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看来,教育最实际的价值、目标就是找工作,有找到铁饭碗的机会,最好能不劳多获。手段之一就是考试,通过一次考试赢得一生的资本,实现传统意义上的学而优则仕。但是,人的生存更多的是面对着丰富多彩,生机无限的生活、工作、创造,而非写字、算题、考试、寄生。用一次赢得一生,更是十足的赌博。
传统教育的方式,价值与目标已经是很腐朽、很没落了。即使实现这样虚无的价值、目标,依然要依靠中华民族伟大的,能摧毁一切的传统手段---金钱的手段实现。要自己花钱才能出售自己的行为、现象,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教育最“伟大”的时期。被教育者的命运,已可怜到了可悲的境地!
教育的目标,实现价值的手段已到了超越腐败,直逼腐烂的程度了!追逐着腐烂,生在其中的生命只能是那些低等的,寄生的生灵。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早在30年前他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预言到“未来的文盲不只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能迅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求,不能不断地获得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适应新的生活方式的人”。
世界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未来时间意义已不是从前的几十年、几百年,而是即将发生的几年、十几年的世界。而我们的教育依然是面向过去,面向投机,面向将逝的价值体系,面向昨天的“饭碗”的教育。制造着面向生活的残疾人,面向工作的弱智,面向未来的文盲!
在我看来教育的本来目标首先是让孩子的学习、生活遵循自然的法则,充分尊重人的天性。让每个孩子的优良天分得以保留,让每一点积极的兴趣得以生长,让孩子的每一天都是在自由、自然、快乐中度过。那是人性、人生中最为重要,最具价值的要素。
只有充分保留、发挥人的优良天性、兴趣,把认知、探求作为生活中积极的、快乐的事情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目标。首先教育的实施必须尊重、建立在人的自有的千百万年进化成的特有的物质基础之上,教育不可能苛求改变它的方向及脱离人的本性而适应现实的、即逝的、畸形的社会、世俗的价值。生存的重要意义就是安全、快乐、尊重、价值的实现。
教育对于国家来讲,就是开发民众的心智,建立共同的信仰,为民施加恩惠,实现国家的力量,而非个人的成才、生存、富裕!
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增加儿童的知识,而在于使儿童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
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训练重复既有事情的人;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所言教育的目的是对创造力乃至生命力的激发。
而我们面对、经历的的现实的教育---模仿式的低级教育都是简单、粗暴、落后、形式的,对自然的观察是不存在的,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无用的,想象力丰富就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不安分,创造性的思维、行为更是大逆不道,学习、训练只是为了考试、升学,知识、技能都是几百年前的人类祖先的发现的结果,对人类曾经的发现所体现的精神、创造、思想、方法更是毫无体验、认识、继承可言。
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目标最终决定了教育的方式、方法、过程、代价、结果与本质。为吃饭而进行的教育最终创造了无数的“吃饭大学”,而“吃饭大学”的产品同样创造了优秀的“吃饭生”,还有大批的吃不上饭的“吃饭生”。
现实的大学的动机是创收,老师的动机是生存,学生的动机是“过关”。大学的创收手段已近疯狂,老师的生存伎俩就是闭眼,学生的价值就是把动物的本能发挥极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