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第一生产力,学校管理者如何创造积极情绪?
(2022-04-12 09:11: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杂谈 |
情绪是第一生产力,学校管理者如何创造积极情绪?
情绪与决策如影随形,人是不能脱离情绪,来进行所谓理性决策的,人的所有决策,都是情绪参与的结果。
管理者要保持情绪稳定,管理好情绪,避免情绪的大起大落。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成功是对情绪控制的成功,情绪稳定,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能力。
管理者的情绪也很容易传递给教职员工。工作中,管理者要尽可能创造积极情绪。即使最微小的积极情绪,都能在工作环境中提高效率,提升动机和创造力。
01
做个积极情绪的管理者
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
美国罗斯福大学的卡罗琳·韦利曾经做过4次调查,这些调查相隔的年限为46年,她想了解人们的选项会有何不同。
大家选择最多的选项是:“工作的趣味性”、“工作提供的保障”、“丰厚的工资”、“自己是项目的一部分的归属感”等。其中有一项在每次调查中都排在前两位,那就是“在完成工作时得到充分的认可。”
超过80%的主管认为经常会对下属表示认可,但只有不到20%的员工经常感受到上级的表扬。有研究发现,公司员工离职首要原因是得不到赞美和认可。
那么,多长时间的认可更有有效?一周、一个月、还是一个季度评一次最佳员工?
表达认可的频率应该是每周,甚至是每天,而不是每月或每年。
一项工作的推进,不要等到结果出来才认可,阶段性做得好,最佳的认可时机就是当时表达。
“小梁,你的这份报告上交得最快,效率很高呀!”
“小张,这次的微信公众号编辑跟以往有点不同,行距、配图等看起来更舒服。”
“你发来的文件收到了,谢谢一直在追求进步的冯老师。”
学校里,每次请老师在大会上进行学习、工作分享,结束的时候马上颁发一份证书,以示纪念和感谢。
在工作与生活中,人们都喜欢追随拥有积极情绪的领导者。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类最深刻的本质是渴望得到赏识。”及时、具体、真诚的表扬更能俘获人心。
02
做个积极情绪的支持者
乔布斯曾经说过:我不认为我对别人很苛刻,但如果谁把什么事搞砸了,我会当面跟他说。诚实是我的责任。我知道我在说什么,而且事实证明通常我是对的。那是我试图创建的文化......这就是我们的规矩:你就得超级诚实。
在最近几年民主生活会中,大家给我提意见比较多的是,要多欣赏人、表扬人。做领导的是不是大都习惯提意见?
给下属真实、真诚的反馈,管理者很多会认同。我曾像乔布斯那样,以为对下属“高标准严要求”,是对员工负责的表现,这是我的个人管理风格。但长期直截了当的负面反馈,这种“风格”给下属带来很大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
有一天,我看到下面一个案例,给我带来启发。
大学生们收到老师批改的论文,第一组的学生论文后面附了这样一段话:我写这些评语,只是为了在你论文后面加个反馈信息。
第二组学生论文后面的评语是这样写的:之所以写这些评语,是因为我对你有很高的期望,同时我也知道你能实现我的期望。
你猜哪组学生重新修改论文的比例更高?是的,第二组是第一组的一倍。表达方式稍有不同,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当你写作文或是材料,看到老师、领导密密麻麻写了一堆改进意见会有什么感受?心里很不爽,甚至有抵触情绪,是不是看我不顺眼呀,我有这么差吗?然后心不甘情不愿地修改。
当老师对你说:我对你一直期望很高,我相信,只要你肯下功夫,一定有更高的成就。这种“高标准+信心”会让人很受用,这本质上是表达一种预期,没有人会拒绝的。
“小王,你的材料写得很有条理,我一直对你有更高的期待,假如这份材料再增加一些统计数字和典型个案,看起来会更棒的。你看看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可以找我或是办公室人员”。
这里,领导再加入了新的两种元素:方向+支持,帮助小王更容易进行下一步工作。
好的老师、领导怎么反馈、支持下属的行动?
高标准+信心+方向+支持,带给人自我突破的勇气。我相信,你的能力比你想象得更为强大,加油吧!
图片
03
做个积极情绪的组织者
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下午是我校工会活动时间。上周活动结束的时候,老师们纷纷说这次活动有意思,很好玩。工作了一周,一场欢乐刺激的游园活动,能够很好地调剂大家的工作生活。
活动分为两部分,前面是集体项目——鼓动人心,要求每个工会小组9人参加比赛,参赛队员每人都牵着一条绳子,通过绳子控制鼓面来颠球,在规定的2分钟时间内颠球最多的小组获胜。6个小组,你追我赶,紧张刺激,不仅拼合作还拼技巧,绝对是高峰体验。
后面是个人游戏项目,有比拼肺活量的吹气大王,也有拼准心的沙包投掷和投掷粘奖。游戏难度不大,有一点点挑战,更有奖品等候。纸巾、酱油、洗洁精等,每个人都不会空手而回,个个满面笑容拎一袋东西回家
诺贝尔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人们对体验的记忆由两个因素决定:高峰(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时与结束时的感觉,这就是峰终定律(Peak-EndRule)
。
对一项事物的体验之后,我们所能记住的就只是在高峰与结束时的体验,而在过程中好与不好体验的比重、好与不好体验的时间长短,对记忆差不多没有影响。
你看,上周的游园活动正好符合这两个特点。
这个原理,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还可以怎么使用呢?
我们可以更为系统地应用在所有事情结束的时候,让每次与人打交道、每次会议、每个任务、每一天都幸福完美地结束。
参加完一次聚会,听完一次分享,你给朋友、同事打电话或是发微信,表达感谢,告诉他们哪个地方让你今天印象特别深刻。
你在跟别人谈话快要结束时,说出最让人欢欣鼓舞的瞬间——你可以说,“今天听到你的好消息真让人高兴!”这让你和对方都关注到谈话中积极的一面,保持对这次谈话美好的印象。
在会议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你总结时可以说:“今天的讨论,你觉得哪些效果很好的方面我们可以在下次继续保持的?”或者“今天的分享会,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能激发大家回顾会议中有意思的过程部分。
如果没有时间给大家发言,你也可以直接发表你的评论,“这次讨论过程很热烈,大家想到了很多好办法。能和大家一道真正解决问题的感觉真不错。”
演讲过程中一定要有给大家印象深刻的视频、故事、音乐等,结尾的时候有引发共鸣的金句或是视频结束,会让人回味无穷。
我多次在有关课程的演讲中,播放我们学校陆老师制作的“特色课程成果展示”视频,精美的画面,配上动感有趣的音乐,引爆全场。事后,常有人追着向我要分享的视频资料。
你还可以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总结“三件好事”,或是记录每日成就事件,让一天美好的记忆保存在你的大脑中。
像峰终定律这些心理学的规律,学以致用,可以让我们的工作生活感受更加正面的积极影响力。
前一篇:散文阅读理解
后一篇:「得与失」主题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