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从家庭教育开始
(2023-11-11 16:31: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教 |
习惯养成从家庭教育开始
一、家长是良好习惯养成的第一责任人
(一)重视家长对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作用是各国教育共识
1.日本。2006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教育基本法》修正案,新增了“家庭教育”条目,其中第十条指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者,必须努力让孩子养成生活当中必要的习惯,培育其自主精神,使他们身心和谐成长。”
2.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真正承担教育责任的是爸爸和妈妈。
3.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教育白皮书《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中指出:家庭也是教育者,青少年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密切配合。
4.中国。教育部在2015年10月下发的《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二)学生习惯的好坏与家长有直接关系
一个好学生,一个走上社会后品格高尚、有成就的人,大都与他从小受到的良好家庭熏陶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而学校的问题学生,以及他们走上社会后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大都可以在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优秀家长营造优秀家庭,问题家长促成问题孩子。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大都站着一个有问题的家长。以色列有一句名言:一个好母亲胜过一所好学校。
家长家庭教育水平与孩子在校优等生的比例成正比,提高家长家庭教育的水平,不仅可以使自己孩子成为优等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更能大幅度降低孩子成为后进生的可能性,避免孩子成为未成年违法犯罪者。孩子的坏习惯,都是父母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1.故意打扰。如果孩子总是故意打扰你,可能是因为你和他的身体亲密度不够,他渴望和你接触。
2.撒谎。如果孩子撒谎,可能是因为你曾过度指责他的错误。
3.缺乏自信。如果你家孩子缺乏自信,可能是因为你给他的建议比鼓励多。
4.不敢坚持自己意愿。如果孩子不敢坚持自己的意愿,可能是因为他从小就被当众训斥。
5.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父母啥都给孩子买,但他还是去拿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可能是因为你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
6.懦弱。如果你家孩子比较懦弱,可能是因为你总是及时帮他。爸爸妈妈们,咱们无需为孩子扫除人生道路上的所有挡路虎。
7.嫉妒心强。如果孩子的嫉妒心强,可能是因为你经常拿娃和隔壁小明比较。
8.大发脾气。如果孩子稍微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可能是因为你对他的表扬不够,他只有在行为不当时才能获得你对他的关注。
9.不尊重他人。如果孩子不尊重他人的感受,可能是因为你总是命令孩子,首先你自己就不尊重他。
10.做事神秘。如果孩子总是神神秘秘,什么事都不告诉你,可能是因为你总爱打击他。
11.没礼貌。如果孩子没有礼貌,可能是耳濡目染,从爸爸妈妈或身边人那里学来的。
二、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有利的环境。必须给孩子提供养成好习惯的适当环境,尽量避免任何破坏这种环境的行为。例如,想帮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但今天晚上有最精彩的电视节目,明天晚上要带孩子出去做客,后天晚上家里又要请客……孩子根本没有早睡的机会,或者早睡的习惯尚未养成就一再遭到破坏,这样就难以养成早睡的习惯。
2.耐心的引导。望子成龙的心情人人都有,但操之过急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能指望孩子马上就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慢慢地引导。比如孩子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喜欢看电视,谁说也不听。妈妈非常生气,一见到孩子看电视,就走过去粗暴地把电视机关掉,任由孩子哭闹。这样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养成不看电视的好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耐心地给孩子说清道理,花时间陪孩子做一些感兴趣的其他事情,时间长了,孩子就会摆脱对电视的依赖。
3.及时的称赞。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称赞以示鼓励,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例如孩子玩完了玩具,顺手把玩具收拾整齐放回原处,妈妈马上注意到这件事,对孩子说:“真乖,真是一个会收拾玩具的好孩子。”孩子得到妈妈的称赞,心里非常高兴,下一次更乐意把玩具收拾好,渐渐就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了。但家长的赞赏应着重控制在言语和态度上,尽量少用买玩具、买东西吃等鼓励方式,因为这些方式若使用不慎就会变成一种“贿赂”或交易。
4.良好的示范。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家长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家长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
5.坚决的态度。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有一位母亲很怕她的孩子不吃她准备的食物,每次拿东西给孩子吃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地问:“喜欢不喜欢吃?”长此以往,孩子就养成了挑食的坏习惯。
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孩子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而家长又没有立下一定的规矩和前后一致的坚决态度,那么就很难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6.默契的合作。家长之间教育方式方法以及态度要协调一致,才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家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例如妈妈正在称赞小孩子自己吃饭,不用大人帮忙,奶奶走过来说:“别让他自己吃了,弄得地上全是饭粒,身上又脏兮兮的。还是大人喂他吃饭,又快又干净,多省事。”这样孩子刚刚开始自己吃饭的兴致就会被打断,自助的好习惯也就难以养成。
7.多给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做中练”。父母的过度保护或越俎代庖往往剥夺了孩子学会自我照顾的机会,渐渐产生依赖性,一旦离开父母就吃不好,穿不好。所以,父母要尽早放手让孩子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如让孩子从小就自己穿衣、穿鞋、帮忙扫地、叠被子、收拾玩具等,使孩子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当然,放手并不等于放任。毕竟他们年纪小,能力有限,因此父母要用合适的方式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更要为孩子创设适合他们的空间,如腾出家具的低矮部分放置孩子的玩具、衣物、食品等,让孩子可以自己取放物品,从而在合适的空间中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8.适当立些规矩。孩子分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怎样做,就一定要给孩子立一些具体的规矩。如饭前洗手,爱护书籍,不能打骂别人,自己喜欢的东西要用自己的零花钱来买等等,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确定下来,而且父母要形成统一战线,不打折扣地执行。在制订规矩时父母最好先同孩子商量,让孩子参与讨论,使其对这些规矩心悦诚服地接受。
(二)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方法
1.潜移默化的榜样教育。儿童最早的学习是模仿学习,也就是模仿成人的行为,尤其是他认为亲近的、他尊重的人的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讲,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儿童是通过观察生活中可亲可敬的人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的,儿童是将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他们模仿行为的。
2.目标明确的训练和严格的要求。习惯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了的行为。个体的行为,其生理上的机制有无条件性(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和条件性(条件反射)。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说是受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对儿童来说,有明确目标的训练教育对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
在提出每一点要求的时候,事先都经过周密考虑,做到要求合理。根据孩子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从孩子的能力来看,既是履行一些内容极其简单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们接受不了,那么这样的要求就会落空。
当提出要求的时候,注意做到内容具体、明确、语言通俗、简练;适合孩子的年龄特征。
3.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体验教育是指儿童在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感受,这种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对孩子来说,理念上的说教他们几乎是不能理解的,不被理解的理念是不可能产生行为的,没有行为就谈不上习惯。因此,教育者应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
体验教育强调儿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或者参与到创设的模拟性情境中去。生动、真实的情境更能激起儿童真实的感受,这种感受应该说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及道德理念认知的感性基础。对少年儿童来说,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这种感受更显重要。
4.教育实践的强化教育。在儿童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如对儿童行为给以赞扬、肯定、赏识、奖励等)是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强化是人的最深层次的需要,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是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最好办法。积极的强化是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克服诸如自卑、恐惧、不安、失望、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教育者也可以教会儿童学会用自我暗示方法对自己实行“积极强化”。
5.有始有终的做事教育。孩子做事经常三心二意,虎头蛇尾,出现这种现象不要随便打断他们的活动。如果觉得孩子的活动坚持时间太长了,比如看了一小时的电视觉得应该终止这项活动,最好不要大声命令或强行的关掉电视,可以换一种方式,告诉他们眼睛看累了,该休息休息,再过五分钟就关电视,让他有个思想准备。如果随便打断,会引起孩子的对立和反感,不利于培养孩子注意的集中性和坚持性,而这些良好的注意的品质恰恰是日后专心学习的重要条件。
不要同时给孩子委派几件事情。孩子年龄小,不能很好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如果安排的事情过多,会让孩子干这件想那件,结果一件事也干不好。
6.做好家校配合。为什么孩子在学校能够不挑食、准时午休,原因是学校有严格的规范、良好的机制,而家里没有,所以就有了5+2=0的说法,就是说在学校培养的五天的良好习惯,在双休日之内全部破坏,所以要强调家校联系、家校互动、家校同步教育。学校和家庭就像是一辆车的两个轮子,必须朝同一方向行驶,如果背道而驰,那咱们的教育就相互抵消,起不了任何作用。
(三)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法
1.认真对待第一次。很多家长往往意识不到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而没有认真对待。例如上街第一次哭着要东西,第一次打小朋友或拿别人东西,要非常严肃地告诉孩子这样不对,同时给予小小惩戒,比如让其独自站在一边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时间。然后抱着他再次认真地告诉他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为第一次就被及时责罚,即使以后二次出现,稍作劝阻孩子就听从了,出现三次、四次的可能性更少,甚至不会再出现。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总抱以“孩子还小不懂事,现在讲没用”的态度,错过了第一次最佳的教育机会,导致以后的矫正困难重重。
2.冷处理。心理学上又称“爱的剥夺”。比如孩子骂人,可采取罚站并不许周围人理睬的方式,可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使其深刻体验到不被人理睬的孤独、难受滋味,但之前应先告诉为什么罚。
冷处理的时间期限,并不是越长越好。应该是年龄几岁就罚几分钟,比如孩子三岁就应只罚站三分钟并在此期间周围人不理睬他的任何举动。这样既让他认识到为什么被罚与体验孤独的滋味,又没有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孩子哭着往怀里扑不认罚怎么办?”,家长在告诉他为什么之后,只要闭起眼睛不理他,到时间,效果是一样的。粗暴的打骂反而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进入一种恶性循环。
3.及时惩罚。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千万不要采用有些家长的口头威胁“等(或其他人)回来收拾你”。孩子小,尤其是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只能了解眼前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更不能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相信家长一定经常发现此年龄段的小孩子哭的同时转眼就笑,更不用说一个漫长白天之后他怎能记得爸爸(或其他人)回家批评他的原因,而且家长自己往往也已经忘记了应该责罚孩子。及时惩罚孩子的作用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他也才明白应该改正什么错误。
5.抓住重点,持之以恒。经常有家长如此抱怨:“才批评过你,又忘了,没长记性啊!”事过就忘,哭过就笑正是学前儿童的特点。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行为的形成非一日之果,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间得到矫正。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应先针对最不能忍受的不良行为进行矫正,反复责罚以使这种行为彻底消失。不应该一会为孩子骂人、一会为孩子不写作业而不停地批评他,孩子会无所适从。
前一篇: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后一篇:传统课堂教学与分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