亦纵写华章
天安门上看田间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
以“小切口”,做“大文章”
大笔如椽写乾坤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庙堂之高忧其民
胸有丘壑,心系苍生
国之大者为民
入乎其内有生机,出乎其外有高格
把人生论文,写在大地上
素材运用
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深入田间地头,根植人民沃土,故有生机;而“出乎其外”,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故有“高格”。
鲁迅先生说:从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他是在告诫我们,要做有温度的人,写有温度的文章。
前几天,董宇辉在直播中说,他隔三差五就要回乡下,去亲近土地,因为土地会让人感觉踏实,土地会给人很多经验与智慧,它可能是呆板的守旧的,但一定是正确的经典的。只有脚踏实地,不忘根本,才可行得稳,走得远。
俞敏洪说:要成为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扎根到田间地头,我们能更好地成长,能更好地呈现大地的丰实与厚重。
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重提“四千精神”,深意何在?是与时代同频共振,是脚踏实地地干,是真情真意地付出,是一颗一粒地收获。
到田间地头,去寻找创作源泉,而非躲在空调房里,喝着香茶,也不是开个会,讨论一下,然后闭门造车,就可以出好作品。好作品是用脚板走出来的,是在田间和人聊出来的,是鉴古学今练出来的。
很多具有人民性的文学作品,流传了百年千年,历久弥新。比如白居易的《卖炭翁》《观刈麦》,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比如鲁迅的《故乡》《祝福》,比如当代文学精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都是如此。
纵观那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反映人民生活的不在少数。比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今年热映的电影《八角笼中》。
列夫•托尔斯泰晚年谢绝社交,深入到庄园农舍,走到田间地头,与农夫们一起吃喝,一起劳作,一起收割……他很乐意于人们授予的新头衔——“耕作的诗人”。他回到生活的原点,扎根民间的沃土,于是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文光芒的篇章。
中国的“小品王”赵本山,深知天顶盛世中国的青天,脚下是中国大地的根基,他也知道人民大众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他把目光放到“田间地头”,他的小品创作很接地气,有民生的冷暖,有凡俗的悲喜,有泥土的气息,有生活的原味。
最美村官沈浩,曾是安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他被选派到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一届任期后,小岗村民集体摁上鲜红的手印,挽留这位百姓贴心人、致富引路人,沈浩也选择留下,再干三年。他把最后的生命时光留在了小岗村,他把人生的论文,写在了厚实的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