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上升国家战略,学校肩负什么责任?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上升国家战略,学校肩负什么责任?
麦迪
近日,《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发布,一组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另据来自杭州第七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抑郁科就诊的患者中,小于15岁的就诊人数从2018年3148人次增长到2021年的10613人次,3年增长了3倍多。
就在我们对这些数据感到不可思议时,前几天,成都某中学一名学生在校内自缢身亡。警察通过对学生通讯工具的检查,发现该生一直存在情绪不稳定状况,既往还有伤害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
回溯过往的一些类似事件,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乃至抑郁症,学校几乎成了“重灾区”。
为什么是学校?因为学校是青少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停留最多的地方,接受教育是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最主要压力来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扩招,我国的初中升学率和高中升学率逐年提高,各种选拔性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的加剧大大增加了中学生的精神健康风险。可以说,现实中很多学校教育还是功利性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人际关系的培养、情感调试能力的培育,拒绝了学生与大自然和美的互动,这些都挤压了学生本应丰富的心灵空间。
在这个体系里,孩子们都在自卑与恐惧两种状态里循环。考好了,怕下次失手,就开始恐惧;考差了,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人生是不是没有希望了,就开始自卑,心理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
难道一切都归因于学校吗?很多时候,教育替社会和家庭背了锅,只是后两者更隐性。数据显示,77%和69%的人在人际关系和家庭关系中易出现抑郁,63%的人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缺乏关爱和冲突或家暴。当前,生存成本过高、家庭经济负担上升、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客观状况,使得青少年在校更容易出现自卑心理或者遭遇同伴排斥。而整体社会负面情绪的累积,也使青少年主观能感知到更多孤独感。可以说,社会整体焦虑水平的上升,蔓延到了学校,导致学校被更多乌云笼罩。
同时,在很多家庭,父母工作较忙,导致家庭冲突增多,陪伴孩子的时间、与孩子沟通的次数减少。青少年获得的家庭情感支持不足,面临挫折时更容易受伤,从而产生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也是青少年抑郁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那为什么社会舆论总是将责任加在了学校身上?一方面,孩子在学校的时间较多,与老师和同学接触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长,很多自杀事件的地点恰好在学校,于是学校自然而然成为最受关注的责任方。另一方面,家校社合作不顺畅,孩子一出问题,家长鲜少从自身找问题,一味的找学校的麻烦,甚至掀起一阵阵舆论风暴,将学校推向舆论场的风口浪尖。
如上述成都这个事件,家长在警方还没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向外界声称她的手机被学校藏起来了,不让她与外界联系,事发前学生与同学还发生了争执,导致外界舆论作出了种种不好的猜测。而最终经调查还原真相:家长两次不小心掉落手机,均被学校老师找到,且未发现校内霸凌行为。
缓解青少年抑郁的严峻状况,不能仅靠学校一方,而是需要学校、家庭、专业医院和机构共同来解决难题。
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家庭、学校、社会机构是“战友”,携手合作,而不是想办法“脱身”。在过去很多案例中,面对有抑郁倾向的学生,学校经常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调整好了再回来上课,以此规避自己的责任。而家长,把孩子送到精神科医生那里,让医生来解决,自己退到了后面。要知道,来自家长的关怀、师生的陪伴、专业医生的处置,对于抑郁症的学生来说,缺一不可。
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早就形成共识。但很多学校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缺乏相应资源支持,比如缺乏心理教师的编制、待遇解决不了,无法开展更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其实,学校能做的远比想象中更多。
比如:建立从班主任、心理老师到校长的快速反应机制,一出现问题立刻上报,立刻处理,形成监测系统和快速反应的系统。同时,建立协调沟通的机制,就学生的问题随时与家长、专业机构和医生、社会心理组织沟通合作,一起寻找介入方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支持。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老师要有意识地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困扰和需求,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建议。
当然更重要的是,学校要调整教育教学的节奏。让它像呼吸一样自然,让学习、社团活动、学生交流等相得益彰,做到教学与放松张弛有度。一松一紧,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才能身心健康。
最后,还要寻求家长的支持。比如开展有关家庭教育常识的讲座,跟家长畅通交流等。告诉他们,学校的每一项决定是出于什么目的,需要家长提供哪些配合,扭转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包括去家访,不是先谈成绩,而是先谈孩子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
教育是关乎生命的事业。呵护生命,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表达,而是一句庄严的承诺。今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意味着我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国家政策要求,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更要发挥家校协同优势。
作为学校要始终走在前面,做抗击抑郁症的“冲锋者”。
前一篇:真抓实干的校长,常做八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