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说“刀郎现象”

(2023-08-02 11:56:53)
标签:

刀郎

乐坛

罗刹海市

神曲

震撼

分类: 文化杂谈

话说“刀郎现象”

最近,歌手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火了。火到什么程度呢?全网播放量十多天达到一百多亿次,据说已远超2017年发行的西班牙神曲《Despacito》(意为“慢慢来”),破了世界纪录。国内众多媒体都在关注“刀郎现象”。央视对其《罗刹海市》点评道:“作词、作曲和唱功等方面齐备,极为出色”。人民日报等官媒则称刀郎的新歌有着“横空出世的震撼”“给当今乐坛带来深刻启示”。

当然了,一首歌曲的爆火,并不是什么人或什么媒体力挺就能达到的,主要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在特质,取决于作品对大众心理的影响度。就歌曲《罗刹海市》而言,在音律上运用的是民间小调靠山调,曲调婉转悠扬,歌词朗朗上口,给人以特有的亲切感、熟悉感;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内容上的与众不同,初听有些晦涩,不知曲中之意;细品方觉通透,原来很有“内涵”。作品巧借清代蒲松龄的同名小说《罗刹海市》的故事情节,旁敲侧击,针砭时弊,颇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之辛辣讽刺意味,打开了网民的情绪宣泄口。至于大家对号入座,把歌词内容同近年来乐坛发笑生的事情进行联系,进而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成为这首歌爆火的意外“燃点”,当属“意外惊喜”。

对于刀郎,天下谁人不知君?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原创音乐人,演唱的代表作不少,如《西海情歌》、《爱是我》、《披着羊皮的狼》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其豪迈粗犷的曲风、热辣直白的歌词、沧桑浑厚的唱腔,都非常符合大众的审美。特别是他的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地飘飞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令他红极一时,成为乐坛顶流。可是后来,他沉寂了,销声匿迹了十几年。有人说“一场雪”让他一夜成名,也使他深感压力,于是选择了沉寂,希望在寂静中找到音乐的方向。但更多人认为,他的沉寂是因为歌坛某些人的联手打压封杀所致。

不管怎么说,时间终归来到2023年,沉寂多年的刀郎带着一张新专辑《山歌寥哉》高调回归。该专辑收集《花妖》、《镜听》、《颠倒歌》等十多首作品,《罗刹海市》正是其中的一首,其曲风自然独特、歌词玄妙深邃,引发了网民疯狂解读,点燃了整个娱乐圈。

众所周知,蒲松龄一生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生活落魄,但创作颇丰。《聊斋志异》中的《画皮》、《董生》、《促织》等数百个篇目,描述的多是一些比世人更有“人性”的鬼怪狐妖。《罗刹海市》作为其中一篇,故事讲述了主人公马骥航海遇险、漂流到罗刹国的奇遇,这里完全是一个美丑颠倒的世界,马骥因长相俊美反倒吓坏了这里的上下人等,只有当他以墨自涂为“张飞脸”方被接纳。不过,罗刹海中有一集市,乃神仙出没之地,马骥因为貌美出众和才华横溢竟然被龙王招为龙婿,蜚声龙宫世界,结果非常圆满。蒲松龄通过对两个极端世界的生动描述,让世人看到了社会变异沉沦的模样,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希冀。

再说刀郎的《罗刹海市》,之所以一曲封神,是因为其无论词曲,还是演唱,都很另类、独特,既尊重原作,又有创新。他巧妙运用了蒲松龄笔下的神话故事,唱聊斋、喻世事,将自己的情绪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融入其中,每句歌词都很出彩,像“三寸的黄泥地”“一条一丘河”“十里花场有浑名”“未曾开言先转腚”“勾栏从来扮高雅”“自古公公好威名”“半扇门楣裱真情”“绿绣鸡冠金镶蹄”“鞋拔作如意”之类的描述,大俗即大雅,酣畅而犀利,似乎将他心中不平事都唱出来了。非常有趣的是,卓尔不群的《罗刹海市》,不仅引起歌坛同行的关注,也引来京剧、越剧、豫剧、评剧、黄梅戏、花鼓戏等诸多剧种的模仿。

我们这些以码字为生的人,总喜欢套用歌名歌词作标题,或在内容表述中引用。比如说,有一篇报道歌唱家李光羲逝世的消息,便以“天堂里响起《祝酒歌》”为题;还有一篇撰写怀念作曲家阎肃的文章,题目则为“一片丹心向阳开”。再比如,“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就在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中被套用过。《罗刹海市》的歌词这般生动形象,想必也会呈现“开枝散叶”的盛况。

此外,说到“神曲”,我会想到龚琳娜演唱的《忐忑》、萨顶顶演唱的《万物生》,这两首歌的乐调音律都很空灵、飘渺,的确挺“神”的。但若从“现实批判意义”和“广大受众喜爱度”这两个维度来衡量,显然不能同《罗刹海市》相比。由此可见,《罗刹海市》注定会成为经典,“刀郎现象”将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更多思考和启示。(董聚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