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如何创设“抬头见山”的生命闲暇,是学校的第一命题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课程如何创设“抬头见山”的生命闲暇,是学校的第一命题
第九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给我的演讲题目是《课程如何创设“抬头见山”的生命闲暇》,回顾前两届年会的发言,我发现从直觉经验上我已经认识到了闲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童年生活的敌人是什么?是没有'空闲'。今天的教育理想不能完全实现,最大的困扰就在于没有'闲暇'。创造闲暇是教育,乃至人生的大课题。”(摘自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浑然一体的学校生活,才是最好的学习》)
“诗意的校园空间,需要深度消费,深情对话。不然,树还是树,你还是你。而我们都能感受到,目前校园生活最大的敌人是没有闲暇。没时间看花、看鱼、看水、看云……人类就失去了看的深刻意义。创造闲暇,实际上就是在创造自由,创造与天地万物的对话,创造启迪性事物发生的机会。”(摘自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在文明的长河中,教育的根本目标究竟是什么?》)
那么本届年会我觉得是一种邀请,邀请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去做闲暇的教育?
校园生活最大的敌人是没有闲暇。成长没有自主性和选择权,学习缺乏舒适度和幸福感,童年诉求被冷落,生命的天性和个性遭抑制。儿童,成了“童年”的匆匆过客,成了社会激烈博弈和成人焦虑的人质。
我们忙碌得没有闲暇去思考教育乃至人生的一些严肃问题,同时也变得不爱去反省自己是如何活在这个世上: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放眼望去,当下似乎已变成为一个麻木而缺乏深度和感情的世界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从希腊时代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身上,我们都能看到闲暇曾经是古代人最为珍贵的哲学概念,更是高贵文化的根源和基础,可惜今天这种观念却不知不觉消蚀殆尽了。
马克思也有一个观点:我们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显然,拥有“闲暇”,是人之为人的生命追求。我认为在这样的时代,谈论这个话题有着相当程度的意义,也的确是在给理想的学校画个像。
那么,一所学校如何为师生创设“开门见山”的生命闲暇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坚持正确的办学文化价值观
“闲暇”这个字眼的含义,在历史上的发展始终传达着相同的讯息,在希腊文、拉丁文和德文中,其含义都是指“学习和教育的场所”。在古代,称这种场所为“闲暇”,而不是如今我们所谓的“学校”。换句话说,在原始意义上,闲暇就是学校,没有闲暇就没有学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要自觉回应这一时代的挑战、未来的呼唤。众所周知,学生的创新素养包含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向善善美和富于想象……
没有闲暇的时间,就没有自由的心灵;没有自由的心灵,就没有惊奇的发现;没有惊奇的发现,就没有丰富的想象;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鲜活的创造。
我们从闲暇的视角再次审视学校的教育哲学,与时俱进地调整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
2018年始,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正式提出新的教育宣言:“做精神明亮的人——过正常而积极的童年生活”。
我们追问:所谓“正常”,就是针对童年的异化而言。那么,正常的儿童,正常的校园生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而教育难道仅仅只是回到正常吗?教育应该积极回应国家的育人目标,积极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生长。所以,所谓“积极”和“明亮”,就是指蓬勃的生长愿望,昂扬的未来气质、鲜活的创造精神。
教育需要闲暇,闲暇是一种安静的忙碌。我时常觉得闲暇和十月怀胎的状态类似,孕育的过程,就是闲暇的状态,内部不断生长,直至新生命诞生。因此,所谓的闲暇,并不是懒惰,而是“人类精神的自由和解放,人们得以沉思默想并和外在世界和睦相处,心灵因而获得力量和滋养。”
“生命闲暇”需要孕育,需要文化,需要时间,需要空间,需要安静,更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不断喂养。
用闲暇的理念关照课程,让孩子成为课程的主人
闲暇的本质是思想的解放、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富足,以及行动的自主。从闲暇的角度看课程,就是要回到人的立场,激活课程对生命的关注,最大程度地释放课程空间,让孩子成为自由生长的主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遵循课程的规范性,又不能忽视课程的灵动性和生长性。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从被束缚的、狭隘的世界之中脱身而出,没有闲暇,人就不可能有思想活动,文化就无从产生。
近十年来,我们学校规范执行国家课程,搭建定制课程的选择平台(定制课程图谱),为不同的孩子提供课程跑道。“自我决定论”强调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动机取决于三个关键因素:自主性、效能感、连接感。定制课程的追求就是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无论成功失败,都能体验到自己追求的价值。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定制课程图谱
“一枚鹅蛋的使命”就是这样一门班本定制课程——
2020年5月11日
初夏,清晨。百草园里传来一个喜讯:大白鹅生“小宝宝”了。这是园子里的第一枚鹅蛋。躺在柔韧的蒲草里,发着光。
2020年5月11日8:10分
8:10分,我发布了这个消息。
2020年5月11日8:20分
8:20分,一位家长朋友建议:可以将之做一个班本课程。同一天,学校收到了一位热心市民送来的十枚鹅蛋。备注:给未来,给生命科学家的礼物。
2020年5月21日
定制课程计划发布及课程内容审议:一枚鹅蛋的使命——五(7)班班本课程。“鹅蛋之科技破壳”“鹅蛋的艺术”“不平凡的鹅生”“从生物学角度看鹅蛋”“一只有文化的鹅蛋”“半透明鹅蛋计划”“玩转鹅蛋”。
2020年5月28日,STEM教室。
一枚授精鹅蛋的开壳实验。
2020年5月30日
还是在这一间教室。孵蛋箱旁,一群教师和孩子正在等待。第一次听到小鹅清脆的叫唤,瞬间,就浮现木心的一句诗:云雀叫了一整天。
更为惊喜的是,居然有一枚蛋在滚动。它往一个方向滚了一圈,又朝反方向奔去。“窸窸窣窣”忽动忽静,时急时缓。一位老师打趣:“我们好像在产房探视一样。”是啊,做妈妈的,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宝宝也曾在腹中,这样“不安分”地左突右冲,试探着未知的世界。生命的原初样态,永远是人类最柔软的命题。
2020年6月1日
四只鹅宝宝出生,热心网友取名“鹅六一”。之后,保温箱成功孵化一批鹅宝宝,孩子们分别领回家饲养。
2020年7月1日 百草园池塘。
满月小鹅第一次试水。这是一个庄重的仪式。
没有闲暇,诞生不了如此生动的课程。课程如何创设“生命闲暇”?无关解释,而关乎参与,关乎好奇、激情、探索与想象。充满生命闲暇的课程藏在儿童的眼睛里,藏在儿童的好奇里,藏在儿童自由的玩耍里。“永远跟着孩子走”,我们要不断接受这样的提醒。若让孩子跟着你走,可能就走丢了闲暇。始终跟着孩子走,就能够找到闲暇的真谛。
创设生命闲暇,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
近些年,我们看到和青少年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不断上升,包括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且呈现低龄化现象。今天的孩子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彼得·格雷在《玩耍精神》中虚构的那个叫伊万的男孩。一个中等阶层社区的儿童,每天准点被母亲叫醒去上学,路上必须坐校车以保证安全,一天必须坐在教室里乖乖上课,放学后必须接受全面培训,晚上必须完成几个小时的作业,从周一忙到周末,伊万做得很好。只不过感到“精疲力竭”。
我们正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睡眠不足、学业压力、社交不充分、心灵束缚等,尤其是社交缺失带来心灵的封闭与孤独,正在成为成长的隐形杀手。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中,同学和同学之间很难产生深度社交,那些冲突、尴尬、人生曲折、复杂的东西都没有遇到过,将来一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社交生活应该成为童年重要的内容。学校要想办法多给孩子创设闲暇时间,想办法把学习生活的空间拉大,想办法扩大孩子的自由度。
“
把闲暇时间还给孩子
随着“5+2”政策的实施,孩子在校时间显著延长。学校成了富翁,拥有时间的富翁,孩子成了穷人,没有时间的穷人。那么,国家、社会、家庭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学校,学校又如何把时间还给孩子?考验的不仅仅是管理者的办学观、质量观,还有管理实践的智慧、勇气和担当。
今年秋季,劳动正式进入课表。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如果没有以土地为基本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如果没有以足够的时间为保证,劳动教育也许就会沦为纸上谈兵、无米之炊。
我们充分利用了“5+2”延时服务的在校时间。依托劳动课程基地建设,充分开发了隙地(校园劳动环境分布图),校园的角落里留下了更多的细节。整体设计、科学安排了劳动教育系列课程,产生了“本草纲目”“百草园里的诗经”“水培生菜”“稻梦空间”等许多好玩、有趣、有意义的课程项目。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校园劳动环境分布图
我们发现劳动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能的掌握和实践的创新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之间的相互交往和深度合作。在学生心灵的发育、人格的健全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5+2”第一时段完成作业以后,孩子们像鸟雀一样自由地飞进角角落落,看自己亲手培植的水培生菜绿油油地冒了头,一棵一棵数着番茄树上有多少颗小番茄,情绪暴躁的时候去田里拔个草,拔着拔着,心情就好了。学校因此流行一个金句:没有拔草解决不了的问题。拔一次不行拔两次。学业质量综合测评数据显示,学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内驱力与日俱增。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拔草
我们深深地体悟到,闲暇是一种心灵的态度,也是灵魂的一种状态,可以培养一个人对世界的关照能力。一个孩子若没有充分的闲暇,是接触不到许多美好的事物的。
“
把生活空间还给孩子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座村庄”。我们时常感慨,以前的孩子是放养型的,现在的孩子是圈养型的,给他们时间也不会玩。我们尝试着把学校的围墙打开,往西、往东或往南、往北,走得越远,半径越长,生活的经验越丰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每一年,我们都会精心设计一个年度课程。2021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我们设计了春天的出发——“百年百名优秀党员”红领巾寻访课程,孩子们接触到了不同行业的先锋模范人物,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都有了落脚点。
“节气的表情·儿童的天性·村庄的性格”,当儿童遇见24个节气,当24节气遇上24个村庄,又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2022年,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中,我们又推出了“知还,去24个村庄”的美学实践课程项目。将“课程·节气”“活动·儿童”“实践·村庄”结合在一起,在大自然中、在社区生活中,寻找有别于校园内的生活,沉醉其中得到宝贵的成长经验。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知还,去24个村庄”课程项目
“
扫描一组课程生活图景
心灵自由诞生的异想天开。一艘皮划艇冲破了校园里长10米,宽3米的一方小池塘。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校园池塘的“皮划艇游戏”
寻根问底解决的真实问题。水景保护计划——“苔”来“苔”往。发现校园清澈的水景里产生了青苔,研究青苔产生的原因;编程设计、3D建模,发明并制作去苔的装置;设计并制作青苔微景观,换个角度激活青苔的生命价值。
闲情逸致孕育的美好生活。春天,谷渎港畔,我们举行樱花诗会;秋天,广阔农场,我们举行稻田音乐会。
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稻田音乐会
歌德和艾克曼德对话录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所能想望的最高境界乃是惊奇。那么,什么是惊奇呢?我的理解是“对知识的渴望”,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渴求认知的积极态度。这才是创新的开始:惊奇的经验。
如何追求并擅用闲暇?我们可能有许多事情要做,但真正的关键还是在于:为闲暇创造外在条件仍不够,主要还是在观念上能否做到“创造闲暇”。“一切事物都是围绕着一个枢纽在旋转,这个枢纽就是闲暇。”“我们闲不下来,目的就是为了能悠闲。”谁会想到这些话出自两千多年前的一本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这些观点出自这样一位冷静客观、勤勉用功的现实主义者口中,其意义就非比寻常了。
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孩子,把孩子的心灵引向闲暇,不断去体验惊奇的感觉,然后怀抱希望,不停继续摸索前进,一个更宽广更具价值的充满生命闲暇的世界正在打开。
前一篇:从“校”长之名走向“笑”长之实
后一篇:我选班干部的七个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