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成基储内在逻辑及实践要求
(2023-10-10 16:21: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成基础、内在逻辑及实践要求
赵 玄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首次提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及其实践要求,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基础,充分认识和掌握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逻辑,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不断涵养高尚师德师风,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2023年9月9日,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鲜明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和践行要求,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这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提出教育家精神,在中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当前,教育系统正在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此,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全面了解其生成基础;充分认识和掌握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厘清其内在统一的相互关系;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家精神的践行要求,大力弘扬、培育、践行教育家精神,以高尚师德师风引领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一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生成基础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精神之于一个民族如此,精神之于一个群体也是如此。任何一个需要发展和进步的群体,一刻都离不开一定精神的引领。任何一个发展和进步的群体,一定都会内生一定的集体人格,形成这一群体的精神风貌。教师作为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和责任。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专任教师人数已超过1880万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中所强调的那样:“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全面阐述教育家精神及其六个方面的核心要义,其中体现着人民领袖对人民教师一贯的关注、关心和关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考察、批示指示中阐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特别是多次对教师提出殷切期望,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基本内涵,对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四有”好老师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2]什么是好老师?每个学生心目中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好老师具有共同的特质。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时,首次对此进行了阐释,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因此,好老师也被称为“四有”好老师。对照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来看,这里的“四有”恰好契合于其中的四个维度,即有理想信念对应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对应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对应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有仁爱之心对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不难发现,相对于“四有”好老师,教育家精神的内涵和维度都更加深厚和宽广,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好老师与教育家之间是不能简单画等号的,但是好老师无疑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某些特质与品格。
(二)“四个引路人”
如果说“四有”好老师在一定程度上是表征一位老师“好”的静态标准,“四个引路人”则是要求好老师应当发挥什么样作用的行动准则。在新时代,人民教师承担着什么样的使命,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逐步给出了阐释。2015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回信,特别提到2014年教师节与他们座谈时的情景,他在信中写道:“你们对教育的执着、对知识的渴望、对学生的关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3]习近平总书记希望老师们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奋进者、先行者和引导者,在很大程度上为“四个引路人”的提出作了铺垫。2016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时,首次以“四个引路人”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期望,即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4]要做学生哪一方面的引路人,首先要求老师要有这方面的素养,在具备这些素养的同时,老师们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引领学生。“四个引路人”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四有”好老师标准,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的深化和拓展提供了基础。
(三)“六个要”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思政课教师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虽然这“六个要”看似只是针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究其实质则不然,这“六个要”对所有的教师也均适用。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非思政课教师,都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六个要”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既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又有新的不同。特别是“六个要”从思政课讲授的角度切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家精神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当然,“六个要”不止于育人智慧,更有支撑育人智慧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弘道追求。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家精神被赋予更多的价值期待而逐渐丰满显现出来。
(四)大先生
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教师寄予厚望,也对人民教师提出殷切要求。早在2014年5月4日考察北京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引用梅贻琦先生“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指出“这样的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2021年4月19日视察清华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2022年4月25日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教师提出“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广大教师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从“大师”到“大先生”,都离不开一个“大”字,这个“大”就“大”在大学问、大品行,“大”在为学、为事、为人,以至成为社会的“楷模”、世人的“榜样”。从“四有”好老师到“四个引路人”,从“六个要”到“大先生”,从好老师的标准逐步上升到教育家的水平,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师这一群体的精神特质基本成型显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致信的形式一锤定音,将之提炼并概括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二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逻辑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包括六个方面,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六个方面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充分认识和掌握六个维度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厘清教育家精神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明确教育家精神各维度的追求方向,有助于认识这一教育家精神被冠以“中国特有”的缘由,从而以清晰明了的内在逻辑起而行之。
(一)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源于一个“爱”字
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一切。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六个维度,可以凝练概括为一个字,那就是“爱”。正是这个“爱”字,才能生发出教育家精神的六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对国家的爱,体现为深厚的爱国主义之情和坚定的报国之志。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对自己的爱,体现为严于律己、勤于修身、以身作则,珍爱自己的道德修养,爱惜自己的一言一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对教育的爱,把对教育的执着的爱、热烈的爱,转化为育人的大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对学习的爱,学习永无止境,教育家作为育人者要先受教育,学习在前,不断钻研。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对学生的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不求回报地默默奉献。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对人类的爱,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为志向,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致力于全人类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内含两大主体
教育家精神,顾名思义应当是教育家的精神,或者说是教育家们展现出来的精神。因此,若仅仅从表面上来看,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仅有教育家或教育者一个主体。其实不然,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实质上内含两大主体,精神六维表现为两大主体的相互关系。一个主体就是教育者,另一个主体就是受教育者。教育家精神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中,表现为如何认识、定位、展现出教育者,以及如何认识、看待、对待受教育者。在这种相互关系中,前者可以抽象引申出教育者的三重身份:一是本我,是教育家在本能上如何看待教育、对待教育,表现为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二是自我,是教育家如何实际地认识教育,表现为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三是无我,是教育家如何超脱地看待和认识教育,表现为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后者可以抽象引申出受教育者的三重身份:一是自然人,是教育家如何对待一个个学生,表现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二是社会人,是教育家如何看待学生培养目标,表现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三是持续发展的人,是教育家如何看待未来人类的发展,表现为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呈现三层关系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六个维度统合于教育家这一主体并呈现出来,这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特有”之处、“特有”期待和“特有”要求。六个维度的精神可以每两个维度归为一组,以此构成三层关系。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和“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构成一组,体现的是教育家的志向抱负和使命担当;“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构成一组,体现的是教育家自身的素养和修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和“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构成一组,体现的是教育家如何对待教育、对待学生。具体来说,这三层关系依次递进而又组成循环闭环。教育家精神的起点是志向抱负和使命担当,从事教育事业志在以教育报国,弘扬世界通行之大道。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这样的抱负,承担起这样的使命,要求教师在德行和学识上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有了高尚的德行、广博的学识,还需要教师以德行影响人,以学识教育人,但并非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需要把“乐教”(热爱教育的情感),化作“愿教”(甘愿为之奉献的恒心),并且要“能教”(具有教育教学的能力),还要“善教”(根据不同的受教育者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这样一来,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的德行和学识,以持之以恒的执着态度传授给受教育者,最终实现报国弘道的志向。
三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中国教育家和优秀教师展现出来的集体人格,一方面,教育家精神跨越历史时空,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就已经展现出来某些特质;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因时代而凝练,在呼唤精神引领的新时代应运而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亿万高素质人才投身伟大事业之中。人才的培养最终依靠教育,而高质量的教育最终依靠教师。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教育家精神的引领,要让教育家精神之光照亮每一位教师前行的路,使每一位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都能展现出教育家精神的气质和风貌。要通过教师教育及培训让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成为广大教师的信仰和追求,进而通过广大教师的实践外化于行,使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越来越好,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弘扬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之一。教育事业关系千家万户,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集体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一是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宣传。主流媒体应立体式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论解读和阐释,加大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典型事迹进行宣传介绍的力度。二是加大对中国教育家的研究力度。古往今来,被称作教育家的人物有许多,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家也一批一批涌现出来。当务之急是把教育家遴选出来,将他们的思想、观点以教育家著作和教育家传记等形式进行汇编、撰写、出版,让教育家精神有实实在在的载体呈现。三是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家精神弘扬活动。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应当深入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都应当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这一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贯彻活动。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应当走出教育系统,深入社区、企业、机关、村落,让各行各业人士都熟识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进而对教师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理解、支持和尊重。
(二)在教师培养培训中培育教育家精神
培育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之二。教育家精神是教师群体呈现和应当呈现出来的品格特质,培育教育家精神就是要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入手,在教师中厚植教育家精神。一方面,要在教师培养中加大对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力度。今天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各级各类学校教书育人的教师。教育家精神应当成为这些未来教师的必修课,学校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要体现教育家精神的养成之道。同时,在国家实施的未来教师专项计划中,也应当把学习教育家精神纳入必修课程。对于其他学生,教育家精神可以作为通选课以供学习。另一方面,要在教师培训中加大对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力度。正如教育家精神本身所展现和要求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要伴随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对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应当成为教师在职培训进修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师要在常学常新中加深对教育家精神的领悟,在笃信笃学中加强对教育家精神的身体力行。
(三)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践行教育家精神
践行教育家精神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践要求之三。教育家精神需要广大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弘扬,在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中真真切切地体现出来。其一,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从理论上切实提高教书育人的格局境界,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感来上好每一堂课。其二,广大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教书育人的本领,以高超的本领来发现学生、启迪学生、引领学生,逐步养成教书育人的大智慧。其三,广大教师要不断涵养自己的道德修养,严于律己,勤于修身,努力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其四,广大教师要把课堂和校园视为自己人生的最高舞台,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不一样的影响,唯有以教育家精神来引领,忠实地践行教育家精神,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学生。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一经提出,就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向全国广大教师发出“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伟大号召,关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为强国之师的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要求,明晰教育家精神的内在逻辑,加深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在弘扬、培育和践行中,让教育家精神焕发出强大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习近平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强调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和诚挚祝福[EB/OL].(2023-09-09)[2023-09-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
s6052/moe_838/202309/t20230909_1079294.html.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EB/OL].(2016-09-10)[20023-09-10].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09/t20160910_280694.html.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2015-09-09)[2023-09-10].
http://
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1509/t20150909_206921.html.
后一篇:转变教师观念打造希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