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电影与一篇稿子——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4)

标签:
报纸电影采写人物局长 |
分类: 岁月回眸 |
一场电影与一篇稿子
——我搞报道那些年的那些稿那些事(4)
时间过去了38年,却记忆犹新,也挺佩服当年那个初生牛犊的自己。那个晚上,居然能在一场电影的时间段里,完成一篇人物通讯。回头想想,即使后来写作水平高了,也难得再有这般效率。
那是1987年夏天,我在基地司令部直属电力维护连采访时,听到驻地市农电局局长占广发为连队培养两用人才的事情,眼前一亮,觉得这是一条活鱼。于是,我顺藤摸瓜,立即投入采访。这天傍晚,我收获满满地返回报道组,此时基地礼堂的一场电影也快放映了。开始还有些纠结,因为那部电影我很想看,可还是放弃了,写稿也需要趁热打铁嘛。于是,我铺就稿纸,拿起笔来,首先写下一行标题“占局长和他的军营学生”,接下来开始导语的写作:“今年4月,在吉林通化驻军某部电力维护连两用人才学习班结业典礼上,当战士们一个个捧过鲜红烫金的电工执照时,心情激动,深情的目光注视着这位颁发”执照“的地方干部……”整个写作过程感觉文思泉涌,当我一气呵成地完成这篇人物通讯时,听到放面有吵吵嚷嚷的声音,原来那场电影恰好散场了。
那场电影,也就1小时40分钟左右,那篇人物通讯约为1800字,且内容丰满,前后呼应。如此快手,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呢?后来想想不外乎四个方面:一是采访功夫下得足,素材掌握得比较充分,写稿时不容易卡壳。二是写稿没那么多条条框框,这正是“初生牛犊”的一大特征,后来写得多了,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反倒缩手缩脚。三是激情和专注度使然,那时采写新闻,看什么都新鲜,身上充满激情,且心无旁骛,下笔时如有神助。四是写人物比较容易驾驭,不似工作通讯,很多新闻同行在搞报道之初都有同感。
稿手写得顺手,报纸刊登时也不含糊。后来,这篇人物通讯上了《工人日报》四版头条,还先后被《东北电力报》、《吉林日报》采用。(董聚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