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2022-09-28 11:37: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谈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案例
周建华 

本期精选了周校长《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校长课程领导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助力绿色学校创建》《中小学校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以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为例》3篇文章中的精彩内容。

第一篇:指向核心素养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指向核心素养提升,重在抓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撬动这些的支点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笔者结合人航的课程建设,阐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及其提升路径。



一、课程思想领导力



校长要善于以学校的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等统领学校的课程建设,凝练学校的课程哲学。人航的课程建设在“航”字上深做文章,建构了“三航”课程体系,包括启航课程、领航课程和自航课程。启航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及其校本化拓展,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夯实学生的共同基础;领航课程,包括国家、学校的各类选修课,面向分层学生,重在发掘学生的潜能;自航课程,包括大学先修、强基课程、竞赛课程及学生社团等,面向个体学生,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人航的课程结构体系表述在“航”,价值内蕴在核心素养、在“人”,学校简称“人航”,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课程哲学。



二、课程规划领导力



学校的课程结构决定了学校的课程功能,校长对此必须尤为重视。人航构建了“三三三”课程结构,以此统领学校课程建设。三个“三”具体包含以下几点:“三足鼎立”——以育人目标为轴心,融合学生发展需求,兼顾学科逻辑;“三个层级”——“启航─领航─自航”的课程进阶;“三个方面”——指向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每个层级都涉及这三个方面。



三、课程开发领导力



校长要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明确课程开发逻辑,带领教师建设学校课程,使课程开发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强大助推器,由学校育人目标到学校课程方案、学校课程结构、学科课程体系、学段课程体系及周课程方案一步一步落实落细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核心素养落实、落细的过程。



四、课程实施领导力



校长课程实施领导力体现在根据课程特点优化课程实施策略。在人航的课程实践中,笔者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课程,引领教师基于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实施。



一是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二是评估任务先于教学任务,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三是教学质量指向学生学习结果。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要求教师能够一致性地思考目标、教学与评价问题,即教—学—评一致性。



2、跨学科课程,进行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评价的有机融合。



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实施中,人航有机地将其与劳动教育相融合。在学习国家课程“植物是‘活’的吗?”时,学校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了融合:一是学习内容的拓展,知道植物的生长要素;二是融入劳动主题教育,让学生种植一株多肉植物。具体要求包括:在知识层面,知道移植、浇水等基本方法;在技能层面,掌握铲子、镊子等使用方法;在态度及价值观层面,体验爱护植物、珍惜生命,在劳动中收获喜悦和成就感。



3、在课程实施中,要特别注意引导教师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在课程学习中的有机运用。



五、课程管理领导力



校长要及时对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进行专业管理,抓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制订一系列课程管理制度加以规范,从人、财、物、信息等多维度予以保障;二是在加强制度约束的同时注重学校文化的建构与积淀,促进师生文化自觉。在人航的课程建设实践中,学校倡导奉献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构建能上能下(可以任教1—12年级的课程)、能内能外(既能教中国课程,又能教中外合作项目引进融合的国外优质学术课程)的平台制度以及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薪酬制度,形成了“在一起,飞更远”的团队合作文化,崇尚“反思•实践”的学习共同体文化,倡导“学术•合作”的教研文化。



除此之外,校长还要注重以下几方面课程管理工作。一是加强课程实施的常规管理,深入课堂听课并评课。二是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积极建设并管理好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六、课程评价领导力



校长对课程评价的领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促进教师成为课程理想的评价者。第二,拓展教师积极参与课程评价的角度与路径,主要包括从理解的角度评价课程标准、从育人的角度评价课程目标、从对话的角度评价课程内容、从发展的角度评价课程实施、从反思的角度评价课程绩效。第三,引领教师破解难题,补足短板。具体实践中,人航既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又实施一个学习阶段的终结性评价,还有小学低段“期末闯关”的综合性评价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第二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助力绿色学校创建
绿色学校是指在实现学校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融生态文明教育、学校教学和管理为一体,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和机会,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学校。



绿色学校创建行动中,加强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这项工作如何开展?



一、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课堂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结合课堂教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与方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提炼了结合学科课堂教学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四种模式:



1、课堂+知识。



知识拓展,在相应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知识。



2、课堂+生活。



实践体验,回归学生完整真实的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体验生态文明在生活中的应用。



3、课堂+技术。



混合式学习,通过技术赋能,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拓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时空。



4、课堂+社会。



课题学习(或项目式学习),面向社会生产生活真实陌生复杂情境的生态问题解决。



二、开展生态文明专家讲座



邀请专家到校讲座,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有效的举措。学生家长也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专家,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扩充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在此基础上,人航教师进行了实践创新。抗疫期间,三年级(2)班班主任刘姝君创新主题班会的内容和形式,从2020年1月27日-4月13日,开展在线云班会80期,均由学生家长分享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生态文明教育、生命观教育、自然科学教育等。这种以生态文明教育为主题的系列班会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



三、编制生态文明读本



学校组织多学科教师共同研究开发了《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教育读本(小学版)》,包括城市的土地、绿色能源的呼唤、水的利用、固体废弃物的新生、绿色校园与未来绿色校园设计大赛等。《读本》切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上,融生态文明理念、知识、技能于一体;教学方式上,注重调查、研究、制作、报告等多种方式的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上,注重从学校到家庭、社会的延拓;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理念的实际获得。



四、开展生态文明参观实践



开展生态文明参观实践,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感知,通过亲身实践获得高峰体验,是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路径。例如,上述《读本》第一单元《城市的土地》中的四节内容,就包括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内容。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学校周边及北京周边的生态恢复区、生态涵养区并进行今昔对比,现场感受与体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五、实行学校绿色规划管理



在人航建设规划中,主要在电器专业、给排水专业、建筑专业、结构专业、暖通专业运用绿色环保技术(设施)。



六、建设绿色环保校园



人航建设绿色环保校园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二是高性能围护结构,三是屋顶绿化技术,四是智慧照明技术,五是高效电驱动地源热泵+太阳能和空气源热泵技术,六是校园节水技术。学校校园建筑满足2019年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标准。



七、涵养绿色校园文化



涵养绿色制度文化。一是绿色宣传制度,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时机,以多种形式在校内外宣传环保的重要性,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建立绿色评价制度,明确规定学生哪些行为符合绿色行为的规范,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三是建立绿色监督体制,引导学生杜绝各种浪费纸张、浪费水电、浪费粮食等现象。将资源循环有效利用。四是绿色志愿服务制度,在学校设立“光盘志愿者”“垃圾分类”等服务岗;在社区设立“垃圾分类”“洁净社区”等绿色志愿者服务岗。



八、培植绿色创新理念



学校设计专门的活动,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例如,美术教学的科学幻想画创作,一年级学生的绘画主题有“雾霾净化器”“未来给热带地区降温的飞机”“太阳能机器人”等。又如,学校开展“变废为宝”绿色校园设计大赛,设计了主题系列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这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并弘扬生态文明理念。


第三篇:中小学校如何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一、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关键是课程与教师



学校梳理了金字塔形的中小学“STEAM+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框架的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创新等几个层次相对应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研组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现在信息技术教研组、通用技术教研组等共开设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余门。学校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跨学科融合教育,鼓励教师团队跨学科合作、领域内学科交叉,实现人工智能与学科的高度融合。



二、实践与思考:人工智能教育的特点



1、人工智能教育——鼓励学生超越教师的学习。



学生朱星宇是人大附中人工智能社的社长,是计算机视觉与深度学习研学和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校本选修课程的助教,不仅在全校开人工智能科普和入门讲座,还给信息技术教师上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基础,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放手、助推可以使他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系统。学生超越教师是人工智能教育时代的特点。



2、让学生站上巨人的肩膀。



教师要在促进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相长。近年来,教师们开设出一系列STEAM课程,带领学生玩VR游戏,后来又尝试做人机交互等,努力尝试各种研究。学校师生的研究颇为深入,始终保持对先进技术的敏感性。教师自己不仅要努力成为巨人,还要善于让学生站上巨人的肩膀。



3、人工智能+教育,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教育行为。



人大附中学生援疆项目团队由高二、高三年级的近20名学生组成,旨在了解新疆学生学习状况,并在他们学习生活方面给予支持,交流学习经验,各取所长,共同发展。该项目在过去的一年中为新疆学生带来30余节别开生面的网络视频微课,受到新疆教师和学生的一致赞扬和鼓励。



三、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策略



在中小学开设好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点: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要聚焦育人目标和呼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双轮驱动。



第二,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既要关注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发展,又要立足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实际,注重构建面向全体的普及性课程、面向群体的发展性课程和面向个体的荣誉性课程,给各类学生提供丰富的选择性。



第三,在课程实施上,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助教甚至是优秀的课程教师。



第四,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网络资源,为学生人工智能学习搭建很好的资源平台。



第五,课程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学校要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制度和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自觉发展。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的建设,需要学校建立良好的跨学科专业合作的体制机制。



第六,关注挖掘人工智能教育的育人功能,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培养学生创造力发展、脑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功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