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阳澄湖大闸蟹知识

(2009-11-13 17:15:35)
标签:

美食美客

海河鲜

美食

分类: 美食美客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第一个吃蟹者,堪称英雄。”传说第一个吃蟹者是在春秋时代。有一年,阳澄湖地区 “夹人虫”泛滥成灾,它横行霸道,夹食庄稼,夹伤人畜,百姓纷纷向官府告急。吴国大夫伍子胥手下大将巴解带人前往湖边挖壕抵挡“夹人虫”。晚上,在灯光下 “夹人虫”纷纷跌落到壕沟内,巴解举起火把察看,只见“夹人虫”凶猛带甲,在壕沟底仍举起双钳。巴解大怒,命人烧开水去烫死“夹人虫 ”,谁知被烫死的“夹人虫”甲壳变成了红色,巴解大胆品尝了一下,味道好鲜美呀!从此以后“夹人虫”就成了一种美食。为了纪念巴解,在阳澄湖东岸一处地方命名为巴城,将“解”下面加了一个“虫”字来命名“夹人虫”,这样人们才认识了蟹。

  据传自西周起蟹成为桌上美食。魏晋南北朝时有“鹿尾蟹黄”菜肴,隋朝谢枫在《食经》中记有“成茂公藏蟹”一肴,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在唐代已列为朝廷贡品。大诗人李白《月下独酌》云:“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明《酌中志》记有将蟹“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接脐盖,细将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八路完好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生动描绘了吃蟹的情景。清代文人雅士持螯、饮酒、赏菊,更将啖(dan,意:吃)蟹视为最高乐趣,《红楼梦》中也多出写到赏菊吃蟹,诗兴大发,“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螯封嫩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shang,意:酒杯)。对斯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持蟹更喜桂阴冷,泼醋擂姜兴欲旺,饕餮(tao、tie,意:美食者)王孙应有酒,横行公子却无肠。”写出了食蟹必备的作料——姜、醋、酒。历代为人、雅士为品蟹文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关于阳澄湖大闸蟹名字的来历,有几种说法:(清)顾禄写的《清嘉乐》记道,苏州十月时令有“汤煠(zha)而食,故为煠蟹。 ”《雅传》:“煠,瀹(yue意‘煮’)也,汤煠也。”煠是苏州一带将菜放在水里煮熟的一种烹饪方式,以后便有了“大闸蟹”一说,这也是阳澄湖大闸蟹名字来历的第一种说法;秋风起,蟹脚痒,秋天的蟹生长成熟,会随湖水流动而四处爬行,加上蟹在晚上喜欢向灯光爬走,当地人便在通向阳澄湖的活水港内安装了一道道斜向的竹篱簖闸,斜口岸边盖一小棚,内置一小灯,晚上蟹遇簖闸阻挡,便顺簖闸朝着灯光方向爬行,人们只须在小棚内守灯待蟹,只手捕获,这便是本地人称之“张蟹帘”。但阳澄湖蟹个体大、八爪坚强有力,往往能翻越竹篱簖闸,继续朝前,因此,从阳澄湖到娄江,每一条活水港内,不论安装了多少道簖闸,每条都能捕捉到阳澄湖大闸蟹,俗话说“十爿蟹帘九爿簖,条条簖闸捉一半。”这是阳澄湖大闸蟹名字来历的第二种说法;再有螃蟹繁殖必须远途去海边交配产卵,翌年冲击蟹卵孵化成幼蟹,再随潮水逥流游回内河淡水中生长,途中会遇到一道道闸门,强壮有力的幼蟹能越过闸门,来到阳澄湖栖息、生长,这是阳澄湖大闸蟹名字来历的第三种说法。

  解放后,阳澄湖地区人民传承、发展了阳澄湖丰富的蟹文化,2005年唯亭镇举办了首届蟹文化节,以后又连续举办数届蟹文化节,将阳澄湖蟹文化不断再创造、再发展,并推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阳澄湖食蟹文化主要包括:选蟹、煮蟹、食蟹、蟹趣。

一、 选蟹:
  我国沿海有许多螃蟹产地,为什么以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最为著名?这是由自然环境的客观因素注定的。阳澄湖水质清晰,湖水不深,阳光透澈,湖底坚硬平坦,宛如一个巨大的天然运动场,湖底生长着茂密的猪鬃草、金边草等水草,特别适合螃蟹在此栖息、生长。在阳澄湖如此优越的条件下,孕育出的清水大闸蟹不仅体大、肥美,营养丰富,而且以其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为特征,在螃蟹中独占鳌头。青背,阳澄湖大闸蟹的背壳上象涂上了一层明油,灰中带青,青而发亮,简直象个威风凛凛、光彩照人的铁甲将军;白肚,阳澄湖大闸蟹肚壳白中带黄呈乳白色,有光泽,晶莹洁白,给人一种玉质般的美观;黄毛,蟹脚毛黄而长。金爪、阳澄湖大闸蟹蟹爪成金黄色,它长期活动在坚硬、平坦的阳澄湖底,练就了坚强有力的爪子,而两螯八腿上的茸毛都是金黄色的。阳澄湖大闸蟹的显著特点使它赢得了“蟹中之王 ”的盛名。
  品蟹的时间选择是选蟹的另一重因素。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团脐十月尖。农历九月雌蟹壳凸黄满,肉质最美;十月雄蟹膏足肥美,腿爪内长满鲜美的嫩肉,可谓“九雌十雄”是品尝阳澄湖大闸蟹的最佳时机。
        长期生活在阳澄湖畔的唯亭人,对选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一看(观其形)、二听(闻其声)、三掂(知其量)便可挑选出个大肥硕,坚实挺拔,背壳硬朗,翻身敏捷,吐沫如叠珠,声响似碎玉,双螯巨大,八爪健壮的正宗阳澄湖清水大闸蟹。整如(清)沈藻采撰《元和唯亭志》“物产记载:“出阳澄湖者最大,壳青脚红,名金爪蟹,重斤许,味最腴(yu,意:肥美)。”

二、 煮蟹:
  有了好蟹,还须讲究蟹的烹饪方法。通常有蒸煮、面拖蟹、出蟹粉、醉蟹、酱爆蟹块、粉丝蟹煲、蒸蟹肉蛋羹等等。
  吃阳澄湖大闸蟹主要烹饪方法是蒸煮。传统的方法是将洗刷干净的蟹在脐内放上一片姜,再用线绳捆扎紧。过去,扎蟹用的线绳也有讲究,要选新鲜稻草去壳或以丝草,浸透水,使其变软后方可使用。现在普遍使用棉纱线绳扎蟹,但在一些高档的餐馆里用一种叫香草的药草来扎蟹。锅内放上水,再放上适量的姜、黄酒、紫苏(一种中草药,可解蟹寒)根据蟹的大小,烧开后煮12-15分钟左右即可,这种烧煮法即阳澄湖地区称之为“煠蟹”。经过多年实践,现在人们都是将捆扎好的阳澄湖大闸蟹,放在笼屉上用大火蒸15-18分钟左右,这种烹制法可使大闸蟹保持原状、鲜味、蟹油及膏黄不流失,原样原汁原味,令人食欲大开。
  面拖蟹也叫蟹拖面,是阳澄湖地区大众化的传统美食。用一两多大的小蟹,最好是选用一种叫六月黄的毛蟹(一种个子不大的早熟品种),洗刷干净,去其脐盖,一剖为二,剔除肠道,蘸上干面粉封口,放入油锅内文火煎制到呈金黄色,加黄酒、酱油、盐、糖、姜丝,再加上一点毛豆籽,加水旺火煮透,然后放上调好的面粉浆,烧开,放上一点葱花,就可起锅上桌了。火红色的蟹块淹没在金黄色的面糊中,里面又点缀了翠绿的毛豆籽和葱花,喷香扑鼻,味道鲜美,确实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
  出蟹粉是劳动人民一大创造发明。将煮蟹的蟹趁热揭开蟹斗,先取其膏黄,再细细将蟹全身的肉一一剔出来,再以上好的猪油熬熟、去渣,放入蟹肉,适量的盐、黄酒、姜末,搅拌均匀,入罐密封,凝固后即成“重油蟹粉”,可保存数月,色、香、味不变。蟹粉可加工 “蟹粉炒蛋”、“蟹粉豆腐”、“蟹粉小笼 ”、“蟹粉馄饨”、“蟹粉面条”等等。蟹粉有个独特功能,有些远离家乡、在外学习、工作的人,不能及时品尝到阳澄湖大闸蟹的美味,在家的父母亲便精心制作了“重油蟹粉”,寄给外地的亲人品味阳澄湖大闸蟹,有的甚至邮寄到香港、台湾、欧美等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醉蟹是经白酒泡制、酱爆蟹块是将蟹块酱爆烹饪、粉丝蟹煲是将蟹块加上粉色在清汤内煲制而成,蒸蟹肉蛋羹是将蟹块加上肉末鸡蛋蒸成德烹饪方法,在此不一一介绍了。

三、 吃蟹:
  阳澄湖大闸蟹肉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十多种氨基酸,尤以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脯氨酸最为突出,任何肉类都为之逊色。“肥到鳗鱼鲜到蟹”,阳澄湖大闸蟹应是菜肴中最鲜美的,因此一般都是在一桌丰盛佳肴品尝过半后再将大闸蟹上桌,假如一开桌就品尝大闸蟹,接下来的菜肴就有失鲜美了。
  吃阳澄湖大闸蟹主要烹饪方法是蒸、煠,蘸以调料,品其独特的鲜味。蟹有腥味,“寒,有小毒。”除了在蒸煠时加上紫苏去其小毒外,还必须以调料去其寒、毒。明医学家李时珍早就提出:“鲜以蟹和以姜,醋,醇酒,嘴黄持螯。”清郑板桥迷于“持螯切嫩姜”。因此食蟹前先要配好调料,以嫩姜末、陈醋、黄酒、糖及少许酱油调制蒸熟而成。上好的调料,既能去腥,又能除寒,阳澄湖地区人民有着丰富的配料经验。
  吃蟹也讲究次序,大闸蟹一上桌,出去捆绑的线绳,趁热掰去脐盖,揭开蟹壳,挑出蟹斗内的“食包”(即蟹的胃),滴上少许调料,先享用蟹斗内的膏黄,将空蟹斗倒上调料作蘸碟备用;然后处理蟹的本身,挑去中间的一块“六角”(蟹的心脏),出去两边的蟹酥衣,蟹腮(蟹的肺),将蟹一掰为二,剔除中间的一段蟹肠,便可品尝蟹肉了。蟹坨要由底部而上,顺气条格蘸上调料逐一吃,最后是吃两螯八腿中的嫩肉。吃蟹功夫到家的人,剥、咬、吸有一套娴熟的吃法,食肉之净,令人咋舌。相反,缺少经验的人食蟹,手快、嘴快,乱嚼一气,结果是蟹的鲜美没有好好品尝到,蟹肉混在壳内白白浪费掉,这种吃法就是当地人称谓的牛吃蟹”。
  吃蟹工具“蟹八件”是苏州地区饮食文化中品味很高的工艺品,一般由黄铜或白铜制成,高档的用白银制成。据记载,清代有黄铜制成的锤、铲、匙、钎、筷、镊、砧八件,分别以敲、挖、劈、掏、剔、夹、盛各种方式使用。到民国,“蟹八件”有改进,将“筷”、“斧”、改为“剪”、 “盆”。据说苏州原有一位老者,是一个饕餮,十分讲究吃蟹,席必放桂荫竹篱,蟹要清蒸,投以紫苏,精制糖、姜、醋调料,再拿出珍藏的十分精致灵巧的银质“蟹八件 ”:锤、铲、匙、钎、、钻、剪、钯、匙,十分娴熟地啖蟹。他使用“蟹八件“好似演奏乐器,用小钎撬起蟹斗,用小剪剪去蟹酥衣,小铗夹掉蟹腮,吃到蟹钳、蟹腿,忽而小锤槌,忽而小钩钩,忽而小钯扒,忽而小钻钻,剔出的蟹肉放在蟹斗内,倾入调料,细细品味,饮饮花雕,悠然自得!十只灵巧的手指,加上“蟹八件”真是十八般兵器齐全,技艺高超!
  高级厨师能将蟹肉一一剔出,在盆中拼出蟹的原状,盆边点缀瓜蔬雕刻成德菊花,招待贵宾,令人拍案叫绝!
  红楼梦中宝钗诗曰:“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食蟹后还须喝上一碗姜糖汤,以达散寒之功。口、手余腥,可用少许白酒涤擦,如腥味尚存,可用菊花叶搓揉,用菊花茶漱口,其腥自消。
  蟹味鲜美,但也不能多食。因为蟹长期以水生物、水草、小鱼、小虾、螺丝为食物,其体内腮部、肠胃内有大量细菌,蟹在即将死亡时会分泌一种叫“组胺”的有毒成分,因此,未煮熟、煮透、或者死蟹是千万不可食用的,隔夜煮熟的蟹未经处理好也不可食用。凡脾胃虚寒者应尽量少吃或不吃。蟹性寒,不能与茶水、柿子同食,也不能过量食用,否则会影响健康的。

    品尝完大闸蟹后可别忘记喝杯姜茶暖暖胃哦!吃大闸蟹后,手上会有腥味,可用菊花瓣、豆曲叶或牙膏搓擦,再用茶洗净,腥味即可除掉。

四、 蟹趣:
  食蟹以后,尚有一些余兴,在此稍作介绍:
  1、捉法海。把蟹斗内挑出的“食包”(即蟹胃)翻开,一个老僧形象活灵活现,据传当年白娘子的儿子从雷峰塔下救出母亲,法海害怕极了,逃跑时慌不择路,竟一头钻进横行将军的肚子内避难。
  2、拼蝴蝶。将雄蟹蟹螯上两只钳拔下,拼在一起,贴在墙上,尤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十分生动。墙上蝴蝶越多,说明吃的雄蟹越多,还引以为荣。
  3、做小雀,雄蟹蟹螯上拔下钳后,将蟹螯肉剔干净,倒过来便成了一只小雀鸟。有头,有嘴,有羽毛,有身体,十分逼真。
  4、阳澄湖孕育了鲜美无比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千百年来阳澄湖地区人民创造、传承、发展了阳澄湖丰富的蟹文化。真如章太炎线绳(炳麟 1869-1936)的夫人汤国梨诗云:“故乡虽好不归去,客里西风两鬓秋,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