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理解
(2022-04-12 09:04:49)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散文
【要点提炼】
高中语文复习重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点提炼
高中语文复习重点:【小说阅读】要点提炼
一、作用题
(一)标题的作用
1.常考提问方式
标题的含义是什么?
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标题的作用是什么?
为什么以此为标题?换成另一个标题好不好?
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
2.标题常见的作用
点名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表达作者主观感情和态度
揭示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成为文章的线索和构思思路
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和主题有象征作用。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题思路:
题目含义:表面义、深层义。
题目与表现手法的关系:运用何种修辞
题目与与文章结构关系:是否起到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题目与内容的关系:是否明确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内容
题目与主旨情感的关系:是否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题目与人物命运的关系:是否暗示或揭示了人物的命运。
答题步骤:
明确标题含义:表层义、深层义。
分析文章结构:与开头结尾的照应、文章的线索
标题与文章中心关系:本身的点题作用、揭示文章的中心内容
分析效果:注意题目本身特点(比喻等修辞、特定句式等);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思考及兴趣。
3.标题的含义
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
联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标题的表层含义。一般指的是其字典义或常用义。
第二步,体会标题的语境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和象征义等)。
第三步,联系全文内容,结合文章主旨,探究标题与文章中心的关系。
第四步,提炼整合答案。
答题模式: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中心。
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可换成另一标题”类
答题步骤:
答文章主要内容
答标题含义(有时可不答)
答标题作用
注:当标题没有深层含义时,答出文章主要内容就可以,不需再答标题含义。
(二)句段作用题
答案要点:
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思维模式:
(1)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三)引文的作用
要点:
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对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
(四)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
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
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五)景物描写的作用
【知识储备】景物描写——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作用。
B.渲染气氛,为下文铺垫;奠定情感基调。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现,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C.烘托叙述对象某种特征。
二、原因概括题
常见题型
1、分条列出依据题
2、由果溯因题
3、简述概括题
命题特色
概括内容要点是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这类题多以问“为什么(或原因、理由是什么)”形式出现,故选“原因概括题”为代表。内容概括有整体概括和局部概括两种,而“原因概括题”则是全文内容要点的概括。
常见提问方式
作者这样说(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综观全文,概括××××的主要原因。概括文意。
总结:
原因概括题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这种题型建模表现在三个方面:
1、关注提问模式(常见提问模式见前面“命题特色”部分)。
2、把握思维模式
(1)思考方法:由果溯因、一果多因。很多散文,作家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些“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故这类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这多“因”的数量找全。
(2)思考原则: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点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思考答案。尚存一两点分散在离题干句较远的上下文。这时,要适当扩大搜索范围。原因概括题满分答案是显性要点和隐性要点的结合,隐性要点易疏漏,作答时要有挖掘隐性要点的意识和原则。
3、规范答题模式
(1)引述,即择用原文中的某个词语或句子作为试题的答案。
(2)整合,即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语意重新组合。
(3)概括,即不能用文中现成的词句作答,必须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另外,原因概括题答案组织最好规范,可用:因为这种形式回答。
三、体会含义题
常见题型
1、语句的理解题
2、语句意蕴题
命题特色
体会含意题主要是针对考点“体会主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设置的题型,意在考查句子内容的思想性。
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
总结:
1、关注提问模式: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析该句的内容。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把握思维模式的“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
3、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
四、鉴赏表达特色题
常见题型
1、列出技巧题
2、鉴赏技巧题
3、技巧作用题
4、语言特色题
命题特色
鉴赏表达特色题主要是针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而设的一种题型。鉴赏表达技巧(艺术表现)重心放在判断运用了哪些手法上,兼及表达效果的分析。而且,在“判断”手法上,要求多角度切入,掌握多种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鉴赏可以是整体(一般找表现手法)的,也可以是局部(一般是找修辞手法)的。
总结: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使事情来龙去脉清晰)
倒叙(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
插叙(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中心思想更加鲜明)
补叙(增强文章的审美效果)。
人称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真实感)。
表达方式例举:
1. 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说明文常用)
2. 掌握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与小说进行区分学习)
|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哭告抒情,有对话效果,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可以达到拟人效果。第三人称,不受限制,灵活自由,可以全面地反映生活。 |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
|
顺序,条理清楚。倒序,设置悬念,激发兴趣,使行文波澜起伏。插叙,对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和说明,使内容更充实,结构更严密,行文更活泼。补叙,对原来的叙述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丰富内容,深化主旨,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顺叙,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次序井然。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单调。插叙,为下文作铺垫,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题。补叙交代清楚前因后果,使内容更丰富。平叙,双线(多线)并进,拓充作品容量。 |
|
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细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选取某种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描写。语言描写。 |
描写角度 | 感觉角度:视、听、味、嗅、触觉。形、声、色、态角度。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观察顺序: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内到外。 |
描写作用 | 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小说术语) |
一、表现手法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作用)注意:广义的表现手法包括修辞手法(常见9种及其作用单独讲),此处是狭义的表现手法。
象征 | 通过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感情。(斜体为定义)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寻味。(正体为作用) |
抑扬 |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两相对照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以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
托物言志 | 假托某种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特定的主张或哲理,把要抒发的感情、表现的思想借助于对某事或物品的描摹、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
白描 | 以最经济最节省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
虚实结合 | 抓住重点以实衬虚或以虚称实,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的揭示题旨。 |
借景抒情 |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使情感抒发含蓄、蕴藉 |
衬托渲染 | 用衬托或渲染描绘某一事物。(衬托:正衬和反衬;渲染,正面铺排)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
点面结合 |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既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出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
以小见大 |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来写。表现感人,具有社会意义。 |
联想想象 | 由眼前之物想到的其他事物。(联想想象经常一起使用)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
动静结合 |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反衬的一种)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
对比 | 将两者及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比和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 |
二、结构技巧
结构技巧,通常与篇章技巧相同。
结构技巧一般有以下几种: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短的白日
迟子建
是冬至的正午,我在古兰甸附近的一家乡镇卫生院做完三台肛肠手术,搭乘一辆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
从哈尔滨西站到大连北站,再从大连北站到哈尔滨西站,这两三年来,我数次往返于这段旅程。我像我这个年龄的绝大多数中年男人一样,上有老,下有小。父亲十五年前去世了,如今八十多岁的母亲跟弟弟一家生活,同在一座城市,自从我儿子进了强制戒毒所,母亲见我就生气,她声称要活到长孙出戒毒所的那天,代我教育儿子。
我也的确比较娇宠放任孩子。他自幼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我就尽量满足他。我以为一棵不经修剪的树,才能顶天立地。可我忘了,他生活的现实丛林,远比真实的丛林要物质和险恶。
一个多小时后,货车驶入大连。司机一进城就把我甩下了,说是卡车限行,让我自己打车到北站。抵达北站时离开车只剩一刻钟了,我加塞儿取票,走急客安检通道,才没误车。
上车后未等坐稳,车就开了。飞速掠过的风景中,是光秃秃的庄稼地,三三两两的牛羊,低矮的房舍,看得我眼花缭乱,很快就睡过去了。
我醒来时天色已昏。一个穿制服的小伙子,与我平行坐在过道另一侧,低头摆弄着手机。他见我伸着懒腰站起来,笑眯眯地盯着我说:“叔,你可真能睡。”
“是啊,我一觉就把天睡黑了。”我对他说。
“叔,这不怪你,这得怪冬至。今天是白天最短的日子,太阳不待见咱,回得太早了。你说太阳相当于天庭的CEO,它又不用打卡,谁管得了它啥时来啥时回呢。”他幽默地说。
“怎么特等座这么少人坐?到了沈阳这样的大站,也没人上吗?”我说。
“叔,这车从起点到终点,才四个来钟头。搁过去,站都能站下来。”小伙子摆了一下手,说。
列车到达铁岭西站了。小伙子起身忙他的活儿去了。
我心底喜欢上了小伙子,期待着再和他聊聊。
车窗外是滚滚夜色,如墨流淌。列车到达终点站前,小伙子又来了。他见了我亲切地笑着,说:“叔,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您快到家了。”
“听你口音也是东北人,你家在哪儿呢?”我问。
“已经路过了——”小伙子有点儿惆怅地说。
小伙子告诉我,他并不喜欢目前的工作,累,枯燥。他曾想着不干了,购置点儿专业设备,和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做微电影。
“那你怎么没按照自己的想法辞掉工作,做喜欢的事情呢?”我问。
“叔,正当我想这么做的时候吧,半年多前,我妈有天突然上不来气,浑身出汗,嘴唇比茄子都紫,赶快送到医院急救。一做心脏造影,发现冠脉有堵塞的地方,得放俩支架。就这样,我妈一场手术,把我上班后辛辛苦苦攒的六万块钱给整没影了,哪还有钱购置设备啊。叔,我觉着没啥,妈就一个,得好好待她。”
小伙子从他所崇拜的大银幕电影导演,聊到他的微电影梦,意犹未尽……一个中年男人进来了,他穿制服,佩戴“列车长”臂章。小伙子见着他霍地起身,打了个立正,歪头冲我扮个鬼脸,迅疾离开了。
再过一站,就到哈尔滨了,我心灰意懒地用手机上了一会儿网,浏览了一下当日新闻,昏昏沉沉睡去。等我醒来时,列车已驶入哈尔滨西站。
终点站到了,酣睡了一路的手机,此时却苏醒了。我接起电话,是我做手术的那家卫生院的院长打来的,他告诉我上午做的第三台手术的那位环形痔患者,半小时前他突然肛下大出血,陷入昏迷状态,现正紧急送往大连途中。
我大声问:“怎么会这样?我的手术可以说是天衣无缝的。”
对方只得实言相告,说患者术后感觉良好,因为冬至,亲属送来一饭盒饺子,他一高兴,全吃了不说,还喝了一瓶啤酒。
“刚做完肛肠手术,这么大吃大喝不是找死吗?”我走下列车,站在喧闹的站台上,与对方吼着。
“不管怎么的,手术是你做的,你最好返回看看。虽然我们有护理责任,但要是出了人命,你我都没好日子过了。”
“本来我就没有好日子过。”我气咻咻地挂断电话。
“叔,你咋还不出站?人都走光了。”小伙子拉着一个精巧的黑色拉杆箱,从我身边经过。
“出了点儿事,我还得返回大连。”我沮丧万分地说。
小伙子挥手与我告别。他拉着行李箱,走进哈尔滨冬至的夜晚,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首段的“冬至”照应题目,并且交代“我”在这一天做完手术后居然搭乘“破旧的运输水果的货车,赶往大连”,引发读者兴趣。
B.“我”已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重担让“我”深感疲惫,加上儿子不学无术并且吸毒,进了戒毒所,心理上也疲惫至极。
C.小说运用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小伙子彬彬有礼、乐观阳光的形象,与文中“我”为了生活奔波的劳累辛苦的形象形成对比。
D.“夜色中的旅程”既指作者迫于无奈需要在哈尔滨和大连之间连夜往返,也暗指作者的“人生之旅”并不顺遂,无往不在“夜色”之中,
5.“最短的白日”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6.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及解析
4.C
5.故事发生在冬至,是一年中白昼时间最短的一天;主人公连做三台肛肠手术后辗转赶上返家的火车,因疲惫而在火车上两次入睡,白日匆匆逝去;主人公两三年来,数次前往古兰甸做手术都非常顺利,但这次却出现意外,主人公的人生之路可能由此出现转折,陷入黑暗。
6.结尾是小伙子在夜晚走进并非故乡的哈尔滨,主人公到了家乡哈尔滨却必须连夜返回大连,都是“奔向异乡”,揭示小说现代人失去存在感的主题;发人深思,并与标题“最短的白日”形成呼应;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具有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心理描写”错误,文中对小伙子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
小说中的“最短的白日”有多层意蕴。表面上是指“冬至”,白天是最短的;
其深层意蕴还体现在主人公的主观感受和文章对主人公命运的暗示上,“很快就睡过去了。我醒来时天色已昏”“我一觉就把天睡黑了”,主人公奔波劳累使他忽视了时间的存在;
“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我”为一位患者做了手术,手术虽然成功,却因患者手术后不遵医嘱而失败,导致病危抢救,“我”只能在做了四个小时高铁后到家后又返回大连,这一天奔波劳碌,并且主人公对此也得负有很大的责任,会使主人公的人生之路出现转折,陷入黑暗。
6.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进行探讨的能力。
分析小说结尾的好处,首先应该点明小说结尾的特点,“小伙子挥手与我告别。他拉着行李箱,走进哈尔滨冬至的夜晚,而我则在抵达故乡的一瞬,又开始了夜色中的旅程……”,小伙在夜晚走进并非故乡的哈尔滨,主人公到了家乡哈尔滨却必须连夜返回大连,都是“奔向异乡”,每个人都在为生活而奔忙,失去了自我,揭示小说现代人失去存在感的主题;
这篇小说令人意外的结尾耐人寻味,“我”和小伙子都要继续奔忙,呼应了标题“最短的白日”;
其次要点明结尾的表达效果,出人意料的结局富有戏剧效果,让人在同情主人公的同时也也在他身上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因而引人深思。
前一篇:20个诗歌鉴赏常考意象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