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三见:见自己,见他人,见天下。
(2023-09-11 14:35: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谭文淼
刘邦三见:见自己,见他人,见天下。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从布衣到天子的典型代表。他的人生充满了波折,但他最终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格局,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元前195年,长乐宫。刘邦处于弥留之际。吕后低声问他死后的人事安排:“萧相国死后,由谁来接替呢?”
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
刘邦思索一番道:“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三言两语,刘邦就安排好了身后王朝大事。
纵观刘邦纵横捭阖的一生,决定了终成帝业的大格局,就在于他能:见自己,见他人,见天下。
见自己
刘邦称帝后,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席间,觥筹交错,君臣共饮。刘邦问众臣,我为何能夺天下?项羽又为何会失天下。群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最后,刘邦自己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番话充分展示了刘邦的知人之明和用人之智。他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所以他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让他们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这样深刻的自我认识,贯穿了刘邦的一生。人生之大敌,唯有自己。
有大格局的人,始终在与自己的弱点较量。
司马迁评价刘邦:高祖为人,好酒及色。这样一位贪美色,嗜好酒的人,在攻破咸阳时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样子。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入主咸阳。咸阳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宫殿内有堆积成山的金银珠宝,后宫中有如云的美姬。
刘邦逐一欣赏过去,流连忘返。樊哙、张良劝阻道:秦朝之所以灭亡,正是因为奢靡享受,如果你贪图享乐,恐怕会成为昨日之秦。
一语惊醒梦中人,刘邦硬生生地刹住内心的冲动。满堂金玉一律不取,三千佳丽一概不碰,并且跟百姓约法三章。后来,军队井然有序地还军灞上时,全街百姓箪食壶浆,夹道送迎。
古人常说: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表示欢迎和高兴。
观人易观己难。我们经常如入暗室,有错难以自知。若固执地否定别人的诤言、劝诫,就会失去许多改正的机会。
层次高的人,以他人之言,琢己璞玉,善从别人的言语中去审视自己。人性最大的愚蠢,是掂量不清自己的分量。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往往能知不足而改正。
刘邦市井混混出身,素来怠慢儒生,但他却能自察自改。
儒生郦食其拜访时,他叉开双腿洗脚,态度恶劣,可他见郦食其有非凡才干,马上停止洗脚,整理衣冠,请他到上宾位置。儒生陆贾辅佐他时,他一开始很不耐烦陆贾吟诗谈书,可到后来,经常虚心向他商讨治国之策。
在《哲人言行录》中,有人问哲学家泰勒斯,何事最为难?
他回答了五个字: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在向外求时,要先向内审。星辰大海,启程于足下。一个人如果连内心方圆都量不出来,难以谈上拥有什么大格局。
见他人
看不惯别人的毛病,挑剔别人的瑕疵,只会逼得自己孤军奋战。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脚下的路也会随之越走越广阔。
有一次,周昌有事要汇报,却见刘邦正与戚姬亲热。周昌见状,赶紧退了出来,掉头就跑。刘邦却把周昌按倒在地,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你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皇帝呢?
周昌恼怒说:你跟夏桀、商纣没什么区别。
换成任何一位帝王,听到有臣子把自己比作夏桀、商纣,必然是勃然大怒。刘邦起先也是一愣,但旋即哈哈大笑起来,并马上放了周昌,从此“尤惮周昌”。
深山毕竟藏猛虎,大海终须纳细流。一个人能修得多少气量,就能赢得多少人心。
当我们胸中可容万仞,肚中可撑船,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自己的摆渡人。
陈寿在《帝王世纪·汉高祖论》谈到刘邦能问鼎天下的原因之一,在于他能聚天下英雄。“羁勒英雄,鞭驱天下:或以威服,或以徳致,或以义成,或以权断。”
社会如同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如何处理与他人的链接是一门大学问。刘邦深谙此道。
曾国藩说过一句话,利可共而不可独,独利则败。层次低的人,只顾着谋一己之利,层次高的人,却能洞察别人的需求。
刘邦揭竿起义之初,同县的雍齿追随。可雍齿素来轻视刘邦,趁刘邦领兵外出打仗的时候,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刘邦对他可谓恨之入骨。
当平天下,论功封赏时,刘邦没有杀他以泄心头之恨,反而封他为列侯,以此来安抚众将,表明不会飞鸟尽弹弓藏。
这样的大度让雍齿从此心悦诚服,更让一干文臣武将誓死相随。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不识人,难容人,一个人孤军奋战,终究会独木难支。反之,一个人的胸怀能容得下多少人,所撑开的格局便有多大,所取得的成就便有多高。
见天下
《弈林新编》曰:“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善谋势者必成大事。”天下为棋盘,刘邦和项羽是棋手,是博弈者。项羽所谋是一城一池的得失,刘邦所决是万里江山。
项羽领兵占据咸阳后,谋士劝他自王关中,以图天下大事。但项羽却想打道回乡,回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顾着享受眼前的浮名虚利,让项羽错失以关中为要,控制诸侯的良机。
在垓下之围中,虽然楚骑最后只剩二十八人,几乎全军覆没,但江东还有数十万子弟兵,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却过不了这一个坎,耿耿于怀这次的失利,以自刎的方式葬送了宏图霸业。
而刘邦呢,从不在意暂时的起落沉浮,目光所及则是全局。鸿门宴后,刘邦被封为汉王,他虽然窝囊憋屈,但懂得审时度势。在去领地巴蜀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向项羽表明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其实暗地里,刘邦厉兵秣马,养精蓄锐。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开创大汉王朝的开端。
一个人目之所及只是眼前的一亩三分田,即使能力再强,所获成就也是有限。拥有大格局的人,谋全局,不贪一局之利;谋一世,不逞一时之快。
人无格局不立,事无格局不成。
如北宋宰相吕蒙正所感慨的:楚霸英雄,败于乌江自刎;汉王柔弱,竟有万里江山。
刘邦与项羽的人生差距,就在于格局的高下之分。
刘邦会剖析自我、洞悉他人、谋事长远,这是项羽所不具备的。
而这三者所构成的格局,让刘邦起于阡陌,成于帝王。
前一篇:关于学校和教研体系管理特质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