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定要尽早告诉孩子,和同学相处的5个原则

(2023-05-29 08:37:46)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一定要尽早告诉孩子,和同学相处的5个原则
萨提亚育儿

网上看到一个帖子。
一位家长说,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她找老师沟通了两次都没有结果。
无奈之下,这位家长就在家长群里“控诉”:

2月27日,把**孩子的脸划伤,和小朋友沟通过后,他却巧妙地避过这个问题;
从2月28日开始,这个小朋友经常用脚“招呼”**同学,孩子的小腿上到处都是瘀青;
今天下午又把盒饭扣在**同学的脸上……

家长的控诉终于引起了老师的关注,结果换来的是老师和欺负孩子的家长打起的感情牌。

那位孩子的家长说:

孩子不到8岁,没有坏心思,是你的思想太恶毒。

一句话弄得这位家长很愧疚,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有时候,孩子的社交真的很令人担忧。

害怕他被欺负,又害怕他学坏。

但是,父母始终与孩子是分离的。

当我们无法保护在孩子身边时,那么我们就要提前“预防”。

提早将这几条交友规则教给孩子,他会受益一生。

01

不要刻意讨好任何人


一位网友说了这样一段经历:

女儿经常向她要钱买文具,但是书包里并没有发现什么新文具。

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她是买给同桌的。

女儿告诉她:同桌说如果不送给她的话,她就不和我说话,不想和我当同桌了,我不想和她分开。

说完后还委屈得快哭了。

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特别重视感情,渴望交友,同时也害怕孤立无援,因此会选择毫无保留地顺从他人。

从心理学角度而言,人类的“取悦、讨好”是一种本能的趋利避害,更是一种在社交关系中怕被排斥的恐惧。

然而人和人之间想要保持长久的关系,靠的是共性和吸引,而不是奉承和单向付出。

孩子一旦习惯讨好别人,就会活得非常小心,过分注重别人的态度,变得没有自我,性格也会变得自卑懦弱。

要避免孩子成为“讨好”的人,关键点是安全感和爱。

父母不要过分对孩子强调“乖巧、懂事”,更不要经常对孩子说“你再这样,就不喜欢你了”的话,否则它会打破孩子的安全感,会让孩子陷入因为“我要你喜欢我”而做出违背自己意愿的事。

我们要杜绝孩子在社交中形成讨好型人格,只需要两个条件:被需要感和双向付出感。

随时给他关注,任何时候都要回应孩子的需求,始终让孩子觉得:我是被需要的。

生活中的一些小错误,父母要少点责备,多点温柔和鼓励,让孩子觉得“即使我做错了,父母也是爱我的”。

只有当孩子有了父母的这一层“安全保护”,才会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做自己。

把尊重和对等融入教育中,让孩子明白:双向的付出才是有价值的交友。

02

学会尊重他人

有一个小男生长得比较胖,便有两个小男孩,经常跟在他后面喊:胖墩!胖墩!惹得小男生都不敢和他们玩了。

后来,小男生的家长和那两个男孩的父母反映了几次,可这两个孩子的父母都笑着说:“孩子这么小,说出来的话没有恶意,童言无忌嘛。”

孩子虽小,但是背后那种刻薄和伤害别人的感觉并不少。

然而,语言伤人并不是成人的专属,孩子也需要明白:说出来的话要让别人感到舒服。

一个经常嘲讽、揶揄别人的孩子是不受欢迎的,那么他终将接受的是别人的鄙夷和冷漠。

听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在无意识中,教会别人如何对待自己。任何一段糟糕的关系都有你的功劳。”

人与人之间交往,都是带有试探性质的,并通过反馈回来的信息,作出相应的反应。

如果身边有人伤你自尊、对你口出狂言,那说明你本身就是这样对别人的。

有人说过:再纯的黄金也达不到100%的纯度,同样,也没有100%完美的人。

每个人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缺陷和不足,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缺点。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最基础的礼仪修养,是孩子品德大树最基础的根基。

给孩子的尊重教育:

不要在背后说他人的坏话,

不要在人前嘲笑他人;

不要诋毁别人……

这些原则尽早教给孩子,孩子学会了尊重,他的人生才会更稳。

03

不必太过计较
有一种孩子,很容易在学校发生冲突,而且总是不肯原谅别人。
比如:
同学不小心撞了他一下,非要还手;

同学借了他的铅笔,会念叨好几天;

给朋友分享了好吃的好玩的,如果朋友没给他分享,就要斤斤计较……

面对这些耿耿于怀的孩子,他们的内心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友好相处,心中常常只有自己,不考虑别人。

通俗来说就是“自私”,这样的孩子在交往中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

英国数学家哈代说:

不能宽恕他人,就是拆掉自己要过的桥。

心理学中有一个关于“海格力斯效应”的故事。

海格力斯是一位力大无穷的英雄,一天,他因为看到脚边的一个袋子很丑陋,就狠狠地踩了一脚,结果这只丑陋的袋子成倍地长大。

这下气坏了海格力斯,拿起棍子就砸,那只丑陋的袋子竟然把路都堵死了。

这时一位圣人告诉海格力斯,这只丑陋的袋子叫做仇恨袋,你如果忽视它,它就会消失;你如果报复它,它就会加倍地报复你。

其实,在孩子的交友中也是这个道理。

如果一件小事就要耿耿于怀,那么他做错一件事也得不到别人的宽容。

任何关系都是相互的。

所以家长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知道“我”与“他人”的含义,学会用“包容”之心去处理事情。

犹太哲学家斯宾诺莎曾说过: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

生活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学会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父母在生活中包容孩子,做到宽容、等待、关心,孩子才会丢弃掉狭隘的心胸,宽容待人。

04

守住底线,远离那些让你“变坏”的朋友


心理学上有一种“螃蟹效应”:

描述的是,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就没有一只能爬出来了,不因为别的原因,就因为相互扯后腿的缘故。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

都说坏行为是会“传染”。

如果孩子身边接触的都是“耗能”的人,他就像一只螃蟹一样,用自身的不努力去“拖拽”着他们,影响着别人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盖理·莱德指出,孩子早在6个月左右开始,就会接受到朋友对他的影响,出现模仿行为。 

对孩子来说,模仿同龄小伙伴的言行,是获得对方的认同、维系友谊的重要方式。

此时的孩子还无法分辨是非,很容易被不好的行为带偏。

倘若孩子身边的朋友都是学习懒散、写作业拖拉、玩手机打游戏的人,孩子就会慢慢被改变,最后融入到那些朋友的“世界”里去。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

初中有个转学过来的女生,长得好看,成绩也好。

但偏偏坐在了不爱学习的同伴旁边,上课看小说、睡觉、打游戏……

时间久了,女生和周遭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好,但学习却开始懈怠,她成绩一降再降,甚至让她的中考失利。

所以,在孩子交朋友上面真的要“自私”一点。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父母要告诫孩子,不要和那些品行差的孩子走得太近,而是要和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在一起。

正面的影响力,才能塑造正面的价值。

要让孩子记住:

一个好朋友,是让你变得更好,而不是让你越来越坏。

05

学会拒绝,对不喜欢的事说“不”


一位妈妈在社交网站上谈到了一段经历:

她和儿子走进公园时,至少有6个男孩走向儿子,要求儿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他们。

此时的儿子有点不知所措,但是会本能地保护这些玩具不被抢走,只是一脸茫然地看着她。

她对儿子说:你如果不喜欢,可以大胆地拒绝,这是你的东西,你有权利不给他们。

后来,儿子就拒绝了他们,当时那些孩子特别不高兴,说他“没礼貌”。

妈妈帮他“还击”:他不愿意分享,是他的权利,你们不能因为这样就攻击他。

学会拒绝,绝不是一次简单的“不”这么简单,它包含着孩子对自己权利的保护。

人性的弱点从来都是欺软怕硬,不懂拒绝的人生,最后都会吃亏。

有这样一个新闻。

一个男孩与同伴玩耍时闹了一点矛盾,竟然被同伴的父母要求:背着书包跪在地上。

男孩当时一句话也没有,真的在炎炎烈日下跪着。

孩子不会拒绝,在毫无原则的情况下,很容易被别人判定为懦弱、无能,会被当成弱者去利用。

拒绝,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保护,一种不被妥协的勇气和底线。

守好自己的底线,干脆果敢,该拒绝时就拒绝。

学会说“不”,接受拒绝,孩子的人生才会顺畅。

06

社交学里面有一个定律:密友五次元理论。

意思是:你拥有的财富和智慧,基本就是身边5个好友的平均值。

这个理论用在孩子身上,大致也是如此。

孩子的社交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未来。

父母是孩子未来的铺路人,就要为孩子铺好每一条路。

告诫孩子:

远离“贪图”你对他好的人,因为你会“错失”真心;



尊重他比你好的人,也许有一天他就是你的楷模;



包容身边的朋友,他可能会在某一天成为为你宽容的那个人;



守住自己的底线,不要让别人的“坏”污染你;



拒绝让你痛苦的人,为自己守住最大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