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言断句

(2022-03-22 11:01:03)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快速解题“2步骤”

【解题策略】
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图片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技法运用】
第一步:首先根据选项特点将选项分为A、D和B、C两组。
 
第二步:先排除其中的一组。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后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只剩下A、D两项了。
 
比对两组,分析判断。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项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即“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至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D项。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即学即练】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县人王成、陈仲玉作乱,真赴告元帅府。帅受赂,反捕真。逃居坭冈,举兵攻成,不克。久之,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据惠。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A.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B.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C.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
D.真击走常/杀仲刚海寇/邵宗愚陷广州/真以兵破走之/复其城/擢广东分省参政/寻擢右丞
 
【解析】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再分析断句情况逐级排除。“仲刚”“海寇邵宗愚”均为名词,且“仲刚”作“杀”的宾语,“海寇邵宗愚”作“陷广州”的主语,所以“仲刚”后面必须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走之”意为“使他们逃走”,应是“以兵破”的补语,所以“以兵破走之”中间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答案】B
 
【参考译文】何真,字邦佐,东莞人。十四年,同县之人王成、陈仲玉发动叛乱,何真到元帅府状告他们。元帅收受了王成、陈仲玉的贿赂,反过去抓捕何真。何真逃走居住在坭冈,带兵攻打王成,没有成功。过了很久,惠州人王仲刚与叛将黄常占据了惠州。何真攻打黄常,黄常逃走,何真杀了王仲刚。海寇邵宗愚攻陷广州。何真带兵击退他们,夺回了广州城,他被提拔为广东分省参政,不久又被提拔为右丞。



文言断句5个关键点(上)


一、 找名代,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

【即练即悟】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解析】根据语境,“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是说李氏不肯投降,“云”后是他不肯投降的理由,“云”前后都要断开,排除B、C两项。“赵氏有孤孙”的意思是“赵氏有独孙”。“孤孙”指赵憙,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答案】A

【参考译文】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郡人。年轻的时候就有节操。更始即位,舞阴(地名)大户人家李氏拥城不投降,更始派遣柱天将军李宝去招降他们。李氏不肯,说:“听说宛人赵氏有孤孙赵憙,以信义闻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就征召赵憙。

二、找虚词,定句读
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其前一般断开。
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其前一般断开。
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其后一般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其前一般断开。
复句关联词语:虽、虽然、纵、纵使——其前一般断开。
复音虚词: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不能点断。

【即练即悟】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芝坐爽下狱”意思是“鲁芝受到曹爽牵连而被下狱”,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项和D项。“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是对称句式,应在“直”与“志”中间断开,排除B项。

【答案】C

【参考译文】等到宣帝起兵讨伐曹爽,鲁芝率领其余众兵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处,劝曹爽说:“将军处在伊尹、周公的位子上,一旦因获罪被罢免,即使想再牵黄狗,又怎么能办得到!如果挟天子保有许昌,倚仗帝王的威势用羽檄征召四方兵马,谁敢不听!如果放弃这个决定离去,那就是想去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懦弱疑惑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身受杀戮。鲁芝也受到曹爽的牵连而被下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想求赦免。宣帝赞许他,赦免而不杀他。不久被起用为并州刺史。


文言断句5个关键点(下)


三、 看对话,定句读
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厘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历年高考题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即练即悟】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至汴,见金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宗浩叱之曰:“前日兴兵,今日求和,何也?”
A.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B.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C.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D.信孺曰/反俘归币可也/缚送首谋/于古无之/称藩割地/则非臣子所忍言/子仁怒曰/若不望生还耶/信孺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重点注意三个“曰”,就能较容易判断。

【答案】A

【参考译文】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子仁发怒说:“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从前发动战事,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
 
四、 按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判断句式,“……者,……也”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等。
被动句式,“为……所……”“见……于……”等。
固定句式,“如……何”“何……之有”“无乃……乎”等。
 
【即练即悟】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司马消难之以郧州入陈也,陈遣将樊毅、马杰等来援。景山率轻骑五百驰赴之。毅等惧,掠居民而遁。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拜安州总管,进位柱国,前后赐帛二千匹。
A.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B.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C.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D.景山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与毅战/于漳口二合/皆克/毅等退保甑山镇/其城邑为消/难所陷者/悉平之/

【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比较“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可知:“一日一夜”作为时间应修饰“行”,不可断开,由此排除A、B两项。“与毅战于漳口”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漳口”是完整的介宾结构,后面应断开,排除D项。

【答案】C

【参考译文】司马消难率郧州郡投降陈国,陈国派遣将领樊毅、马杰等来接应。元景山率五百轻骑飞奔迎击。樊毅等人心里恐惧,抢掠了居民就逃跑了。元景山追赶他们,一天一夜跑了三百多里,与樊毅等人在漳口作战,两次交战都胜利了。樊毅等人退守甑山镇。那些被司马消难攻陷的城邑,全都平定了。元景山被授予安州总管,又提升为柱国,前后赏赐(他)两千匹丝帛。

五、 凭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称,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修辞。另外,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进行断句。

【即练即悟】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A.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B.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C.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D.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之

【解析】首先将选项分为A、B与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有不可以形迹观人”中,“以”是介词,明显与其后面的“形迹”组成介宾短语,故可排除A、B两项。C、D两项相比,“则不足以知人”与“则不足以救之”明显为对偶句式,故选C。

【答案】C

【参考译文】想法不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知道了,可以使之纠正。想法正的人,如果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就成为不正。有些人可以通过他的行事来观察他,有些人则不能这样。通过行事来观察人,则不足以体察他的品性或才能。一定要用行迹来约束人,则不足以挽救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