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题材辨识
(2022-03-22 11:07:40)
标签:
试题文化 |
分类: 诗词鉴赏 |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
内容 |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
(1)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 (2)写景的表现手法:白描与工笔;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3)常用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融情入景;反衬手法 |
标志 |
山水诗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是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
情感 |
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答案】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现了作者甘于淡泊的胸怀和自得其乐的畅适。
题材二 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
内容 |
君臣官场赠别、市井朋友相别、亲人伴侣送别 |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情或反衬) (4)想象(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
标志 |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 |
情感 |
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抒发对人生的感慨(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集合体,丰富复杂却不杂乱) |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张元幹【注】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残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张元幹:南宋初爱国词人。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胡铨遭迫害,被除名押送新州编管。时张元幹寓居福州,作《贺新郎》以送胡铨,后因此词而被捕下狱,并被削职为民。
结合全词,说说词中流露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对沦陷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深切思念;对沦陷区惨遭金兵铁蹄践踏的悲惨景象的极度悲愤;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投降、求和苟安的责问与抨击;对自己长期报国无门、渐至衰老的悲怆;对好友胡铨一再遭受迫害的不平;对胡铨前途命运的牵挂与担忧;对挚友面对厄运的支持与激励。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作者因长期客居在外,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 |
内容 |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 (3)侧面落笔。作者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作者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
标志 |
标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危楼、危栏等 |
情感 |
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思亲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羁旅他乡的幽怨。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
【即学即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
【注】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节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居无定所。差喜:幸好。衰亲:老母。
你从诗中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答案】作者长期漂泊在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
题材四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
内容 |
往往是借怀古来叹今或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
标志 |
标题中多含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词语 |
情感 |
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
【即学即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酹江月·秋夕兴元使院作,用东坡赤壁韵胡世将神州沉陆,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塞马晨嘶,胡笳夕引,赢得头如雪。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试看百二山河,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阃外何人,回首处、铁骑千群都灭。拜将台欹,怀贤阁杳,空指冲冠发。阑干拍遍,独对中天明月。
【注】兴元:地名,今陕西汉中,南宋时为宋金对垒前线。作者曾任川陕宣抚使。一范一韩人物:指北宋抗击西夏、巩固西北边防的范仲淹与韩琦。汉家三杰:指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韩信。阃外:指统兵在外。拜将台:传说刘邦在此拜韩信为将。怀贤阁:为纪念诸葛亮而建。细品整首词,词中流露了作者哪些情感?【答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南宋朝廷和议误国的满腔愤慨,以及对朝中奸佞小人的强烈谴责,流露出了作者的满腔爱国之情。
题材五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
内容 |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
(1)具体描写的方法上,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修辞手法上,主要是比喻、象征、拟人和对比 (3)抒情方法上,主要是托物言志
|
标志 |
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一物,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 |
情感 |
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
汉宫春·梅晁冲之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却是有、年年寒雁,归来未曾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江天、分付他谁。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东君:司春之神。玉堂:指华贵的宫殿。结合整首词,说说作者言了哪些“志”。【答案】“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对江天、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空自忆、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
内容 |
表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感情,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别离相思诗等 |
(1)比兴。先从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 (2)衬托。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等充满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抑扬结合 |
标志 |
标题中多含“怨”“怀”“忆”等或直接用“无题”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秋风、夜雨、泪如雨、雁声月明、红妆对镜、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
情感 |
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
作者笔下的妻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对妻子的什么感情?【答案】作者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整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之情。
题材七
题材特征 |
内容情感 |
常用技法 |
||
内涵 |
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
内容 |
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手法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
标志 |
标题中往往有“行”“军”“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关、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羌笛、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
情感 |
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向往 |
通读全词,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主张?【答案】这是一首边塞征战的词,词的上片主要写战争,有利的地势和出色的将士,地利与人和兼备,最终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劝谏统治者,不要满足于目前的战功,而要继续抵抗,以此劝谏统治者要力主抗金,凭借南宋的地理优势、抗金勇士和历史经验,一定可以击退侵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