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谈
(2023-11-01 08:47: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新岗教师:成长就像一杯美式咖啡
郭凤
写在前面
近日,学校举行了新岗教师亮相课。对于刚站上讲台一个多月的老师来说,第一次在全校老师面前上公开课,自然很重视。有的老师为了能上好课,周末在学校加班,反复借班磨课;有的老师奋战到半夜三点;有的老师,教学设计修改了六版;有的老师为了上好一节课,足足准备了一个月……
老师们的努力自然是为了上出一节成功的亮相课。
看到老师们的勤奋、上进,作为科组长的我既欣慰也感到责任重大。他们一个个就像“一张张白纸”,如何让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绘出美丽的画卷呢?我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与其简单评一节课的成败,不如跟老师们探讨如何成长?因为,成长是一辈子的事。
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使你总往高处爬,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自己的希望。
——刘墉
有的人一生努力不懈,只为达到成功的巅峰;有的人一生淡泊名利,但从没停止自我成长的脚步。
如果说成功是人生中的饕餮盛宴,那么成长就是日常的一日三餐。不吃山珍海味没有太大影响,但失去了日常的一日三餐,我们却无法维持生命。成功固然是生命中的高光时刻,可一旦没有了成长,人活着便如同行尸走肉。
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如何让自己快速成长呢?我想送给大家四句话。
01
请拥有一颗想要成长的心
内驱力是最好的成长动力。
一个人只有自己想成长了,他的进步才会特别快,他才会心甘情愿去努力。
刚走上讲台那几年,我也有很好的成长机会。校长曾跟我说过,要重点培养我。那会儿,我所在的学校正在跟着叶澜教授搞新基础教育,各个科目都全面展开,重点锻炼青年教师。每个月都有一到两次能够与重量级专家面对面学习的机会。
语文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一个月来校指导一次教学;班主任请来了李家成教授现场指导班会教学。那时的我,还年轻,按理说能够接触这些大咖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然而,我却把自己想要成长的心关闭了。为了逃避公开课,我竟然可笑的在那段时间以怀孕为理由拒绝了所有的上课。其他学员上课,教授们面对面评课时,我却在“摸鱼”,他们说了什么我完全不知,只是老盯着手机看什么时候可以下课。
所以,一颗想主动学习的心是多么重要。要不然,即使有名师相助,你也依然不会成长。几年下来,我连李政涛教授是谁都不愿意去好好了解,也没有主动去找他问过一个问题,更别提跟他好好学习了。
多年后,当我转校来到一所新学校工作时,新环境,危机感随机而来。日常教学中,我看到了身边老师们用心备课,认真研讨的样子;我看到了老师们为比赛,通宵达旦准备的样子……
我开始有点惭愧,也有了压力,我要改变。有人说:“动力比能力重要,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重要。”这时,我主动去寻找身边名师的课,去认识一些巨人……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而这时,我才幡然醒悟:自己当时的想法有多愚蠢,为了逃避上公开课,竟然以怀孕生子为理由拒绝成长。
因此,新岗教师们,拥有一颗愿意成长的心,主动接受挑战,这是你走向成功的前提。
02
请努力站稳自己的讲台
能够快速站稳讲台,是我们职业生涯的第一仗,而这一仗对于成长生涯是至关重要的。
站稳讲台,从最基本的课堂常规开始学习。当教室乱哄哄的时候千万不要选择大吼大叫,试图用你的声音去盖过学生的声音。一来废嗓,二来影响形象,三来影响身体健康。
我们要做一个优雅的老师。
对于这种情况,我是怎么做的呢?这时,我会先用目光扫视全班学生,目光中或期待或严厉盯着那些无视纪律的人。如果还没有效果,我会选择表扬他身边的人引起他的注意,如果这也不管用,我会指明点姓第几排谁谁谁给你一次机会。一般事不过三原则。对于那些长期做不好的同学则要想办法“看见”他,让他多给你做事,搞好关系。
一段时间下来,我相信你的课堂纪律会好很多。记住:你在悄然变化,你的班级也会悄然变化。
站稳讲台,从修炼自己的基本功开始。我们的专业自信来自于基本功:一口悦耳的普通话;一手养眼的字;一篇悦心的文……因此,请修炼自己的各项能力。
如何修炼自己的基本功?我很喜欢于永正先生说的“两个功/工夫”。第一要在功夫上下功夫;第二要在工夫上下功夫。于永正先生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也就是要苦练基本功并舍得花时间。
记得于永正先生说过,他在备朗读时下的功夫最多。一篇文章读了七八遍,在语气上、停顿上找到了感觉才肯罢休。
顺着于永正先生的这股劲,我们是否可以努力从写好一个生字开始,进而写好每个生字?从朗读好一篇课文开始,进而拿到一篇课文便会望文生情?从上好一节课开始,进而上好每节课?从读一本书开始,进而养成读书的习惯,成为习惯的“铁杆粉丝”?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设计师。我们努力,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了超越自己;不是为了活成别人眼里的中心,而是为了让自己的世界里多一点儿微光;不是为了世俗定义的那种成功,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珍贵此生。
细细回看自己,我发现那些从天而降的惊喜,那些突如其来的好运,其实都是对自己努力的回赠。正是因为努力,我一次又一次突破原来的认知边界,不断为自己开辟出新的可能。一个人一旦发现自己有无限可能,便会全力奔跑不管路边有没有掌声。
努力会让你获得“原来我可以”的意外惊喜,而不是“原来我可以”的徒然叹息。
我们要相信,“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站稳讲台,从看见学生开始。刚走上讲台,我们最容易犯的问题就是目中无人。课堂上我们心里装着的是自己的教案,因此,对于学生关注过少。没有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没有与学生有眼神的对视;没有关注到课堂上的“小透明”……
课下,我们可以看见孩子的闪光点;看见孩子的天真、可爱……
这项修炼是永久的。简简单单四个字,却需要我们一身去修炼。在与你们共勉时,也是在警醒我自己。
站稳讲台,从看见自己开始。木桶理论告诉我们要努力补短板,但在专业成长上,我也想告诉大家:与其补短板不如练绝招。你对阅读感兴趣,那就好好在儿童阅读上着力;你的写作很突出,那就坚持写作,记录学生,记录自己,记录生活……看见自己的长处,努力深耕它,让你的长处成为你的品牌。
请记住:广凿渠不如深打井。
03
请懂得借助巨人的肩膀
阿基米德曾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
哲人虽然在感慨物理世界的精妙,但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奥义:一个人的成功,往往不仅和自己的努力有关,还和天时、地利、人和都密不可分;只有找到杠杆的着力点,学会向外界借力,才能用更少的力气,去撬动整个世界。
如果可以,拜一位身边的优秀老师为师,学习他的教学之道,班级管理之道……虚心向他请教自己职初时遇到的教学或班级管理等问题,然后按照师父的建议去实践,这也会让你更快成长。
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每位老教师都有他的特别和成功处,我们要善于观察,仔细揣摩,勤于实践。处处留心皆学问,只要你用心,一段时间下来你一定会受益匪浅,有所进步的。
向远方的名师学习。信息时代,切记固步自封。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想要成长,名师就在你身边。我们可以追一个“星”,网上听他的课,买他的书,运气好的话,他有开设学习课程,还可以报他的班与他近距离学习。
从“巨人的肩膀上”开始,心存敬仰,勇于出发。
找到引领者们,分析他们的优势劣势路径,明晰他们的成长曲线,学习他们的经验总结和教训。即使我们最初一无所知,但当我们选择“从巨人的肩膀上”开始,再次出发时,就已经站在了更高的位置上。
原本,他们是遥远而高不可攀的山峰,但后来,他们可能是撑起我们起点的肩膀。
04
请做一个爱读乐写的老师
读写是教师成长的“利器”。
从职初开始阅读,从职初开始写作吧!
阅读,才能让一个老师持续往前走。一位特级教师给年轻教师的话印象深刻:“你能不能冒出来,最先可能取决于你的灵气;你能不能走远,关键看你的底气。而底气从哪里来呢?底气,是从书堆里冒出来的。”
然而从教前七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阅读量基本为零。尽管我自以为是多么辛勤甚至忘我地工作,但现在看来,所上的课也只就是依葫芦画瓢,照本宣科,根本谈不上方法、技巧与课堂智慧。
要想成长为一个卓越教师,必须根植于深厚的阅读。成长永远不嫌晚,当我醒悟过来,我给自己制定了阅读计划,充分利用零星时间,不以没有时间为借口。
每星期阅读一本书,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差不多可以读20本书,一年下来差不多可以读40本书。
我读于永正老师的随笔《教海漫记》,读张祖庆老师《给语文教师的新建议》,也读《教学的勇气》《自卑与超越》……从专业到职业,从心理到哲学。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内心的焦虑越来越少了,文本解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思维也更加开阔了。
阅读,让我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也找到了专业自信,以及专业成长的底气。
如果说阅读是输入,那写作就是输出。对于教师而言,写作有助于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付诸于文字,我们能更加深刻地内化阅读的内容。同时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我们更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加以改进,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和教育论文,等等,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意义。
有老师会说,我想写但没时间。但一位出了多本专著的老师专门为写作算了一笔帐:每天记录500字,300天就有15万字,整理成稿时,会删减一部分,也会添加一部分,两者相抵,15万字,足够写出200多页的书。
有老师会说,我写不好,不会写。起初,我坐在电脑前,也不知如何下笔。后来,我开设了自己的公众号,把公众号当成班级建设、教学反思、教育轶事、个人成长等的文字收纳箱,从第1篇原创文章写到180多篇,粉丝从0个到1万多,阅读量从个位数到千位数,这些真实看得见的成长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激励,让我不怕写,写不怕,越写越有心得。
当然,教师的写作追求并不是为了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这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教育生活的点滴,加以学习和研究,用眼睛观察,用头脑思考,用笔记录。
坚持写作,让我们的专业成长更接地气。
我时常想:如果我还是新岗教师时就坚持读写,会不会是另一番天地呢?
阅读和写作无疑是教师成长的快车道。
05
总结
如果以上你都照做了,成长还是特别慢。我想说:“不要慌,相信岁月,相信坚持的力量,它们会给你一个很好的答案”。
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成长就像一杯美式咖啡,开始很苦,后来上瘾,终身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先去成长吧,然后再来谈结果。
坚持追求成长,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用一生去践行“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终老”的理念。
新岗教师们,请记住:有时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做一个有钝感力的老师
“钝感力”一词由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提出,按照他的解释,钝感力可直译为“迟钝的能力”,即对眼前的事情钝感一点,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当老师需要洞察一切教育细节的敏感力,一个敏感的老师往往是一个对工作极度细心、负责任的老师。但是一个老师如果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切事情都比较敏感,凡事都要计较是非对错,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那么这样的老师在工作中往往情绪起伏较大,以至于常常陷入焦虑、烦躁、患得患失的境地。
图片
因此,做老师,还需要一些钝感力。职称也罢,荣誉也罢,比赛也罢,学生问题也罢,凡事减一点,慢一点,钝一点,不计较那么多,不在乎那么多,不往心里放那么多事,也许我们才能在心平气和中感受到工作的幸福。
面对学生问题时,钝感一点
当老师最头疼的事,就是处理学生问题。特别是那些当班主任的老师,往往身兼数职,每天都要当法官来判案子,当调解员来调解矛盾纠纷,当情感专家来处理学生的恋爱问题,当警察来追查丢失的物品。
总之是人多事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每个班里,又总有几位同学属于屡教不改的“主儿”,每天都要捅出点儿篓子,惹出点儿麻烦,从而在班级内刷一刷存在感,博取老师的关注。
面对这些常规的学生问题,面对这些“熊孩子”,我认为老师应该学会钝感一点。一些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偏偏过于敏感,非要把小错变成大错,喋喋不休、大发雷霆,于是师生矛盾升级,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最终酿出一些不可挽回的祸端。
所谓钝感,不是不管学生,也不是放纵学生,而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允许学生去犯错误,而不是像一个火药桶,因为学生的问题一点就着,一燃就爆。
面对日常的班级琐事时,钝感一点,要明白教育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面对难以解决的学生问题时,钝感一点,不要急火攻心、郁结于心,有些学生的问题不是仅仅靠老师就能解决的,寻求多方力量也许有奇效。面对屡教不改的“熊孩子”时,钝感一点,不必一时“死磕”,教育就是“慢慢来”。
对学生多一份理解,你就会多收获一份平和的心态。对学生多一份包容,你就会多收获一份淡定的心情。对学生多一份耐心,你就会多收获一份从容的心境。
面对工作得失时,钝感一点
在这个强调竞争的社会里,校园里也处处充满了竞争,甚至于有人为了某些利益而勾心斗角。比如因为职称,一些老师原本是很要好的同事兼朋友,但是为了争那一个晋级的名额,相互攻击,暗自较劲,以至于老死不相往来。
还比如个人荣誉的问题、考核名次的问题、绩效分配的问题,老师们为了这些也是极度内卷,以至于不能安心地教书育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公平竞争是好事,但是为了一些蝇头小利而相互攻击,失去了老师应有的风范和气度,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陈道明有段话说得很好,他说:“努力有时不是个好词,努力会让人变形,比如说你推一扇门,轻轻推开,你会很优雅;当你推不开的时候,你努力推就会变形,你的形体、你的心理都会变形。所以应该随缘,随着自己的境遇、环境,清楚自己的所在,轻松一点去执行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面对工作中的得失时,我们有时也要学会钝感一点。不要去跟别人争来争去,你要找到自己的步调,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也不要看到别人获奖了、升迁了,就去羡慕他的风光无限,要承认别人的优秀,但也不要因此就妄自菲薄。
最关键的是,你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也许你成不了名师、优秀教师,当不上领导,那你就安心地做一个普通教师。吴非老师说得好,一名普通教师,即使能力有限,如果能保持独立思考,对现状有清醒的认识,一样可以在整个教育中起作用。
面对人际关系时,钝感一点
有的老师特别在意领导的评价,领导夸了他一句,他比中彩票还开心;而领导批评他几句,他便在夜里辗转反侧,忧心忡忡。有的老师特别在意周围同事的评价,处处讨好别人,希望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夸赞,偶尔听到同事背后说了他一句闲话,便大动肝火,闹得整个学校满城风雨。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领导的评价,还是同事的意见,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面对外在评价时,不妨钝感一点,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领导批评你,可能是一件好事,如果你能够反思自我的不足,反而能促进你个人的成长。周围的同事议论你,千万不要和他们置气,古语说得好,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
老师这份职业,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和各种人打交道,所以一定要善于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和领导的关系处理不好,你在这个学校会处处受挫,而且很难有动力持续地工作下去。和同事的关系处理不好,你会处在一个极其尴尬、局促的工作氛围中,你的工作状态肯定也会大受影响。
在处理这些人际关系时,不妨钝感一点。记住别人对你的好,忘掉别人对你的坏。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流言蜚语,不去计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于别人的嫉妒淡然处之,别人嫉妒你恰恰证明你的优秀。对于领导的表扬欣然接受,但绝对不要想着得寸进尺。
总之对待一切人和事,都秉着真诚、善良的原则,都抱有一份同情的理解,学会大度、从容地看待周围的世界。
做一个有钝感力的老师,不要被自己的情绪绑架,因为有时候压垮我们的不是工作里那些棘手的问题,而是由这些问题所带来的负面情绪。
做一个有钝感力的老师,学会屏蔽那些生活中的不愉快、烦恼和焦躁,保持内心的平和,无需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专注于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成就自己,这比什么都重要。
做一个有钝感力的老师,从容面对教育路上的那些荆棘与坎坷,坦荡应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保持平和淡定的心境,学会自己安慰自己,自己治愈自己,自己解救自己。
老师,你要记住,人生不是一次短跑,而是一场艰苦又漫长的马拉松,教育之路也同样如此,所以你需要一股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让自己烦恼、让自己气馁、让自己焦躁的钝感力。
做一个有钝感力的老师吧,就像渡边淳一说的那样,保持钝感力,可以让我们在工作中更加从容和自信,让自己的职业生涯更加成功和充实。
前一篇: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后一篇: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