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的校长,都在建这四个“朋友圈”

(2023-03-20 15:10:24)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优秀的校长,都在建这四个“朋友圈”


校长,你孤独吗?
几乎每一位校长在踏上这个岗位时,都会收到前辈“语重心长”的教导:“校长这个岗位是孤独的,你要做好心理准备。”这几乎成为所有的校长恪守的“行为准则”,“不唯上”“不唯下”“不唯家长”,在夹缝中保持着一份清高,在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中坚守着一分“自我”。
这也导致有人说,校长是不苟言笑的“一把手”,迎来送往,人情练达的“官”;是辛勤耕耘的“老黄牛”,迂腐乏味的“知识分子”;是“领导一张嘴,下面跑断腿的”甩手掌柜……种种说法不断加深了校长们的孤独感。

校长的孤独感,来源于“头雁单飞”的彷徨,中层不给力,基层盲目乱飞,雁阵不成行,头雁当然很“孤独”;来源于现有评价体系下,本区域同类学校校长间激烈的竞争关系,“独门秘笈”互相保留,有问题无处找“诸葛亮”;也来源于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双减”政策等接踵而至,老的经验还管用吗?团队成员能适应吗?如何保住领先位置?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当然就要承受“孤独”。
那么校长就本该孤独吗?
答案当然是不!

校长是冲锋在一线的“草根教育家”,是团结老师、学生的“吸铁石”,是连接学校与社会的“跨海大桥”……这些角色也注定了校长不应该“孤独”,也不能够“孤独”,更不要“享受孤独”。



作为校长,如果你仍然感到孤独,那就需要“经营”好这几个“朋友圈”。



图片
专家朋友圈



顶尖的创新型学校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强大的专家朋友圈。2022年6月16日,一场热闹的新课标下的国家课程校本化融合实施论坛在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举办,这距离这所“看得见孩子童年和未来的学校”开办,才仅仅过去了三年。



三年时间,红岭实验小学从建筑空壳到“血肉丰满”,成为“跨学科主题”课程研究范例,与一个人的参与密不可分。他就是写出了2022年校长们热捧的“网红教案”:《让学生创造着长大——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核心理念解析》一书的张华教授。



自红岭实验小学创办之初,张华教授就将自己的“大观念课程与教学”理念植入学校课程设计,帮助学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单元,创设真实情境或模拟情境,让学生以亲身实践与协作问题解决的方式获得概念性理解和核心素养。



除此之外,他还为红岭实验小学指明了从跨学科学习走向整体性学习的发展方向。三年时间里,张华与红岭实验小学校长臧秀霞“结对帮扶”,学校有问题就请教专家,专家有了新思考就让学校“率先试点”,这成为了红岭实验学校不断探索前进的“秘诀”。



对于每一位学校校长而言,一个强大的、丰富的、可调用的专家“朋友圈”,当然是摆脱“孤独”,走向卓越的“登云梯”。



图片

同行朋友圈


本区域同类学校间激烈竞争,校长间你追我赶,互相保留,怎么交同行朋友?曾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的李镇西和“网红校长”程红兵的故事,应该可以给校长们启发。



2018年,李镇西校长在自己的专栏中发表了《他大智如愚,我大愚若智——又见程红兵》一文,他回顾了自己和程红兵自1998年10月以来,长达20年跨越2000多公里的友谊。文中他写到:我们对教育有着太多的共同理解,对教育现状也有着共同的忧虑。比如,我们都认为,教育应该回到常识,现在许多“看上去很美”的“教育创新”,其实不过是常识而已。他也提到,从最开始互通书信,再到后来线下各种论坛交流,再后来通过各自发表的公众号文章争论探讨,这种跨越地域、超越时空的同行情谊,已经成为促使他不断思考,追求进步的一大力量。



诚然,不是每一位校长都能像李镇西这样遇到自己的“程红兵”。但是突破时空限制,到远一点的地方和同行在一起多交流,找同行样板“照镜子”“刻模子”,交几个志同道合的、能力互补的、互相启发的同行朋友,大家共同前行,总能少一些“孤独”。毕竟——同行是最好的高参。



图片

校内朋友圈


就是跟你的副校长、主任、学科带头人等交朋友。有校长会问,这是要放下身段、舍弃威严吗?原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校长校长孙先亮提出的:校长领导力变革:从1.0到3.0的思考或许可以给你启发。



校长领导力1.0:科层管理,金字塔式。金字塔顶端就是校长,下面就是中层、老师。这样的构造就是管人的,校长只要管住人就行了。而这会限制中层和老师的主动性,“不做不错,多做多错”,还要担心领导“甩锅”,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下,学校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孤独”的。



校长领导力2.0:扁平化,分布式管理。在这个阶段,校长和中层之间是相对平等的,校长只是决策者、监督者,中层会逐渐向校长靠拢,形成“集体式”的领导方式。



校长领导力3.0:价值管理,支持服务管理。这个阶段就是校长和中层、老师明确共同的价值目标:学生发展,学校里的每个个体都是自由平等的关系,校长可以和中层交朋友,和老师交朋友,和学生交朋友,自由倾听、自由交流,围绕着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共同谋划、轻装上阵。



实现了在中层交朋友,就基本达到了校长领导力2.0的管理目标,有了朝3.0进发的基础,那对校长来说,也只会更加不孤独。



图片

家长朋友圈



家长是校长的麻烦吗?跟家长交朋友是请客吃饭吗?跟家长交朋友不怕出“问题”吗?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方案或许可以给你答案。



走进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香蜜湖校区,家长们开办的讲座海报贴满了宣传栏,企业家讲企业战略或市场营销,公务员讲城市治理,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讲投资理财,法官、检察官或律师讲法学概论或律师实务……家长们的加盟,把世界带进了校园,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扎实的专业功底,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也是一门生动的人生规划课程。



在和家长交朋友的基础上,校长鲁江进一步提出“打开边界,融通未来”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自由开放的未来学校,培养引领时代的创新人才。只要目标坚定,守住底线,充分发挥家校共建、家校共育的强大力量,拥有一个家长朋友圈将会给校长和学校带来超乎想象的改变。



那么,校长应该如何培育属于自己的四个“朋友圈”呢?



首先当然是“走出去”。专家朋友和区域外的校长朋友不会自己找上门。校长会学习研究共同体,以结伴同行、寻找答案、共享智慧为核心理念,以校为会员单位,每20个单位组成一个学研体。学研体每年开展2场校长“千人大会”,不少于15场50人线下小班学习,每月1场学研体线上交流,每季度1次跨小组交流活动。校长会还将邀请全国著名专家、标杆学校校长分享智慧、交流经验。通过走出去认识专家、名校长,结交同行朋友,分享同行智慧,一起寻找问题解决方案,让校长在“领航”途中不“孤独”。



其次是要“学标杆”。就拿解决校长思想“高屋建瓴”,团队执行“畏首畏尾”的问题来说,校长会学习研究共同体中就有很多“标杆校”实现了校长领导力3.0的跨越。有的名校长曾经外出学习一个月,学校依然运转如常,中层“给力”,基层“用心”,学生当然让人很放心;有的名校长用“清单管理”,理清责任,分清任务,通过长期训练,让每个人都清楚何时何地做何事,校长不用天天盯细节,还有时间一年写二十多篇论文,发表专著。加入学研体,最高效的方式就是学习标杆校的思维、管理、方法等,通过“照镜子”“刻模子”等方式,实现先进经验的为己所用。



再次是要“在一起”。正所谓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个人的思想、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是20个、200个呢?“在一起”是结伴同行,找到跟自身学段一样、问题相近、发展阶段相近的校长朋友,向“走得快”的标杆学,和“差不多”的同行相互学,组成团队向专家学,抱团发展、取长补短,总比苦心孤诣来得效果更好。“在一起”是共寻未来、共享智慧。校长会学研体基于十几年服务千余所学校项目,总结了15个当下学校亟需的课题,供校长们共同学习研究。


除此之外,校长们还可以自建课题,邀请有同样学习研究需求的校长加入。校长会学研体会为每个学研体配属专门服务顾问,对接专家智慧、标杆案例、同行方法,前沿教育理念,让学员体成员一触即达。



所以,你还要选择“孤独”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