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烛之武退秦师》感受古人风骨
(2023-03-21 08:26:33)
标签:
杂谈 |
分类: 高一 |
读《烛之武退秦师》感受古人风骨
之前,有网友发文感慨说:真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体悟书中的古人风骨。如今经过岁月磨洗之后,再看当初课本中的文章,有了深刻的体悟,也看到了古人伟大的风骨。那风骨是人类千百年来,流传不变的精神良药,能疗救红尘中的辛苦儿女。
我如今带中学生学习文章,我就想尽我所能,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思想内涵。认识文章中的文化价值,感受古人的风骨,以期对学生的思想产生熏陶和影响。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作为史书,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左传》被评论为继《尚书》与《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
作为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左传》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作为儒家重要经典,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等也都有记述和评论,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我们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要达到一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掌握实词,会翻译,能理解文章大意。
第二层次:能讲清历史史实,理清外交辞令,以及其中的儒家思想。
第三层次:能体悟古人风骨,“人人有嘴”,与我有关。
第一层次,在教学中,结合文本,师生可以共同完成,相对较容易。
第二层次,在讲清史实的基础上,理清外交辞令,分析其中的儒家思想。这一层次需要深入思考分析。
史实:
形势是: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出兵理由是: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基于目前的形势来说,一方面,郑国危在旦夕。郑国急需用人,化解干戈。这也为佚之狐推荐烛之武做了铺垫。另一方面,秦晋围郑,主要矛盾是晋国和郑国之间的,秦国只是陪同渔利者,而且秦晋分别驻扎在两地,这也为后文烛之武,实施面见秦君,并瓦解秦晋结盟,提供了可能性。
外交辞令:
刘勰《文心雕龙》中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忠于君主,敏于成事。烛之武的外交辞令,完全符合这一点。
忠于君主,烛之武年老,他不顾个人生死,心系国家和君主安危,缒而出城,胆气魄力非常人了。
本文的外交辞令,以时利为枢要,体现了烛之武的个人魅力。
心理方面:
先对秦君示弱,郑既知亡矣。示弱,是对现实的承认,是对对方实力的肯定。让对方志得意满,这样能进一步听你说。
再以利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可见,亡郑,对秦君来说,不见得有利。引起秦君的思考。
地理方面:
烛之武研究过版图,说,秦晋处郑国之西,且晋国距离郑国近,而秦国远。亡郑后,晋国得利大,而秦国,越国以鄙远,得利不便。
而且,相对来说,邻之厚,君之薄也。
地理方面分析,秦国得利不多,反而为晋国做嫁衣裳。也是得利不便。
军事方面:
亡郑以后,晋国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这是将来的忧患,也属于时利的考虑范围。
政治方面:
晋国贪得无厌,不知恩图报。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离间秦晋结盟,也是以时利来说。秦君觉得与晋结盟,图利不多,而且也不一定能实现。
至此,关键在于,让秦君觉得,亡郑,无利可图,目的达到了。
人情方面:
接着,又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这下,烛之武外交辞令,抓住了秦晋的主要矛盾:“时利”,再以人情练达,情真意切的方式表达出来,秦君就决定放弃这次没有“时利”的结盟了。进而保卫郑国,到是立刻有利可图的,而且不费一兵一卒,拥有了东道主的供应,也没有使晋国变强。秦君,何乐而不为?
于是,此次外交辞令,忠于君主,敏于成事。
烛之武的个人才能也熠熠于目前。
其中体现的儒家思想:
1.“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的“君子”思想。君君臣臣的正统思想。无论多么委屈,烛之武个人,在郑伯以礼相邀时,必须事君以忠。
2.礼治,仁治的思想
以其无礼于晋,“礼”的重要性。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仁”的重要性。儒家思想讲究“克己复礼”,“仁义”,在文中都有体现。
第三层次:能体悟古人风骨,“人人有嘴”,与我有关。
烛之武的风骨:
年轻时,有才华却不被重用。这是何等的委屈。也可见郑伯对于人才的不重视。但是,在家国危机面前,烛之武抛弃了个人的委屈,安危,生命。他以强烈的必死的决心,为了国家,为了君主,为了百姓,毅然而然去说秦君。这样的风骨,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对个人而言,怀才不遇,受委屈,很正常。但,始终不能因为委屈,而背叛国家,君主,人民。而且,要继续努力。也许,会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那一天。
佚之狐的风骨: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能欣赏别人的才华,举荐重用人才,这样的气魄,风骨,值得学习。
郑伯的风骨:
能屈能伸,知错能改。作为国君,在危亡时刻,想办法解决问题,能听进去劝告,能屈能伸。以国君之尊,可以向臣子认错。并且知错能改,头脑清晰。如果他早有这样的觉悟,郑国也许会变好,也未可知。
晋文公的风骨:
从大局着眼,权衡利弊,不冒进。懂得感恩,以国家利益为重。
秦伯的风骨:
能听得进去劝告。一切以自身利益为考量点,帮人帮到底,使自己的大将保卫郑国后,才撤兵回去,也是讲究仁义和信用的。
晋侯和秦伯,他们是立场的角度不同,所以个人心思考量也不同。
以我们今天的角度来考量,在精神上,立场不同,你要让历史人物起来和你对话。看到他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从而对自己的智慧和人生有所启发。
此文撰于公元二零二三年三月六日。
经典常读常新。日后常看,多写多记。
后一篇:青年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